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學(第一輯)

新經學(第一輯)

《新經學(第一輯)》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在2017年3月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鄧秉元。

內容簡介

本書分學術信札、古典新詮、經義闡微、經學歷史、經學與詮釋學及書評·諮詢六類,所收文章既有對經典、經義之抉幽發微,也有對經學歷史的巨觀觀察與微觀透視,言之成理,體現了較高的學術含量,對促進學界乃至普通人對經學的理解,有重要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鄧秉元,原名鄧志峰,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經學、經學史、思想史,著有《王學與晚明的師道復興運動》、《孟子章句講疏》、《周易義疏》等。

目錄

發刊詞
學術信札
上俞樾先生書(外二封) 章太炎
致巨贊法師書 熊十力
古典新詮
《孟子·離婁上》講疏 鄧秉元
經義闡微
《儀禮·喪服》鄭玄、王肅注比勘發微 史應勇
朱子《四書章句集注》中的心物關係 蔡家和
經學歷史
明代學術視野下的“十三經”論述粗探 楊晉龍
崔蔚林與康熙初年的官方意識形態 成 棣
乾嘉學林中的江聲及其《尚書》研究 趙四方
經學輿詮釋學
中國經學詮釋學及其釋經的自解原則一一論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獨斷論詮釋學思想 楊乃喬
書評·資訊
《〈莊子〉內七篇析義》書後 鄧秉元
“閒來翻書”一束 張釭翰
經學新著四種
華東師範大學“樂學與詩(曲)學研究工作坊”紀要
稿約

編輯推薦

一百多年來,隨著西力東移與西學東漸,經學遭到國人蔑棄,僅僅成為新的以西方文化為參照系的歷史研究的對象。由此造成的很大的後果之一,則是中國文化自身的失語,中國文化失去了表達自身的能力。幾年前,中國學術界重提有關“中國有無哲學”的話題,便是這一失語仍在延續的一個表征。

經學的失語首先影響了中國文化的自我意識。潛藏在晚清以來古今中西爭論背景之後的,其實是建立在經學體系之上的傳統學術無法在短期接納西學,從而引起的文化上的心理緊張。這種緊張在國力不振之際表現為文化上的盲目自戕,在國力稍蘇之時則表現為觀念上的盲目自大。如何擺脫這兩種盲目狀態,有賴於從學理上改造經學的歷史形態,使之在現代重現煥發生機。這是需要幾代人為之不懈努力的事業,絕非如時下所謂儒學在大陸的復興,更多地只是一種立場上的自我宣示。其尤下者,則把經學重新打造成一種宗教式的意識形態,只許信仰,不許質疑,這不利於時下中國文化的重建。

經學的缺位還影響了對中國文化的歷史理解。新文化運動以來,科學主義逐漸在中國思想界甚囂塵上。反映在人文領域,則是以科學派新史學為中心的整理國故運動以及種種以論代史、自命科學的歷史研究。這些研究儘管不無所見,但總的來說用一套與原有知識系統相異的理論或方法對經學加以剪裁,扭曲了經學自身的表述邏輯,妨礙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理解。因此,即便只是正本清源,也同樣需要加深對傳統經學的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