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全村國土面積38389.2畝,有耕地總面積1897畝(其中:田550畝,地1347畝),人均耕地1.12畝,主要種植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 27840.30 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202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3畝,主要種植核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496畝,荒山荒地1050.8畝,其他面積 8771.1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通電、通路、通電話,全村有455戶通自來水,所有農戶都存在水質未達標,通電農戶455戶,擁有電視機農戶412戶,安裝固定電話或行動電話農戶445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93戶。
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 。距離最近的車站11.5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5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5輛,農用運輸車11輛,機車257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517畝,有效灌溉率為27.25%,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39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8畝。
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5戶,裝有太陽能農戶57戶 。全村有15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5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5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5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2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8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46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88.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45萬元,占總收入的35.68%;畜牧業收入129.6元,占總收入的20.44%(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404頭,肉牛58頭,肉羊575隻);林業收入261.7萬元,占總收入的40.97%;工資性收入6.7萬元,占總收入的0.59%。農民人均純收入2591元,農民收入以林業、種植業、畜牧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5.6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7人(占勞動力的2.4%),在省內務工17人,到省外務工10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09年核桃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61.7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1.99%。該村發展核桃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蠶桑、核桃、板栗、棵松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有農戶455戶,共有鄉村人口1735人,其中男性935人,女性800人。其中農業人口1702人,勞動力1406人。該村以漢、彝民族混居。其中漢族964人, 彝族771人。到2009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624人,參合率88.92%;享受低保118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10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15公里。
該村建有公廁3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1個。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2所,校舍建築面積700平方米,擁有教師11人,在校學生122人,距離三岔河鄉中學15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73人,其中小學生114人,中學生59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2個,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3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71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298.70畝,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9個,黨員總數60人,黨員中男黨員47人,女黨員13人。 團員32人。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醫療衛生條件差,看病問題存在很大困難。
該村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林果產業和種植產業,增加種植面積達到200畝;發展養殖:增加豬400頭、牛15頭、羊480隻;發展勞務經濟,每年轉移勞動力100人。到“十二五”期末,力爭使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到10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