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4年底,全村有387戶通自來水,有134戶飲用井水, 有583戶通電,有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481戶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11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25戶。 該進村道路為土路 ;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60.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60.00公里。 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923.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602.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26畝。 該村到2014年底,有2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58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445.00畝(其中:田1644.00畝,地801.00畝),人均耕地1.07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烤菸等作物;擁有林地179355.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93.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4畝,主要種植核桃、藍桉等經濟林果; 其他面積0.00畝。
農村經濟
該村2014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027.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894.00萬元,畜牧業收入750.00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101頭,肉牛676頭,肉羊1780頭); 林業收入115.00萬元, 第二、三產業收入1443.00萬元, 工資性收入229.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908.00元,農民收入以種養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29.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00人 ,在省內務工268人,到省外務工32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養殖業,主要銷售往本縣。2014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56.50萬元,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野生菌、核桃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養殖業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588戶,共鄉村人口2316人,其中男性1274人,女性1090人。其中農業人口2316人,勞動力1492人。 到2014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0;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200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0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60.00公里。 人畜混居的農戶0戶。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4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58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734.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2570個(勞均5個)。年末集體總收入49.00萬元,有固定資產182.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2.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基礎設施落後包括:農田水利、人畜飲水、道路交通;文化教育、醫療衛生條件差。。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核桃特色產業,種植面積1200畝;發展養殖業,發展豬600頭、牛600頭、羊2000隻;發展勞務經濟,每年轉移勞動力200人。到"十二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到3500元。。
人文地理
響魯村民小組彝族"秋桿會"
一、基本概況
響魯村民小組行政區劃轄屬楚雄市鹿城鎮新村村委會,全村均為彝族,現有人口21戶,89人,其中男46人,女43人,雍正年間由武定縣搬遷至此,現今全村有李家、張家、佘家三個家族。村裡的土公路通至祿豐縣羅川鎮南河村委會,響魯村民小組座西向東,背靠小廟山的向陽坡上,村寨無固布局,民居以土木為主。響魯房前屋後均為緩坡山地。適於種植農作物。主要品種有早稻、玉米、向日葵、扁豆。村窪中有少量水田,全村共有水田50畝,旱地52.3畝。人均耕地面積1.15畝。2006年的全村的經濟總收入為333532.90元,人均純收入1580元。 村腳有一條響魯溪流,一年四季都流淌著,距村約2公里。
響魯彝族主要以農耕為主,仍然保持著互相幫工的習俗,對外交換的商品是農產品和部份家禽。原來在政策允許下還出售木材,近年來出售野生植物類(主要是野生菌)等。主要集市是楚雄城、祿豐縣城,及祿豐縣的羅川街。
二、響魯"秋桿會"的歷史及其發展
響魯村彝族屬武定縣茶花樹一帶羅武族,雍正二年遷到此地。在封建時代,彝族人民深受封建勢力迫害,到處逃串,過著無居定所的生活。那時侯,在他們之中出現了一個民族英雄 "阿者",帶領人民民眾搞民族起義。阿者犧牲後,人們為了紀念他,每逢大年初一至二月十四都要搞祭獻儀式活動。
大年初一這天,每家每戶都參與秋桿會的籌備工作,他們從山上砍來松樹,藤條,豎起盪鞦韆的"秋桿"。各家用過年品來祭獻"秋桿神"以求節日安全,以及代表每年的開端把它豎起來,開好頭,乞求各家各戶團圓平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據村民講,秋桿會在他們的村里至少有四五百年的歷史了。從建寨起,他們就保留著此項活動,一直沿續到現在。時間定在每年的大年初一到二月十四日,每年到這個時候都會有一戶人或幾戶人家牽頭,輪流地組織籌備秋桿會。在秋桿會的時候,會有來自楚雄、昆明、祿豐等地的客人參與活動,一同感受彝家人民的熱情好客,享受彝家的民俗節日。秋桿會的高峰時,人數可達四五千人。
三、秋桿的製作意義
大年初一立秋桿,彝家人稱它為"秋桿神"事實上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鞦韆。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隨處可見,有的人家在村里、街上開闊處和自家院內搭起高低不同的鞦韆架。盪鞦韆可使人心曠神怡,鍛鍊身體和意志。無疑這是一種有益的民間體育遊藝活動。一些地方的民眾認為,盪鞦韆能祛除疾病。這也許就是盪鞦韆能世代相傳,經久不衰的原因,就連那些不會走路的孩子和年過古稀的老人也要在別人的扶持下盪幾下,青年男女和壯年們就更不用說了。對彝家人來說更是輕而易舉的事,他們歷來就是英勇善戰的民族。盪鞦韆分單人盪、雙人盪、立盪、坐盪等。在彝家人的秋桿會上還會匯聚各地的鞦韆高手,有時還要有人一比高低。盪得最高的最美的人很受鄉鄰的讚揚。盪鞦韆的這些日子裡,也常常是青年男女相遇,接觸的好機會。彝家人的鞦韆有著特別的製作,特殊的意義。他們的鞦韆是砍松樹臨時搭的,由六棵松樹作支撐,每邊各三棵,而且松樹頭也不會除去,在頂端交叉處由藤條捆住,再加上兩個很尖的木樁釘,然後在左右各自加上兩捆樹葉,在兩個支架中間擔一橫桿,橫桿上繫著兩根藤條垂下,下面系有站板,而且幾乎完工後,他們還要在六棵松樹的腳下固定六棵木樁釘,同樣用藤條系住,做得很穩健,就這樣,彝家人的鞦韆就做成了。 這個"秋桿"的每一部分都有著特殊的意義。立秋桿是彝家人民為了紀念民族英雄阿者,而且用活動方式,將心中的悲痛化為力量,以慶祝以示懷念。秋桿頂的兩捆葉子代表民族頭人阿者的居所,兩根釘在松樹交叉處的木樁釘代表金牙齒,在三棵桿交叉處的藤條箍表示金銀箍,橫桿表示金銀擔,系在橫桿上的繩、藤條表示金繩、銀繩,人們為了祭奠阿者,特用這些物品來贈奉他。
四、秋桿會的儀程
當鞦韆豎起來後,村裡的男人都會去村邊,田裡,追松鼠、鳥雀等一切獲害,以求每年開頭就把災害拒之千里,趕得遠遠的。而女人們則在家裡準備菜飯,等待吃飯。男人們回來後,就匯聚到秋桿場上,各家各戶都輪流到 "秋桿神"面前敬酒,敬茶,上香。村民介紹這叫 "起路"。 完畢後 ,村民就拼席吃飯了,匯聚到鞦韆下,坐在松葉鋪的地上,盡情的吃,盡情的喝,吃一年中最好的飯食,而且每戶都有責任招待一桌席,拿出自家最好的酒肉供大家享用。吃完飯後,活動正式開始了,村裡的男女老少站成排,向秋桿神跪拜,然後年紀大的擠進人群中向村鄰發葉子,這時每個人手中都會領到一片青香的樹葉。人們圍成一圈,彈起弦,吹起葉,吹起笛,開場先"唱節氣",由村里主持祭祀儀式的"朵西" 領頭唱,邊唱邊敬酒。跳完三圈後告一段落。唱節氣過後,人們就匯聚到 一 堆,燃起篝火,圍成圈,手挽手,盡情的跳,盡情的唱,盡情的喝酒。青年男女老少盪鞦韆,賽鞦韆。每天都要通宵達旦,一直熱鬧到二月十四。二月十四這天,東方發白,大家準備推秋桿了,村民鄰里匯聚到一塊,拔起秋桿,將它推倒。接著手挽著手圍成圈,唱豐收歌,邊跳邊踢起地上的松葉把火堆蓋住,壘成一個松葉堆活像一個稻穀堆。然後把樂器靠在"稻穀堆"周圍,上香敬酒。團團圍坐,互相敬酒。以示互敬互愛,團結互助,五穀豐登,蒸蒸日上。唱個痛快,喝個痛快後,各家收拾行禮回家節日才算大結局。據村民講,有的遊客到散會後都不想走,依依不捨,還會在村里停留三到四天,請求再燃起篝火,再跳笙,直到盡興了,累了,才肯離去。
五、"秋桿會"的歷史意義
響魯村的秋桿會覆蓋人口極廣,影響較廣泛,而且有四、五百年的歷史了。它是一項民俗活動,也是一項健康向上的民間遊藝活動,它能夠世代相傳,經久不衰,足以證明它是民族的節日,社會的節日,此類活動的開展,可以促進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各民族的團結,民族互助構建設和諧社會的大家園,它的保留和沿續對於建設先進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有著長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