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愛爾蘭移民約翰尼(帕迪·康斯戴恩飾)和莎拉(薩曼莎·莫頓飾)帶著他們的兩個女兒,滿懷希望地來到美國。當行走在充滿著各種奇怪新鮮聲音的紐約曼哈頓大街上時,他們便開始了充滿冒險的生活。炫目的未來在等待著這個家庭,但是他們首先必須忘記過去。約翰尼與莎拉很快就發現美國並不是一塊機會遍地的黃金大陸,因為缺錢,一家人只好棲身於紐約的廉價公寓,公寓破舊得猶如恐怖片場景,住在那裡的人形形色色,不是癮君子就是異裝癖。以前的積蓄都花在食物、房屋租金和煤氣水電費上。從拽著一個空調穿過曼哈頓,到找一個像樣的工作,事事艱難的夫妻二人覺得美國充滿了挑戰、古怪與危險。然而他們的兩個女兒卻認為美國是一個什麼事情都會發生的神奇之地,是一個可以將她們從過去的痛苦中解脫出來的地方。但是約翰尼與莎拉仍然沉浸於愛子夭折的悲痛之中,他們發覺彼此的關係也仿佛因為在紐約艱難生活的壓力而更加緊張。
某個萬聖節,姐妹倆克莉斯蒂和艾瑞爾鼓起勇氣敲開樓下神秘鄰居馬蒂奧(傑曼·翰蘇飾)的房門。馬蒂奧是一個脾氣古怪的奈及利亞畫家,他惱怒的尖叫聲經常在樓梯間迴響,但是這一次他卻對姐妹倆出乎意料的和藹。一切從此改變。
莎拉邀請馬蒂奧來吃晚餐,馬蒂奧很快和這個家庭打成一片。漸漸地約翰尼開始懷疑他的妻子和這個樓下的男人可能滋生出一段感情。約翰尼問馬蒂奧是否想取代自己,馬蒂奧回答有可能會,約翰尼又他是否愛自己的妻子,馬蒂奧直截了當地回答他愛約翰尼的妻子,而且也愛約翰尼,愛約翰尼的孩子們。
演職員表
演員表
演員 | 角色 |
薩曼莎·莫頓 | 莎拉 |
傑曼·翰蘇 | 馬蒂奧 |
莎拉·伯格 | 克里斯蒂 |
愛瑪·伯格 | 阿瑞爾 |
帕迪·康斯戴恩 | 約翰尼 |
湯姆·莫菲 | 演員 |
NealJones | 移民官 |
RandallCarlton | 移民官 |
CiaranCronin | 弗蘭基 |
JuanCarlosHernández | 帕波 |
內耶·赫容 | 盲人 |
JasonSalkey | Tony |
ReneMillan | Steve |
SaraJames | Papo'sGirlfriend |
BobGallico | TheatreDirector |
JasonKillalee | AssistantTheatreDirector |
CharyO'Dea | MexicanWomanwithChild |
阿德里安·馬丁內茲 | Shopkeeper |
MerrinaMillsapp | Marina |
職員表
製作人 | 吉姆·謝里丹、內耶·赫容、ArthurLappin、PaulMyler、MeredithZamsky |
導演 | 吉姆·謝里丹 |
副導演(助理) | CarrieFix、ThereseFriel、KonradJay、AlexJones、RaymondKirk、AlysonLatz、MichaelLerman、JennieMaloney、KarenRichards、SusanStanley、KeithBarry、SeanGriffin、內耶·赫容、NeilWinterlich |
編劇 | 吉姆·謝里丹、娜奧米·謝里丹、科斯汀·謝里丹 |
攝影 | 德克蘭·奎因 |
配樂 | Gavin Friday、Maurice Seezer |
剪輯 | Naomi Geraghty |
選角導演 | Sally Osoba |
藝術指導 | Mark Geraghty |
美術設計 | Susie Cullen |
服裝設計 | EimerNi Mhaoldomhnaigh |
視覺特效 | SimonStanley-Clamp |
布景師 | Johnny Byrne |
角色介紹
| 約翰尼 演員帕迪·康斯戴恩 愛爾蘭移民,他和妻子莎拉帶著他們的兩個女兒,滿懷希望地來到美國。棲身於紐約的廉價公寓,以前的積蓄都花在食物、房屋租金和煤氣水電費上。沉浸於在愛爾蘭愛子夭折的悲痛之中。 |
| 莎拉 演員薩曼莎·莫頓 約翰尼的妻子,和丈夫以及兩個女兒一起移民到美國。行走在充滿著各種奇怪新鮮聲音的紐約曼哈頓大街上時,開始了充滿冒險的生活。拽著一個空調穿過曼哈頓,事事艱難,覺得美國充滿了挑戰、古怪與危險。 |
| 馬蒂奧 演員傑曼·翰蘇 脾氣古怪的奈及利亞畫家,他惱怒的尖叫聲經常在樓梯間迴響,他對鼓起勇氣敲開他房門的姐妹倆出乎意料的和藹。 |
| 克莉斯蒂 演員莎拉·伯格 約翰尼的大女兒,認為美國是一個什麼事情都會發生的神奇之地,是一個可以從過去的痛苦中解脫出來的地方。 |
| 艾瑞爾 演員愛瑪·伯格 約翰尼的小女兒。某個萬聖節,她和姐姐克莉斯蒂鼓起勇氣敲開樓下神秘鄰居馬蒂奧的房門,他們一家的生活從此改變。 |
音樂原聲
類型:原聲碟 創作者:Gavin Friday、Maurice Seezer 發行時間:2003年11月25日 | 1 Time Enough For Tears 2 Some Things You Should Wish For 3 All Our Troubles Have Flown Away 4 Mr. American Dream I 5 Fe Fi Fo Fum 6 Painting An Angel 7 Mr. American Dream II 8 The Hell's Kitchen Suite 9 Happy Holiday 10 I Am An Alien 11 Bad Blood 12 The Whole World Has Had A Bad Day 13 Mateo Goes Home 14 The Third Wish 15 All Our Troubles Have Flown Away |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方 | 獲獎情況 | |
---|---|---|---|---|
2004年2月29日 | 第76屆奧斯卡金像獎 | 最佳女主角 | 薩曼莎·莫頓 | 提名 |
最佳男配角 | 傑曼·翰蘇 | |||
最佳原創劇本 | 吉姆·謝里丹、娜奧米·謝里丹、 科斯汀·謝里丹 | |||
2004年1月25日 | 第61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 | 最佳編劇 | 吉姆·謝里丹、娜奧米·謝里丹、 科斯汀·謝里丹 | 提名 |
最佳原創歌曲 | 《Time Enough For Tears》 |
製作發行
主創單位製作單位 | 福斯探照燈公司、Hell's Kitchen Films、Harlem Film Productions(美國);East of Harlem(英國) |
---|---|
發行單位 | 20世紀福斯公司(英國、美國、義大利、荷蘭、日本、阿根廷、德國);福斯探照燈公司(美國);Fox-Warner(瑞士);Gativideo(阿根廷);Gemini Film(俄羅斯);Hispano Foxfilms S.A.E. (西班牙);RTL娛樂(荷蘭) |
上映國家 | 上映時間、細節 | 上映國家、地區 | 上映時間、細節 |
---|---|---|---|
加拿大 | 2002年9月13日(多倫多國際電影節) | 美國 | 2003年1月(聖丹斯電影節) |
美國 | 2003年4月29日(波士頓愛爾蘭電影節) | 美國 | 2003年5月8日(翠貝卡電影節) |
英國 | 2003年8月14日(愛丁堡電影節) | 德國 | 2003年9月22日(漢堡電影節) |
波蘭 | 2003年10月3日(華沙電影節) | 法國 | 2003年10月4日(迪納爾英國電影節) |
美國 | 2003年10月9日(奧斯汀電影節) | 英國 | 2003年10月31日 |
日本 | 2003年11月3日(東京國際電影節) | 比利時 | 2003年11月12日 |
韓國 | 2003年11月14日 | 墨西哥 | 2003年11月16日(墨西哥國際電影節) |
美國 | 2003年11月26日(洛杉磯) | 加拿大 | 2003年11月28日(限定) |
希臘 | 2003年11月29日(塞薩洛尼基國際電影節) | 西班牙 | 2003年12月5日 |
德國 | 2003年12月11日 | 荷蘭 | 2003年12月11日 |
奧地利 | 2003年12月12日 | 日本 | 2003年12月13日(東京) |
愛沙尼亞 | 2003年12月19日 | 南非 | 2003年12月24日 |
以色列 | 2003年12月25日 | 葡萄牙 | 2004年1月1日 |
希臘 | 2004年1月9日 | 瑞士 | 2004年1月15日(德語區) |
瑞典 | 2004年1月16日 | 丹麥 | 2004年1月16日 |
紐西蘭 | 2004年1月22日 | 泰國 | 2004年1月28日(曼谷國際電影節) |
捷克 | 2004年1月28日(Febio電影節) | 澳大利亞 | 2004年1月29日 |
匈牙利 | 2004年1月29日 | 捷克 | 2004年1月29日 |
波蘭 | 2004年1月30日 | 挪威 | 2004年1月30日 |
墨西哥 | 2004年2月4日(限定) | 巴西 | 2004年2月6日 |
土耳其 | 2004年2月6日 | 義大利 | 2004年2月6日 |
哥倫比亞 | 2004年2月13日 | 泰國 | 2004年2月13日(限定) |
菲律賓 | 2004年2月18日(馬尼拉) | 阿根廷 | 2004年2月19日 |
芬蘭 | 2004年2月20日 | 法國 | 2004年2月25日 |
盧森堡 | 2004年2月27日 | 中國台灣 | 2004年2月27日 |
智利 | 2004年3月12日 | 冰島 | 2004年4月7日(播映) |
巴拿馬 | 2004年6月4日 | 委內瑞拉 | 2004年7月30日 |
菲律賓 | 2004年12月8日(達沃) |
影片評價
《新美國夢》描寫特殊群體標本的時候,讓人感受到的是生活中最本質、最難以改變的東西,隱藏在所有強大的表象後面,可以讓每個不同生活經歷的人都在不同的層面上體察根本的人生況味。描寫移民的電影很多。很少如同《新美國夢》的角度,關注的是素不相識的人群在陌生環境當中消融橫亘的堅冰,同時生活樸實的細節被真實地呈現;但那感動人的暖流不是象大多數好萊塢家庭喜劇,依靠泛濫的煽情來放大人物的悲喜,而是藉助於細節的仔細描繪來細膩地展現情感的發生。也許我們應該感謝導演和編劇,選擇他們一家在20世紀80年代紐約的自身經歷來構造劇本,因為只有真實才會如此充滿力量。
電影對於生活艱難的處理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生活一如既往呈現出各個側面,貧窮、喪子之痛、辛勞、家庭的愛、鄰居的友誼。敘述上的主觀色彩濃厚,電影在表現初到美國時候面對的生活壓力,其中的無奈辛酸之處多用舉重若輕的幽默來化解,這不是笑中帶淚,而是在風雨如晦中始終保持的對於彩虹再現的盼望。在約翰尼一家來到紐約的第一個節日,父母和兩個孩子在附近的嘉年華會上,父親約翰尼為給小女兒艾瑞爾贏得一個ET外星人的布偶的過程,在電影中足足有十幾分鐘的戲份。這看似平常的努力,充滿了巨大的感情力量,他們在乎的並非是那一個小小的布偶玩具,而是想向自己向觀看的人們表達,在不堪重負的生活中卑微甜美的希望是多么地重要。
馬蒂奧與約翰尼在家裡的那段對話,幾乎是整個電影的點睛之筆,蘊含了許多滋味,關於愛、不放棄、互相扶助,人們正是在相互深入的感情撞擊中走入風雨後的彩虹。
莎拉的飾演者薩曼莎所擁有的西方女演員罕見的安靜微笑中讓人心碎的氣質使這個角色在沉靜中散發出光輝,而她對於情緒轉變處準確的把握非常細膩,是很優秀的表演。帕迪·康斯戴恩在該片中似乎被家庭中的其餘三個女性角色遮蓋了光芒。
《新美國夢》其實是很個人化的一段生活歷史,除了人物內心豐富的心理層次,沒有強烈的戲劇衝突,只是目睹一個普通的愛爾蘭家庭在美國的歡笑淚影。(《新電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