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國記

解國記

新華社多條線路稿件,新華社全部報刊稿件、新華社新聞信息和音視頻稿件等,都拓展為選編《電訊》的稿源。 全國影響最大覆蓋最廣的央視《讀報》節目、央廣《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選用《電訊》稿件也常居多報之首。 多家報紙點名學習《電訊》的時政新聞處理,學習《電訊》的版式,赴《電訊》登門取經。


解國記
《新華每日電訊》總編輯
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政府評授)
中國十大報業創新領軍人物,中國傳媒創新領軍人物(業界學界峰會論壇評授)

簡歷

河南清豐人
鄭州大學畢業
曾任新華社河南分社副社長、新華社黑龍江分社社長
1999年起任《新華每日電訊》總編輯

工作

整體工作大致分為上下兩個半場:
上半場採訪,被譽為“一個為民請命的記者”(《南方周末》1997年6月13日頭版頭條)
下半場辦報,“操持成全國百萬大報”的總編(《傳媒》2011年第4期,人民網2011年7月4日訪談)
解國記在新華社河南分社、黑龍江分社當記者期間,經常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發表了不少轟動社會、推動實
際工作的報導,如《河南農民陳重申反映“三亂”被村幹部殺害》、《我每年約一個“珍寶島”折入中俄界河》、《鄭州貨站街信箱“十月懷胎”竟無人過問》等。擔任《新華每日電訊》總編輯後,仍有一些出色的策劃與採訪,如《甲申農鑒》、《追尋最後一個生產隊的背影》、《南沙礁花,不需要事跡》等。多篇作品為江澤民、朱鎔基等批示,獲中國新聞獎和省部級獎,收錄於《中外新聞名著鑑賞大辭典》、《中外新聞特寫名篇賞析》、《新聞傳播精品導讀》、《小記者新聞啟蒙讀本》。
出任《新華每日電訊》(以下簡稱《電訊》)總編輯,正逢都市報大火,網路突起,《電訊》幾近瀕停而死裡求生;接踵而來新媒體衝擊、紙媒體下滑,《電訊》艱難卓絕中篳路襤褸。以“新華大文摘”、“大型文摘日報”的辦報思路操持《電訊》,硬是使一份生存日艱的怪胎報紙,悄然成長為一家新銳中央級全國時政大報。
《電訊》1993年創刊,原是只為新華社通稿落地服務的報紙。全部用一家通訊社的通稿辦報,前無古人,外無洋人,客群和市場不買賬,新華社記者也覺得稿子只登在《電訊》上不光彩,所以在相當長一段時期,《電訊》都被戲稱為新華社自娛自樂的“卡拉OK”,發行極其困難。
2002年,在廣泛調研分析的基礎上,解國記和他帶領的的團隊毅然對報紙進行改版,並開始一步步突破只用
通稿的限制。新華社多條線路稿件,新華社全部報刊稿件、新華社新聞信息和音視頻稿件等,都拓展為選編《電訊》的稿源。進而又突破到新華社以外,社會上發行的報刊、廣播電視等他中央級媒體和有代表性的地方媒體,直至網路、微博等,也都進入《電訊》的選編視野。又新辟原創評論,再及文化副刊。稿源的豐富廣博,使報紙在篩選真情實話灼見新知,擠壓假話大話空話套話方面,擁有了寬闊的迴旋空間。
他們提出了為讀者當“新聞秘書”、替讀者選新聞精品的辦報主旨,每天從新聞信息的汪洋大海中,為讀者精選精編他們最需要的信息精華,自謂《電訊》是“主流時政大報的形制,大型文摘日報的操持”。
這種辦報思路正好契合了信息爆炸、信息泛濫、信息擁堵時代,客群莫衷一是,迫切需人代為選擇的渴求,契合了市場需要。在新媒體衝擊、紙媒體下滑的總趨勢中,許多報紙發行艱難,有的倒閉,有的只剩網路版,但《電訊》發行量則持續逆勢上升,由十餘萬份到突破百萬,2013年達到158萬,成為全國
中央綜合性報紙中第二家百萬級時政大報。
《電訊》還成為中央和和其他高端讀者高度重視的大報。無論全國兩會還是黨代會、中央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等,《電訊》都是指定進入代表委員房間的少數報紙之一。據無記名問卷調查,兩會和黨代會代表、委員對《電訊》的滿意度高居各報之首。
《電訊》在媒體同行中也被廣泛認可,文摘類媒體經常大量轉摘《電訊》稿件。全國影響最大覆蓋最廣的央視《讀報》節目、央廣《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選用《電訊》稿件也常居多報之首。

著作

出版《中外新聞軼事》《中外新聞掌故》《既然當記者》《記者到總編》《新聞微觀》等新聞學專著5本,有的成為研究生指定閱讀書目,有的入選國家圖書館熱點圖書排行榜前三名。
主編《大型文摘日報編輯學基礎》等新聞專著8本,有的得到方漢奇先生高度評價。
序新聞傳播學教授等人著作10本。

影響

搜尋類網站曾一度在“相關搜尋”區專設“做記者當如解國記”關鍵字提示。
多家報紙點名學習《電訊》的時政新聞處理,學習《電訊》的版式,赴《電訊》登門取經。
北大、清華、人民大學、報社、年會、論壇、峰會等,邀請演講。
多次接受人民網、新華網等訪談,應邀做央視訪談嘉賓。
多家知名網站長期貼掛點擊熱評演講實錄和訪談視頻。
應邀任多所大學兼職教授、客座教授、博士論文評審委員、碩士畢業生論文答辯委員會主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