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聯播研究

新聞聯播研究

《〈新聞聯播〉研究》追源溯流,詳盡梳理了《新聞聯播》30年發展進程。首先是對它的其前身《電視新聞》給予了充分關注和較為深入的分析;其次是對《新聞聯播》開播至今的兩個歷史階段進行了系統考察。同時,《〈新聞聯播〉研究》還注意把《新聞聯播》的發展、變遷置於中國電視新聞乃至中國社會的整體變遷中加以思考,力圖突破一孔之見,在一種更為廣泛的視野之內觀照這一欄目存在的歷史價值與現實意義。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新聞聯播〉研究》由上海大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艾紅紅(1970),山東莒縣人。先後畢業於山東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獲碩士學位)和北京廣播學院新聞學專業(獲博士學位),曾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現為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副教授。

有專著《新時期電視新聞改革研究》、《中國廣播電視史初論》,以及參著《中國廣播電視圖史》(任副主編)、《中國廣播電視通史》、《中國廣播電視新論》、《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傳播史》等。

圖書目錄

引言
一、寫作緣起
二、文獻綜述
三、本書的目的、意義及方法
上篇
第一章 尋根溯源
第一節 《電視新聞》的欄目定位和內容設定
一、欄目定位
二、內容設定
第二節 《電視新聞》的節目樣式與運行機制
一、移植《新聞簡報》的節目樣式
二、借鑑廣播新聞的運行機制和播音風格
第三節 《電視新聞》產生的時代背景
第二章 借勢揚名(1978-1992)
第一節 《新聞聯播》創辦初期的發展機遇
一、系統內部建設
二、政治推動
三、電視普及
第二節 欄目運行中出現的問題及改進思路
第三節 觀眾眼中的《新聞聯播》
第三章 “連結”市場(1993年至今)
第一節 “標王”與“品牌的力量”
一、“標王”浮沉記
二、“標王”的賣點是《新聞聯播》觀眾群
第二節 “標王”背後的電視市場博弈
一、地方台突圍
二、中央台革新
三、《新聞聯播》的“市場化”疑雲
第四章 遭逢新媒體
第一節 新媒體崛起,《新聞聯播》受衝擊
一、新技術、新媒體對《新聞聯播》的衝擊
二、網民眼中的《新聞聯播》
第二節 誰沒有《新聞聯播》情結?
下篇
第五章 《新聞聯播》的取材特點
第一節 《新聞聯播》的常規內容
一、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活動及國內重要會議
二、經濟、科技等各領域的進展與成就
第二節 《新聞聯播》的取材偏向
一、圍繞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做選題
二、以正面新聞信息為主
第六章 《新聞聯播》的敘事風格
第一節 《新聞聯播》的敘事主體
一、敘事主體的視域設定-全知敘事
二、敘事主體的角色認知-國家敘事
三、敘事主體的“形象”代言-播音員
第二節 《新聞聯播》的敘事結構
一、言語語篇的主體性、書面化和自足性
二、畫面語篇(圖像)的輔助性和常規化
三、節目編排的意識形態性
第七章 《新聞聯播》的價值體系
一、政治性
二、導向性
三、權威性
第八章 《新聞聯播》的發展路向(代結語)
第一節 “路徑依賴”、“諾斯悖論”與欄目變革的可行性分析
一、制度經濟學視角中的《新聞聯播》
二、革新是《新聞聯播》未來發展的必然路徑
第二節 欄目未來發展初探
一、反思全國聯播制度
二、擴充價值體系
三、最佳化新聞內容,改進話語方式
主要參考文獻(按出版年月排列)
附錄一 有關《新聞聯播》的重要檔案、規定
一、廣播事業局關於各人民台聯播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節目的規定
二、中央宣傳部轉發“廣播事業局關於組織地方人民廣播電台承擔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集體記者的決定”
三、中央廣播事業局《集體記者工作試行條例》電視新聞工作細則
四、中共中央宣傳部、廣播電影電視部《關於地方廣播電台、電視台必須完整轉播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節目的通知》
五、廣播電影電視部《關於制止部分地方電視台切換中央電視台廣告的通知》
附錄二 《新聞聯播》大事記
附錄三 國外電視“新聞聯播”管窺
一、前蘇聯
二、朝鮮
三、越南
後記

文摘

電視台的王牌欄目。自1978年元旦正式開播以來,該欄目以每日相對固定地對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政治活動及國內重要會議、各行業進展和國內外重大事件的“全景式掃描”,實踐著“發布新聞,傳達政令,介紹各條戰線的新成就、新發明、新創造,宣傳各地湧現的先進人物和創造的先進經驗,報導發生在世界各地的重大新聞事件”的宣傳意圖,是目前覆蓋率和收視率最高、影響最大的電視新聞欄目。
從其所發揮的社會功能看,由於欄目所處的特殊地位和獨特的運作方式,使得《新聞聯播》成為這個日漸多元的轉型社會中“共享”程度最高的文化產品之一。在每晚固定收看這一欄目的人群中,既有國家政要,也有鄉野黎民,既有商界巨賈,又有市井百姓。作為國家電視台的核心新聞欄目,它“對內代表黨和政府,對外代表中華民族”的宏大主旨和以發布最新、最權威的時政新聞為主打的內容組合,使得欄目在某種程度上成了中國政局和經濟運行環境變化的“感測器”,也在某種程度上成為普通人窺探權力階層的視窗,又是“當下”處境中的中國人在公共場合表達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的學習範本,是他們從私人領域向公共領域跨越可資參照的一面鏡子。在東西差距、南北差距、城鄉差距、貧富差距以及民族差距懸殊的中國,《新聞聯播》在整合社會意識、促進民族國家認同和指導社會政治生活方面的意義和價值都是不容低估的。

後記

“《新聞聯播》研究”本是我承擔的山東大學的一項青年教師成長基金項目,後來成為我在中國人民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的題目。本書即是在我的博士後出站報告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
我於2004年9月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後流動站,2006年10月出站,歷時兩年余。回顧這段經歷,即使是刪繁就簡,不能迴避的仍然是一連串的感謝。首先,自然是感謝導師方漢奇教授,感謝方先生的海涵,感謝方先生多年來的提攜和幫助。同時,也感謝人大新聞學院博士後流動站站長陳力丹教授和人大新聞學院的領導們,感謝他們的諸多體諒。2004年,我於9月6日前往人大報到。10月20日女兒就降生了。可愛的女兒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說不完的歡樂,同時卻也給我的博士後研究帶來了極大的麻煩。在她哇哇的哭聲里,在她的蹣跚邁步中,在她的咿呀學語中,時光成了碎片,思維剛剛看到珠的雛形卻忽然又斷了線。在這樣的境況下,我的報告只好一拖再拖,遲遲畫不上句號。如果不是人大新聞學院的“最後通牒”,我恐怕至少還要拖上半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