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人生:名記者清華演講選

李彬,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 ——1998年,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獲博士學位。 ——2001年,調入清華大學傳播系

圖書信息

作 者:李彬,常江編
叢 書 名:
出 版 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2188292
出版時間:2009-01-01
版 次:1
頁 數:268
裝 幀:平裝
開 本:16開

內容簡介

新聞人生:名記者清華演講選》是一本中國名記者在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演講精選錄。這些演講內容豐富,思想鮮活,敘事生動,有聲有色。閱讀《新聞人生:名記者清華演講選》不僅可以直觀了解中國新聞人及其精神風貌,把握新聞與社會的有機聯繫,而且還能得到人生的啟迪。

作者簡介

李彬,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
1959年生,新疆烏魯木齊人
——1978年春,入鄭州大學中文系(新聞方向),為所謂“77級”大學生
——1984年後,一直在高校新聞院系執教
——1998年,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獲博士學位。同年調入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新聞與傳播系,任系主任
——2001年,調入清華大學傳播系
——2002年,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助理
——2003年,獲清華大學研究生“良師益友獎”
——2004年,獲清華大學“優秀班主任一等獎”
——2006年,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
學術兼職:
——教育部新聞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學術委員
——天津師範大學兼職教授
——中國新聞史學會常務理事
主要著述:
——《傳播學引論》,新華出版社,1993
——《西方新聞理論評析》(合著),新華出版社,1998
——《唐代文明與新聞傳播》,新華出版社,“新聞傳播學博士文庫”,1999
——《大眾傳播學》(主編),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0年獲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二等獎

目錄

范敬宣:如果有來生,還是做記者
何平:如何成為好記者
張嚴平:心中有愛有陽光
解國記:為文但求一句新
黎信:為做記者先做人
楊兆麟:記者是一輩子的事業
楊正泉:毛主席逝世報導後面的故事
羅開富:經歷是最大的財富
詹國樞:我的記者之路
敬一丹:把鏡頭當成熟人
徐泓:在“遊學”中成長
謝璽璋:為大眾文化辯護
郭梅尼:要有一雙時代的慧眼
梁衡:哲人者,寧可舍其事而成其心
翟惠生:大記者與大視野

精彩書摘

堅持導向 把握基調
具體地說,經過我從事新聞工作20多年的經驗和教訓,我覺得我們作為黨和人民的新聞工作者,需要考慮五個方面的要求。第一個方面,堅持導向,把握基調。導向這個詞可能離你們還比較遠,但是一旦走上了新聞崗位,你就會經常地、不可迴避地碰到這個問題,解決導向的問題是我們從事黨和人民新聞工作的一個首要問題。為什麼要提出這個問題呢?江澤民同志曾經有過一個很經典的論述,就是“導向禍福論,,的論述。既然導向問題和我們的黨和人民、和我們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這么息息相關,我們怎能不解決這個問題呢?
那么,怎樣做到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把握基調呢?這方面,無論是新華社、《人民日報》還是其他主流媒體的發展歷程都可以說明這一點。
就新華社來講,今年非常巧是我們建社75周年。1931年的11月7號,新華社的前身紅色中華通訊社,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同時在江西瑞金誕生,就在一間普通的民居里。新華社從誕生那天起,就在黨中央的直接關懷和領導下,我們黨很多重要的領導人都曾擔任過新華社的領導職務。新華社還有一些雖然沒有擔任黨和國家的領導職務,但在新聞界或思想理論界有影響的傑出人員。我們知道中國新聞最高獎范長江獎,而范長江就是我們黨直接培養出來的領導幹部,他就擔任過新華社的副社長、副總編輯。他原來是在《大公報》工作,出名也是在《大公報》期間。他走上無產階級的領導崗位還是在參加革命之後,特別是在解放戰爭期間,面對幾十萬大軍包圍、搜尋,毛主席的政策就是中央不離開陝北,利用陝北特殊的高原地形和敵人兜圈子。那個時候新華社分成兩支隊伍,一支由范長江帶隊,叫四大隊,另一支由廖承志同志帶隊,到山西、河北。范長江及其四大隊當時也就是十來個人,跟在毛主席、黨中央身邊,一方面通過蒐集國民黨的新聞報導和外電報導為黨中央提供信息;另一方面也把黨中央的聲音向全國發布。後來,毛主席說指揮三大戰役靠的是兩條線,一條是軍委總參,另一條就是新華社,文武兩條線。黨在奪取政權的時候就已經充分意識到輿論工具對革命事業的極端重要性。毛主席把它比喻為槍桿子與筆桿子,兩桿子都是不可或缺的。
我自從到了新華社以後,始終覺得新華社這段光榮的歷史使我受到非常深刻的教育和薰陶,我為自己能夠從事這樣的工作而驕傲。我們黨有這樣一個傳統,就是看到了輿論導向的重要性。傅作義準備偷襲西柏坡時,毛主席通過新聞唱了一出空城計,這就是輿論的特殊作用。我到新華社的時候,正好是我們國家經歷了一個重大的歷史轉折時期,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剛剛開始。也就是說,經歷了十年浩劫,整個國家,整個民族在對我們曾經走過的彎路進行反思。思考的問題是小平同志概括的,一個是什麼是社會主義,一個是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十年浩劫使我們整個國家的經濟走到崩潰的邊緣,而過去我們把計畫經濟、收入分配的平均主義當成社會主義。1976年粉碎“四人幫”到1978年“三中全會”召開之前有一段徘徊期,這段時間,中國在醞釀著一場變革,小平講這也是一場革命。這場革命是從農村發端的,我想這段歷史在座的老師比較熟悉,非常值得我們紀念。因為在歷史轉折的過程當中,作為黨和人民的主流媒體,發揮了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人民公社這種超越生產力發展的體制為例,它已經嚴重地制約和束縛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最嚴峻的現實是,當時8億人吃不飽肚子,包括城裡人在內,每個月都是有定量的,經常要去排隊搶購,全國有2.5億人生活在貧困狀態。我是1976年到農村插隊,1978年上北京大學。我在北京郊區的農村插隊,當地一個壯勞力一天的收入也就是幾毛錢,一年就是兩三百塊錢。如果刨去口糧和其他的,可能還要倒扣。我插隊的那個地方現在是非常好的住宅小區了,教委給老師蓋的房子就在回龍觀小區,那就是我當時插隊的農村。當時就是這么一種情況。
1978年,安徽發生大旱,蕪湖水位急劇下降,大批農民外出要飯。當地幹部千方百計要把他們勸阻回來,覺得有損社會主義形象。社會主義國家怎么能夠逃荒要飯呢?但是農民已經活不下去了,說:“如果還按照那種辦法,我們堅決不回去。”這個時候,大家都知道,安徽鳳陽小崗村的農民最後秘密簽訂了一個分田到戶的協定,首先在小崗村搞起了大包乾。這就是當時中國農村改革的發端,也是整個改革的序幕。在這種情況下,應該說由於長期“左”的思想影響,從上層到基層的幹部、民眾當中可以說爭論得非常激烈。反映到媒體上也是一樣,你到底是支持呢?還是反對呢?我到新華社以後,就了解到我們新華社的同志在這個問題上是堅定地站在人民和改革這一邊的。當時我們新華社在這期間召開了一次會議,就是全國農村記者會。副社長穆青同志,在會上講了一段現在聽來一般,當時卻振聾發聵的話:如果到了現在這種狀態(因為來自各地的農村記者把現在農村這種問題都反映上來),那一定要來一場革命,因為已經維持不下去了。大意是這樣。當時情況下,他說這種話需要很大的政治勇氣。所以,新華社在那一時期播發了大量旗幟鮮明地支持安徽及全國大包乾改革的宣傳報導,像《火山在蕪湖爆發》、《故鄉人民的笑聲》等。農民講的話最有說服力,“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大包乾就是好”,編了很多這種民謠和順口溜。
但是,我們的稿子播發以後,阻力非常大,當地的領導說你們新華社記者好糊塗。當時萬里同志在安徽主政,他是旗幟鮮明支持的,當時說“要吃米,找萬里”,後來因農村改革有功被調到中央。當時,《人民日報》、新華社高度一致,播發了大量支持農村大包乾改革的報導。但因為有一段反覆,《人民日報》也頂不住壓力,登了一篇讀者來信,堅持“隊為基礎不動搖”,結果下面以為風要變了。最近我看了《人民日報》原總編輯李莊同志的回憶錄《風雨四十年》。當時他是值班負責的,他對這一段懊悔不已。他說:這篇稿子沒頂住,即使沒頂住,如果版面處理不那么突出,也覺得還能過得去;但又處理得比較突出,還是在報眼,在一版頭條。這就叫導向啊。如果放在第四、第五版或不起眼的地方,當然也是一種導向啊,反正我頂不住壓力登了,但是我不贊成的,可是又這么突出地處理。其實當時李莊同志,包括當時《人民日報》編委會也是堅決支持。當時我們老范有篇很有名的報導《莫把開頭當過頭》。改革已經開始,又說什麼“要搞資本主義”,“否定毛主席、人民公社、三面紅旗”等。這種思潮壓力很大,既有行政干預的壓力,又有思想觀念的阻力。其實現在看來都是很可笑、很簡單的事情,也是很簡單的道理,就是“人要吃飯”嘛!但當時對這個問題就掰不過來。我記得當時老范是在《遼寧日報》發表這篇報導,被《人民日報》轉發,一下子在全國產生了很大影響。
P11-13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