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後殿、後拜亭為明代建築。前殿、中殿於光緒丙午年(1906年)重建。門樓為疊拱三翹檐建築,與戲台連為一體。酒樓外向為梁架出挑懸式陽台。中殿、後殿均面闊五間,抬梁穿斗式木構架。前殿、中殿為單檐歇山頂;後殿為懸山頂。中殿有1對青石雕刻的蟠龍柱,高3.6
米,徑0.7米,是我縣唯一1對蟠龍雕刻遺存。門樓戲台、前後拜亭共建有十三個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藻井。廟宇雕樑畫棟,五彩繽紛,1989年列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海內外集資40餘萬元重修。藻井
古榕樓廊戲台青石蟠龍雙柱
其他信息
新洲金將軍廟坐東朝西,面朝旗山,背近閩江,建築面積1500多平方米。縱深三進兩天井,由西至東,在中軸線上依次建有門樓、戲台、前拜亭、鐘鼓樓、正殿、後拜亭、後殿等。 門樓斗拱有三層翹檐,造有大小各異的10個槽井,與戲台連為一體,十分少見。中殿為四楹三間加左右披榭。後殿面闊五間,穿斗式梁構架。廟內建有13個大小不同、形狀迥異的藻井。正殿有一對雕刻於清光緒丙子年(1876年)的青石蟠龍柱,是閩侯縣現存歷史最久的蟠龍柱,龍柱上雕刻的蟠龍細膩精緻,姿態活脫矯健,似有騰雲駕霧之勢。廟中所有石柱均刻有歷代書法名家撰寫的楹聯,很值一讀。整個廟宇布局謹嚴,錯落有致,用材考究,構築奇巧,保護完整,是研究明、清木構建築難得的實物資料。
廟前有兩棵數百齡古榕,臨江而立,高大蒼鬱,與古廟渾然一體,別有情致。
將軍廟始建於明代中葉,是為紀念金姓始祖金履豐將軍而建。金履豐(1235-1301),字希成,號亮功。他智勇雙全,南征北戰,戰績卓著,南宋時被敕封為駕前大將軍兼御史大夫。將軍志廉行潔,淡泊利名。宋、元交替間,因憤於時弊,偕其子金標棄襲歸隱於侯官縣之壁團洲(即今址),在這塊“人跡罕至處,結茅而居,墾沙造園”,把一片荒沙改造為良田。傳說將軍種的橘子“粒大核小”,栽的甘蔗“質疏汁甜”,所製糖板人稱“洲板”,年年被福州府選為貢品。由於壁團洲遍種橘樹,故有“橘園洲”之謂。至明清時代,金氏家族在壁團洲已是綿綿瓜瓞。後壁團洲屢遭洪患,田舍崩坍,金氏由壁團洲遷到隔西面的洲地,故曰新洲。
閩侯縣上街新洲金姓本是少昊金天民之後,世居金兆,後其分支散居四方,而遷居閩地的始祖是金衡,由河南光州固始彭城隨王審知入閩。金衡十一世孫金景文乃南宋紹興科進士,贈中大夫,授東陽府(金華)推官,遂攜眷僦居浙江蘭溪。金履豐是金景文曾孫。金氏入閩經歷一千多年,宗支繁衍昌盛,分布在國內外許多地方,而“將軍廟”的存在情系海內外金氏宗親。台灣學者金秀聰先生於1993年3月得悉“將軍廟”重修一新,特地從台灣趕回新洲朝拜祖宗,激動之餘,揮筆寫下了《重修將軍廟記》。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明太祖為扶持(琉球)中山國(現今日本沖繩縣)而敕選閩人三十六姓赴中山,金履豐五世孫金瑛是其中之一。金瑛成為日本沖繩金氏的始祖,其後裔在沖繩繁衍興旺,現已發展十一支系。1993年,日本那霸市具堅上順等日本友人到新洲尋根訪祖,在將軍廟進香朝拜,臨別時還帶去新洲泥土一包,以示紀念。 [摘自福州晚報電子版之《新洲將軍廟》,曾小榕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