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早稻田派

日本小說家。 1918年發表短篇小說《帶著孩子》,描寫一個貧困小說家的悲慘境遇。 日本小說家。

新早稻田派讓“私小說”從單純到 多樣
代表作家:
廣津和郎 1891~1968)
日本小說家、評論家。
生於東京,父親是硯友社的作家廣津柳浪。1913年畢業於早稻田大學國文系。在校期間曾與人合辦刊物《奇蹟》,發表短篇習作《夜》和《疲憊的死》,並翻譯契訶夫的小說 ,受到二葉亭四迷和俄國19世紀現實主義作家的影響。1914年任東京每日新聞社記者,後為《洪水以後》等雜誌撰寫文藝評論,發表《憤怒的托爾斯泰》(1917),為文壇所矚目。他的成名之作《神經病時代》(1917)是短篇小說,寫一個知識分子對醜惡的現實感到憤懣不平,卻又無力反抗,彷徨苦悶,這是一個“多餘的人”的形象,是當時一部分知識分子的典型。類似的作品還有《兩個不幸的人》(1918)、《懷抱著死去的孩子》(1919)等。此外,還有抒寫個人婚姻不幸的作品 自傳三部曲《師崎之行》(1918)、《壁虎》(1919)、《在波浪上》(1919)、《抱著死去的孩子》(1920)、《昭和時代的知識分子》(1930)、《訓練成的感情》(1934)等優秀作品。
20、30年代日本無產階級革命運動高漲時期,創作了《昭和初年的知識分子作家》(1930)和《暴風雨咆哮吧》(1934),被看作“同路人文學”。 長篇小說《暴風雨咆哮吧》寫一個青年知識分子在軍國主義勢力越來越瘋狂的時代不願當官吏,情願和妻子一道開一家小裁縫店,深入到市井生活中去。戰爭年代,發表描寫下層人民生活的《小巷春秋》(1940)和評論《德田秋聲論》(1944),表示對法西斯的反抗。 《小巷春秋》寫一個婦女半生坎坷,在東京慘澹經營的旅館在大地震中焚毀,晚年又因家庭矛盾,悄然回鄉。一九三八至一九三九年間,發表講演《關於散文精神》等,對日本軍國主義者發動的侵略戰爭表示懷疑和反對。
戰後不久寫了諷刺日本政府對占領軍奴顏婢膝的短篇小說《幽靈列車》(1945), 勾勒了一個車站副站長在美國占領軍面前所表現的奴才嘴臉,獲得好評。此後陸續發表《美佐和她的女友》(1949)、《港灣小鎮》、《到泉水去的道路》(1954)、《微風吹過街頭》(1960)以及評論《加繆的〈局外人〉》、《那個時代》(1950)、《歲月的蹤跡》(1963)和政論《松川審判》(1958)等。
廣津自一九五三年起,全力以赴地參加營救松川事件無辜被告的鬥爭,寫出50萬言的長篇政論《松川裁判》(1958),以鐵的事實揭穿這一事件的陰謀陷害的實質,終於一九六三年使冤案得以昭雪。廣津的作品充滿人道主義精神,和對不合理社會制度的抨擊。戰時的辛酸體驗更激發了他的正義感,集中表現在他參加松川事件後完成的長篇小說《到泉水去的道路》(1953)里。這部作品以一個青年婦女同遺棄自己母親的父親之間曲矛盾,以及她的就職和戀愛等為主線,描寫了幾個有良心的知識分子如何積極地參與松川事件的鬥爭,反映了日本人民要求改變現狀的意志。《到泉水去的道路》和《松川審判》是最能代表他戰後創作的傾向、表現作者的正義感和人道主義精神的作品。
葛西善藏
開放分類: 日本小說家
日本小說家。生於青森縣。青少年時代當過報童、鐵路乘務員、淘金工。生活貧困,常靠借貸度日。1912年在現實主義派的雜誌《奇蹟》上發表短篇小說《悲哀的父親》,開始創作生涯。1918年發表短篇小說《帶著孩子》,描寫一個貧困小說家的悲慘境遇。20年代以現實主義的小說創作被稱為“新起作家”。1924年發表的短篇小說《湖畔手記》,寫一個貧窮的作家逃離家庭,懷著對妻子負疚的感情,從事寫作的故事。他的知名作品幾乎都是短篇小說,多取材於自身生活,是作者貧病交加、慘澹一生的自畫像。內容充滿哀愁、辛酸和痛苦的感情,蘊含著對金錢支配一切的社會現實的嘲諷和憎恨。主要作品還有《父親的葬禮》、《壞孩子》、《柯樹葉》、《吐血》、《弱者》
宇野浩二
(1891~1961)
日本小說家。
本名格次郎。生於福岡市一教員家庭。1911年入早稻田大學英國文學系預科,中途退學。1919年發表描寫平民生活的短篇小說《倉庫里》和長篇小說《苦惱的世界》,奠定了在文壇上的地位。早期創作顯示出他對苦難人生的洞察力,具有現實主義傾向。中篇小說《出租孩子的店鋪》(1923),描寫城市小商人的可悲的生活景況,揭露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種種不幸。短篇小說《枯木風景》(1933)反映資本主義社會中藝術家的苦惱。1933年參與創辦《文學界》雜誌。戰後繼續從事小說創作,著有長篇小說《愛的河流》(1948)、評傳《芥川龍之介》(1952)等。後期作品現實主義傾向有所增強。1953年和廣津和郎一起積極投入營救松川事件無辜被告的運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