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巴音郭楞職業技術學院

巴音郭楞職業技術學院是集高等職業教育、高等成人教育和普通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職業院校。學院占地面積3000畝,固定資產總值1億多元,校舍建築面積44000平方米。建有各類專業實驗、實訓室、語音室、現代化技術教育中心、校園網路管理中心、電子閱覽室,各類先進的教學儀器設備總值約1700多萬元。
學院現有漢、蒙、維、回等七個民族的專任教師225人,其中本科學歷者201人,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者114人,“雙師型”教師43人。學院現有經管系、農牧系、理工系、藝術系、教育科學系、計算機信息工程系、旅遊經濟系、培訓部、技能鑑定所、附屬中學等教學單位,開設中、高職學歷教育專業近60個,計有會計電算化、市場行銷、物業管理民航商務、計算機套用、旅遊與外事服務、賓館服務、機電一體化、幼師、汽車檢測與修理、養殖、水利、園林、畜牧獸醫、植物保護、石油鑽井工程、電腦美術設計、生物技術等,各類在校生近1萬人。
培養有實踐能力、應變能力、創新能力的中、高級實用型技術人才是巴音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突出教學的職業性、崗位性、針對性、實踐性、靈活性,實現人才與市場的零距離是巴音學院永無止境的追求;“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是巴音職業技術學院對教育的全新詮釋。
為提升學院的辦學效益,擴大高職教育的規模,學院加大了與國內外高校、與知名企業聯合辦學的力度。目前,已與丹麥巴瑞專科學校、加拿大阿伯茲福特學院、俄羅斯卡爾梅克共和國、日本京都民際日本語學校等多家國外高校實現了聯合辦學,雙方互派教師交流達10人次,已有5名學生赴丹麥留學;已與清華大學、新疆大學等20餘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關係。
為解決畢業生就業出路,學院積極走校企聯合辦學、訂單教育之路,與香梨股份、新葦集團、四運集團、塔里木碳黑廠、羅布淖爾紡織集團等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係;與青島建築工程學院、深圳德菲集團等建立了永久性的學生實訓基地;與巴州葦業集團、北京華學文化教育諮詢有限公司、塔中油田、鄉都酒業等大中型企業達成了長期用人協定,為學生就業搭建平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03年,畢業生就業率達到了84%。
成立僅僅兩年多的巴音學院以敢為人先的魄力,在巴州事業單位率先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實行院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副院長聘任制、中層幹部競爭上崗制、教職工全員聘用上崗制;建立了“能上能下,能進能出,有效激勵,嚴格監督,競爭擇優,充滿活力”定額用人機制;打破了幹部身份終身制,實現了固定崗位和流動崗位相結合、專職和兼職相結合的用人方式。與此相配套,學院制定了《內部工資分配製度改革方案》,在收入分配上向一線教師、關鍵崗位、優秀人才傾斜,堅持以崗定薪、崗變薪變、按勞按績取酬的原則。
巴音郭楞職業技術學院建院三周年巡禮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群山巍峨,湖光瀲灩,地域遼闊,鍾靈毓秀。這裡石油滾滾,棉海浩瀚;這裡胡楊傲立,梨花飄香;這裡不僅是西氣東輸的源頭、塔里木河綜合治理的主戰場,還是全國最大的鉀鹽礦和紅柱石礦等礦種的所在地。
就是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在美麗的孔雀河畔,坐落著一所新型的高等學府,她,就是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最高學府——巴音郭楞職業技術學院。她於2002年2月26日正式成立,至今已走過三個年頭。在短短的三年時間裡,巴音郭楞職業技術學院不負重望,敢為人先,在改革中顯示出勃勃生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零的突破
可以這么說,英國如果沒有劍橋,恐怕很難成為工業化英國;美國如果沒有哈佛,也許就不會獨領近一個世紀的風騷;到過北京的人,如果不去觀瞻一下北大、清華的容顏,可能多少會有一些缺憾。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經濟迅猛發展,人民安居樂業,可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沒有一所高等學府,無疑成了人們心中最大的遺憾…
鑒於此,歷屆巴州黨委、巴州人民政府經過10餘年的努力,多次論證,三次上書自治區人民政府,要求建立高等學府。在自治區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巴州人民終於看到了希望。2001年下半年,巴州黨委五次召開專題會議,並成立了“巴州高職學院”籌備工作領導小組,州委副書記朱昌傑任組長,副州長包熱任副組長。籌備領導小組雷厲風行地抽調精兵強將,組成籌備辦公室,州黨委、州人民政府撥專款100萬元用於籌備工作。在州黨委、州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自治區教育廳專家組的大力支持下,在自治區人大副主任王懷玉、自治區副主席劉怡、自治區政協副主席張貴亭黃昌元等領導的殷切關懷下,籌備辦的同志們焚膏繼晷,嘔心瀝血, 2002年元月籌備工作終於贏得了“自治區高等職業學校設定評估專家組”的一致好評。
2002年2月8日 ,自治區教育廳黨組研究通過並報自治區人民政府請求批准設立巴音郭楞職業技術學院。 2002年2月19日 ,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巴音郭楞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巴音學院)。“華夏第一州”終於有了自己的大學。
2002年2月26日 ,巴州影劇院內喜氣洋洋,巴州黨委、巴州人民政府在這裡為巴音學院舉行隆重的揭牌儀式。上午10時48分,激動人心的時刻終於到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教育廳副廳長薛健同志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黨委書記張志恆同志共同為巴音學院揭牌,巴音學院正式成立。
全州各族民眾奔走相告,賀信、賀電雪片般飛來,表達著一千個喜悅、一萬個祝福……
2002年4月22日 ,時任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的阿不來提•阿不都熱西提親臨巴州,在州委書記張志恆、州長巴代的陪同下為學院新校區“巴音苑”破土動工剪彩。
綻放的玫瑰最美,成功的滋味最甜。質樸善良的巴州各族人民永遠不會忘記為巴音郭楞職業技術學院的成立而努力、奮鬥過的人,他們的名字將永遠銘刻在巴州教育事業的豐碑上……
改革奮進
巴音學院是在“五校”的基礎上組合而成的,原五校自成體系,辦學模式、管理方式各不相同,有“四多四少”等歷史遺留問題,即行政工勤人員多,一線教師少;低學歷者多,高學歷者少;低職稱教師多,高職稱教師少;基礎理論課教師多,專業課教師少。面對這一嚴峻複雜的現狀,學院黨委一班人認為,矛盾無法迴避,現實必須正視。只有通過改革,才能形成一支高水平的、充滿競爭和活力的高校管理隊伍、高職專職教師隊伍和後勤服務隊伍。
學院黨委在州委、州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率先在全州事業單位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實行院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副院長聘任制、中層幹部競聘上崗制、教職工全員聘用制,建立了“能上能下,能進能出,有效激勵,嚴格監督,擇優競爭,充滿活力”的定額用人機制,打破了幹部身份終身制,實現了固定崗位和流動崗位相結合、專職和兼職相結合的用人方式。建院至今,已有54名中層幹部通過競爭上崗,235名教職工被聘用到各個崗位上。
學院在完成人事改革、加強聘後考核管理的基礎上,又不失時機地轉入分配製度改革,堅持向教學一線傾斜,向關鍵崗位傾斜。在該院工資分配體系的三大系列中,教師系列在改革後的工資起點最高、漲幅最大,其中教授工資最高檔達4100元,比院長最高檔高出300元;教師工資也普遍比行政機關幹部高100-300元,此外教師除崗位工資外,還有課時工資。
在分配製度改革中,學院還推行了財務制度的改革。對系(部)、附屬中學及公司等實行獨立的二級財務核算,對各種教育成本進行核算,由原來院長一人主持財務收支,變為各教育實體共同關心財務收支,從而充分調動了各系(部)、各部門辦學的積極性,形成勁往一處使的良好局面。
按照“小機關、大實體、分類服務”的運作模式和“經費包乾,獨立核算”的管理模式,學院進行了後勤服務社會化的改革。學院後勤管理社會化改革三年三大步,時至今日發生了質的飛躍,完成了建院初期制定的“三步走”的戰略,即:第一步,按照定崗、定責的原則,實行競聘上崗;第二步,按照“經費包乾,獨立核算”的方法,公司所有工作人員的工資與學院脫鉤,重新制定工資分配方案;第三步,與學院建立完全的甲、乙雙方契約關係,由甲方提出服務項目,由乙方提供服務,實行完全意義上的社會化、市場化服務。目前,一個符合學院長遠發展的新型後勤保障體系架構已基本確立。後勤社會化改革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獲得了豐厚的回報。僅學生食堂承包經營,就為學院節約80—100萬元工資支出,每年還有35萬元的承包費收入。此外,鍋爐承包一項也為學院增收67萬元。
職教創新
巴音學院確立的治院目標是“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學識、成一等事業”,樹立以質量求生存,以效益謀發展,依*全體教師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現代高職教育教學新體系的辦學理念。
第一,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學院積極推行人才戰略、“名師”戰略,把師資隊伍建設當作學院發展的重點來抓。一是盤活現有的師資資源。二是制定優惠政策,吸引人才,壯大師資隊伍。三是聘請社會上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擔任兼職教師。四是以終身教育的理念,加強培訓和實踐鍛鍊。通過出國深造、繼續教育、校內培訓、實訓基地鍛鍊等多種方式,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和實踐能力。五是提倡研究性學習、研究性教學,加大科研獎勵力度,對於科研成果、論文論著、科技發明等予以重獎,提高教師創新的積極性。學院現有專任教師404人,其中研究生學歷7人,大學本科學歷314人,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者75人,中級專業技術職稱者151人,“雙師型”教師33人,重點骨幹專業可保證有3名以上的“雙師型”教師。從目前情況看,學院各專業師資結構較為合理,符合基本要求。學院在強化院內師資隊伍建設的同時,按照“三三制”教師隊伍構建模式,從企(事)業單位長期聘請了一批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教師。目前,學院外聘教師有66人,他們大多具有高級以上的專業技術職稱(等級),熟悉本專業的理論,並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是一支能力和素質都較高的院外優質師資力量。
第二,建立“以能力為基礎”的人才培養模式。學院在突出教學的職業性、崗位性、針對性、實踐性、靈活性上狠下功夫,以培養有實踐能力和應變能力、具有實用性、創新能力的中、高級技術人才為基本任務,並進行高職、中職及短期培訓等不同層次的學歷和非學歷教育。學習者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主選擇。學院還在學生中推行“一書多證制”,學生畢業時除獲得相應的學歷證書外,還參加由勞動部門組織的專業技術等級考試,獲取專業技術等級證書。建院三年來,已為社會培養和輸送了千餘名中等專業技術人才,培訓各類社會人員3374人,其中初級工512人、中級工824人、高級工147人、特種作業550人,創業培訓380人,下崗工人再就業培訓270人,其它993人,技能鑑定1483人。目前,學院中、高職在校生2900餘人,近幾年年均畢業生1000餘人,各專業平均就業率在93.5%以上。自2003年實施了“雙證書”制後,408名學生參加了專業技術等級考試,全部獲得中級證書。
第三,把專業建設放在突出地位來抓。為使專業設定適應巴州經濟的發展需要,學院成立了專業論證委員會,對新開設專業的必要性、可行性進行了深入研討。同時,學院大力加強各專業實訓基地建設,要求實訓基地建設要體現規範性、實效性和先進性。為適應巴州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形勢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學院先後淘汰了農田水利、農業機械等專業,增設了城市園林、導遊、銀行櫃員、空乘與外事服務、石油鑽井、計算機網路維護等十多個新專業,並確立了具有自身專業特色、相對穩定且有一定規模的專業:汽車維修、維修電工、石油鑽井、機電一體化、計算機網路維護、計算機套用、家畜飼養、園藝、實用美術、旅遊服務與管理等。學院根據巴州地區經濟發展的特點,還將著手開發一些社會急需的新型專業,如礦業開發、電子商務、農副產品加工等。
第四,面向市場,實行訂單教育。學院以就業為導向,充分利用訂單教育開展校企合作,走校企聯合辦學之路,為解決畢業生就業出路開闢了新的途徑。學院現已與新疆屯河集團、凱進葦業集團、四運集團、東風汽車大修廠及一些大賓館、金融、稅務等部門形成了較穩定的合作關係,與深圳德菲集團、北京華光有限責任公司直接建立了股份制合作關係。
2004年該院招生人數突破2000人,完成了包括大連海關130人、英語專業100餘人在內的訂單教育800餘人。2005年該校又與中國國際人才開發中心、上海堂福電子元件廠、安徽海南醫藥中專、長春樹仁學院等單位簽訂長期定向委培2760人,在疆內開闢了涉及機電、服務等行業的訂單1500人,2005年中、高職訂單教育又突破4000人。定點合作單位遍及上海、廣州、長春、青島、大連等13個省市。
第五,突出職業培訓和技能鑑定工作。為加強巴州下崗失業人員、新生勞動力、企業在職職工和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職業培訓工作,提高他們的就業能力,學院成立後,共為社會培訓了20個工種的約3000餘名在職和下崗職工,鑑定了8個工種共約1000餘人次,有利地推動了巴州地區再就業工作的健康發展。
第六,積極開展校際合作交流。建院不久,學院就與丹麥、日本、加拿大、俄羅斯等國家的有關學校(院)簽訂了聯合辦學協定。目前已有三名教師分別去卡爾梅克共和國和丹麥王國學習,三名丹麥籍教師已先後來巴音學院任教,五名學生已到丹麥留學,赴日本學習的學生也將按計畫於明年3月啟程。與加拿大阿伯茲佛特學院聯合舉辦的專業即將招生。學院與國內北方工業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蘭州大學等12所大學建立了較穩定的合作關係,設立了各類專業函授點25個,招收了4000名函授生。學院還與北大附中共同建立了遠程教育示範學校,成為巴州地區惟一一所遠程教育示範學校;與陝西師範大學達成了遠程教育網路學院合作協定,共同開辦網上高等教育。
三年的時間,在歷史的長河裡只是一瞬。然而,巴音學院在這三年時間裡所走過的路,豎起來,便是一座豐碑。
展望未來
目前,學院占地面積2700畝,固定資產總值近2億多元,校舍建築面積162038平方米。有經濟管理系、農牧系、理工系、藝術系、教育科學系、電子信息工程系、旅遊經濟系、培訓部、技能鑑定所、附屬中學等教學單位,開設中、高職學歷教育專業近60個,設有會計電算化、市場行銷、物業管理民航商務、計算機套用、旅遊與外事服務、賓館服務、機電一體化、幼師、汽車檢測與修理、養殖、水利、園林、畜牧獸醫、植物保護、石油鑽井工程、電腦美術設計、生物技術等專業。
在硬體設備上,學院已有各類實驗、實訓設備總值1600萬元,圖書館藏書12萬餘冊,教學用計算機368台。學院現有現代遠程教育中心大樓一座,建築面積8202.1平方米,基本建設投資800萬元;機電實訓樓一座,建築面積10230平方米,基本建設投資1007.76萬元。學院還建有形體、模擬客房、模擬中西餐廳、模擬導遊、美容美髮實訓室等多個實訓室;學院圖書館建築面積15364平方米,基本建設投資1185萬元;全院理論課教室均配備了電視機,各辦公室均配備了計算機,高級職稱教師均配備了個人電腦。學院購置了錄像機、數碼攝像機、數位相機、投影儀、DVD影碟機、掃瞄器、傳真機和各式印表機,這些現代化教育硬體設備的配置,為實現教育教學管理現代化、為先進教育技術的運用提供了必備的物質條件。
為了使巴音學院的各項工作更好地發展,學院堅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 一方面,該學院繼續把擴大生源作為工作重點,不斷完善“一體兩翼,四輪驅動”的辦學格局,力爭實現2005年中、高職生源規模翻一番的目標。另一方面,加快校區建設,通過利用現有土地資源置換、積極爭取上級政策和資金支持,盤活教育教學資源等途徑,加快校園基礎設施建設步伐。
同時,學院黨委還制定了“十五”期間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主要目標,這就是:立足巴州、輔射周邊,結合本地實情,以理工、農牧、三產為突破口,涵蓋經、管、教育、藝術等專業門類和社會培訓、技能鑑定等教育服務項目,建立適應本地區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職業教育需求的現代職業教育結構,為生產、建設、服務、管理部門輸送更多的適用對路的高素質專業人才,力爭把學院建成辦學條件優良、綜合實力雄厚,專業特色鮮明、教學質量過硬、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現代化高等職業教育學院。
自治州要實現跨越式大發展,人才是保證,是關鍵。今後,巴音學院將以巴州發展大局為已任,切實肩負起為巴州培養各類中高級技術人才的神聖職責。
“如今正是花時節,且放春光數路來”。巴音學院正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和著西部大開發的時代節拍,昂首奮進,迎接更加燦爛輝煌的明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