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歷史
特色
會墅嶺
扼天姥山北道口,舊有鳥道可攀,今有盤山公路盤旋而上。嶺上台地氣候涼爽。過會墅嶺行5公里,能望見天姥主峰撥雲尖,因山頂常縈繞白雲,故名。登山回望,群山為小,北有芭蕉、斑竹兩大山(即大尖、細尖)遙遙相對,南至王會、牛牯、萬年諸山蜿蜒俯伏,西南有蓮花峰拜倒腳下。山上有姥姥岩、天姥鷹、天姥饃蹲牛岩、雞籠岩等。
古驛道
驛道由會稽來,從嵊州黃泥橋入新昌境,也新昌城舊東門到天台縣界,新昌古驛道全長90里。目前橫貫斑竹的長街,會墅嶺的石階路,天姥寺至冷水坑的山路,仍保存驛疲乏的原貌。驛道上殘存的小石佛鋪、關嶺鋪,還可看出驛鋪舊貌。驛道經桃源穿越天姥,天達關嶺頭一段全長35公里。這條路,早先為進朝詩人謝靈運開拓,故又稱"謝公道"。這條古驛道上有許多流傳千古的遺蹟,如劉阮遇仙的桃源洞、司馬悔橋等,現在,和這條古驛道大致平行的是104國道。
桃源仙境
桃源東瀕沃洲,南倚天姥,是著名"浙東唐詩之路"的精華地段。相傳此外為漢時剡入劉晨、阮肇入於姥山採藥遇仙涉足之遺蹟。如採藥徑、仙人洞、棋盤石、惆悵溪等。而逆溪布上的班竹村口的司馬悔橋又是唐代隱士司能上能下承禎悔悟出山之外。由此而構成娟秀迷離的桃源山水。南朝時,謝靈運出仕永嘉,伐木開徑,寫下了大量的山水詩,成為古代山水詩的鼻祖。後歷代眾多詩慕名前來,留下了諸如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等千古絕唱
萬馬競渡
萬馬渡地處新昌縣儒岙鎮,離縣城40公里。位於兩山夾峽峙之谷。有一條大溪,澗中儘是些圓滾滾、光溜溜的石頭。重量不等,近百公斤至幾萬公斤。色澤不同,金黃色、紅棕色、,以青白色為多。數以萬計的巨古成群結隊,浩浩蕩蕩,從山崗自上而下,蜿蜒二、三公里。每逢下雨天,站在山巔遠眺,只見山洪奔瀉,衝擊巨石,白浪飛濺,嘩嘩作響,聲若千軍吶喊,形如萬馬奔騰,氣勢磅礴,巍巍壯觀。這裡的環境也十分幽雅,青山綠水,小橋出一幅秀美的山水畫。遠望天姥群山,連綿起伏,紅楓翠竹,疏疏密密。在那萬樹叢中,竟冒出一巨岩,孤峰挺立,峰尖上偏又頂著萬斤巨石,酷似鳥的嘴巴,稱"鳥嘴岩",村民又呼之"風動岩",因為大風吹過,那巨石也也搖動,欲從半天中尺下來,看起來險乎乎的。膽大者卻可攀援至峰頂,用力推石,那石居然也能晃動。但怪的是,千百年來,經歷過多少狂風暴雨,那"鳥嘴岩"卻始終屹立於高山之巔,有驚無險。萬馬渡還有朝板岩等石景。
一座小石橋下,有一塊天然平整的大石塊,塊石上雕鑿有三個紅漆隸書大字:"萬馬渡"。每個字大如團背,剛勁有力,乃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十一月福建莆田人吳獻辰所題,三年後鐫刻於此。在陽光照耀下,那三個大字閃閃發亮,獨占風光。遊客到此,爭相在題字石上攝影留念。
天姥龍潭
從儒岙鎮官元廟油竹坑自然村進去,行二三里。兩岸危崖壁立,林木森森。溪澗怪石累累,瀑潭相疊。瀑多而奇,有虎哮瀑、龍吟瀑、含羞瀑、跨馬瀑、五級瀑……潭多而怪,有畚箕潭、米篩潭、元寶潭、四角潭、大龍潭……兩個潭更奇特,一是"噠粥潭",因為瀑急潭深,水花往上撲濺,酷似一鍋剛煮開的粥直冒熱氣。另一個是"跌落水",那瀑泉從高達30多米的削壁上陡然而瀉。經過千百年的沖刷,山澗頑石有的成了農家皿:搗臼、木勺、麵杖、磨盤……有的酷似動物:獅、虎、貓、狗……龍潭坑一帶,諸如吊蘭、魚鱉草等。上龍潭坑,最好選擇在大雨過後的第二天。那山澗之水,穿過累累頑石,洶湧而瀉,恰似萬馬奔騰一般,其勢壯觀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