地理位置
故城二分之一被工廠、機關、學校、農民占用,唯東南角1415米城牆保存尚好。故城牆現存高2米~10米、寬20米~50米,均為夯土建築,城內宮殿、作坊、民居和商賈冶金等遺址多被破壞和疊壓。
歷史發展經歷
新蔡古為東方夷族之域,當時部落酋長叫皋陶。據古籍記載:皋陶是虞的獄官之長,一曰攻皮即制鼓者。《考工記》:後被選作禹的繼承人。皋陶早死,其子伯益佐禹治水有功,並發明了鑿井術,人們從此離開河旁到遠處從事生產活動,眾又選伯益作禹的繼承人,並封伯益於古呂地。
公元前503年,蔡平侯元年,蔡平侯為了依附楚國把國都從上蔡遷到呂地(新蔡),後人把新遷的國都稱新蔡。蔡在新共傳三代,即平侯、悼侯、昭侯。戰國屬楚地(蔡昭侯遷入吳地壽州稱下蔡);秦屬潁州郡(今臨潁許州處);西漢屬汝南郡,王莽改為新遷縣。光武封武為侯;曹魏屬汝陰郡;晉惠帝分汝陰立新蔡郡;晉成帝以汝陰郡銅陽省入新蔡郡;元魏置東新蔡郡後於新蔡立東予州,又以新蔡屬安樂南屯二郡;齊置北新郡;東魏置東蔡州;北齊廢州廣寧郡;隋代開皇初郡廢,十六置舒州及舒縣廣寧縣仁壽元年改廣寧曰汝北,大業初州廢,又改汝北新蔡;齊置永康縣後改名曰水至是及舒縣並廢;唐以新蔡、包信、舒城及舒州貞觀中州廢屬汝南郡;宋以新蔡、汝南淮康郡節度(今陳州);金以新蔡隸息州為新蔡友郡,元因之;明定製為新蔡縣屬汝南府編九保。
考古價值
春秋古城城址,曾被《史記》、《漢書》、《河南通志》、《大清一統志》、《汝寧府志》收錄,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公元前503年,蔡平侯為了依附楚國從上蔡遷到呂地,在呂國都城舊址建都,改稱新蔡,以別舊都。秦漢以後,屢為州、郡、縣治所。
。《新蔡縣誌》載:遠在呂、蔡封建之時,即有都城,今古城遺蹟尚存。“東西5里有餘,南北4里有餘”,面積約6平方公里。秦漢以後,城始收縮偏小,南北約0.8公里,東西約0.7公里,僅為古城面積的十分之一,有東、西、南、北4門。至於城垣、城濠及4城門樓前之月城何時興建,志無詳載,僅稱:明初,城址土築,高8尺,上闊3尺,覆以陶瓦,……正德丙子(1516年),始易以磚牆,高1丈5尺,間如之……嘉靖戊(1526年),4門樓各標以‘東曰’‘通淮’,西曰‘望汝’,南曰‘儀鳳’,北曰‘瞻極’……“磚拱城門通道長10米,高5米,”然尚未月城“”萬曆年間於廟(孔廟)前辟門曰‘龍門’額曰‘啟泰’…...
多年來,古城內出土器物很多。1983年,北城牆(水泥廠院內)出土一祭祀坑,有陶鼎、壺、豆盤等,僅存一陶壺,其餘均被打碎,經鑑定為戰國早期器物。同年,古城南隅出土有骨錐、石斧、三棱銅箭頭和草木灰。1985年底,在古城牆南角(縣輪窯廠)出土一口青銅劍。古城到處分布著各種紋飾的陶片和獸骨,古城內文化層較厚。沿用時間較長,文化遺存豐富。1963年6月20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