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新悖論,近期一些現象引起網友的廣泛關注,寒窗十餘載的大學畢業生工作起薪與農民工相差無幾;公務員成為中國十大壓力行業之首,並自稱“弱勢”群體,與此同時參加“國考”的人數卻在7年間漲了16倍;春節剛過用工荒再次來襲,但同時“討薪難”、“加班費是個傳說”一樣存在,轉型中國變革加速,在這一發展進程中,不同的層面交錯縱橫,形成了上述“悖論”共存的局面。大學民工
存在現象
1、論知識是大學生,講待遇是農民工,保全員、保潔工、快遞員、賣串串香的小販、建築工地綠化員、街頭兜售手機的游商、做涼皮和刨凍的店員、汽車貼膜小工、胡辣湯小攤攤主。2、看到以上打著“農民工”烙印的職業時,你可能無法想像,他們正是記者在重慶、河南、浙江三省(市)所調查的一批來自農村的大學畢業生所從事的職業。他們被賦予這樣的稱謂:“大學生農民工”。
3、認為自己弱勢的不到五成,83.6%的“蟻族”認為未來5年到10年內自己的社會經濟地位會“提升”,65.6%的受訪者對自己未來成功很有信心。可見蟻族對自己的未來仍然保持樂觀,這個預期抑制了“弱勢心理”的產生。
現象剖析
1、大學生待遇上升空間大,農民工待遇提高是價值回歸,勞動力價格主要由市場供求決定,緊缺時價格就會上漲,不論你是低學歷還是高學歷。2、近年來中國高校應屆畢業生數量從每年160多萬人上升到660萬人,加上往屆未就業的畢業生,供給加大不可否認。與此同時,大學生就業問題還存在著供需結構上的不對稱。千軍萬馬都想湧入一線城市,都想捧上“金飯碗”,而需求總是有限的,大部分人的希望注定會落空。
3、不過大學生的起薪和農民工的工資越來越接近,人們似乎只看到了差距在縮小,卻忽略了很多其他因素。比如,工作幾年後,大學生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驗,擁有了一定的工作能力,他們職場的上升空間非常大。另外農民工工資上漲,很大程度是因為他們之前的工資水平被低估了,在當前“用工荒”的背景下,他們的勞動力價值逐漸回歸真實。
社會反思
1、大學教育和社會需求應對接,部分大學生一畢業就失業、無業,這是大學教育和社會需求脫節造成的。“目前許多教育政策的制定不是以就業為導向,不看人才市場需求,但培養出來的學生又要在人才市場消化,這就造成一時難以消化、甚至消化不了的問題。”公務弱勢
存在現象
1、公務員壓力重重,感到弱勢,當把目光聚焦到基層幹部的生存狀態時,我們會發現在重重壓力下,他們工作生活變得異常沉重。長期以來,媒體對基層幹部可以說“貶”多“褒”少;在不少人眼中,一些基層幹部多為亂作為、不作為、無法無天的代名詞。2、事實上“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當體制內與體制外的壓力同時襲來時,當“顯規則”與“潛規則”合力施壓時,當自身素質與時代要求不相適應時,一些基層幹部已經成了“被動化”生存的一族,在夾縫的擠壓中,有不堪承受者甚至選擇了極端行為——自殺。
3、公務員考試熱一浪高過一浪,進入新世紀以來,公務員考試熱潮一浪高過一浪。2010年年底的那次國家公務員考試,共有141萬人報考,比7年前的8.7萬人高出了16倍,相當於每個崗位有64名競爭者,最熱門的職位創下了4961∶1的紀錄。
4、職場中人發展經濟壓力大,對縣委書記而言,縣域經濟發展的壓力,仍然是最大的壓力。兄弟縣市都在你追我趕,大踏步前進,稍不注意就要被甩在後面。地方經濟發展不起來,不僅財政吃緊,老百姓的錢袋子也鼓不起來,為政一方,不能造福百姓,於心有愧。
5、收入不透明,讓公務員報考熱持續,許多普通公務員也十分感慨,他們的工資相比一些大企業並不算高,福利也沒傳聞中的那么多,但因為公務員收入不透明,對外界來說蒙有一層神秘色彩,常引起誤解。在朋友言談間,有人感覺很冤很委屈,甚至有人說,公務員成了“弱勢群體”。
現象解讀
1、弱勢是相對的,針對黨政幹部自認弱勢群體這一現象,專家分析指出,一個和諧的社會需要一個穩定的預期,剛性的制度、公正公平的程式的缺乏是當下中國不安全感產生的源泉。另外“弱勢”是相對的,你在這一個環節強勢,到了下一個環節可能是弱勢,而社會不公正、不公平等現象的普遍存在,使每個人都身受其害,“弱勢”心態自然蔓延。2、法治社會需要更多的“弱勢官員”,無論是官員對權力的敬畏,還是他們對政績的壓力,其實都是法治社會對政府官員的基本要求,也符合民眾對官員群體的整體期望。官員對行政權力抱有敬畏之心,才會將權力監督當作高懸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官員對改善民生感到壓力,才有可能提高行政效率,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3、讓普通勞動者的權利更堅實 ,“公務員熱”和保障普通勞動者的權利與利益,實質上是“此消彼長”。本應公民的權利很大,公務員的權力很小;本應是民間富裕,而政府的每一分支出都很“吝嗇”。因此要讓公務員熱實質性降溫,關鍵還是要讓普通勞動者的權利更堅實,依靠誠實勞動也可以獲得體面而富足的生活。
用工討薪
社會現象
1、春節剛過,一場爭奪農民工大戰立即上演。成都、重慶、武漢等中西部城市紛紛採取下達招人指標、到車站碼頭圍追堵截、加大宣傳力度、給出優惠條件等措施,招攬農民工留在本地工作。2、最為典型的是重慶市地方官員2011年春節有一項新工作,設法把返鄉過年的農民工截留一部分下來,以確保今年該市不出現“民工荒”。東部省份城市對農民工同樣“求賢若渴”,各個火車站、汽車站都出現了火熱的“接站人”。
3、臨近春節,拖欠農民工工資等勞資糾紛進入高發期,“流血討薪”等惡性事件在全國各地頻頻發生。農民工討薪為何不斷遭遇慘劇,年復一年的“討薪難”何時才能畫上句號。
現象剖析
1、“用工荒”傳遞出一些積極信號,農民工在今後的擇業中,有了更多的選擇餘地,招工企業在“用工荒”的倒逼下,也不得不做出一些以前無法想像的讓步,這有利於民工群體在勞資博弈中贏得優勢地位,獲得更多的話語權。2、中西部地區出現的“用工荒”,使得農民工有了更便捷的擇業選擇,倘若沿海發達地區的招工待遇不特別吸引人,更多農民工將會選擇留在家鄉附近就業。長遠來看這就使得沿海地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不得不進行產業升級或轉移,否則企業將很難生存下去。可以說“用工荒”客觀上“配合”了國家產業升級與轉移的巨觀戰略,利於沿海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3、年終清欠碩果纍纍,深想一想卻令人沉重。國家法律明確規定,用人單位必須及時足額發放工資,而農民工卻非要到年終才能結算,是用人單位無視法律,還是有關部門執法不嚴,從實踐看討薪之難難在農民工的弱勢,但對於有權力的機構、有能力的企業而言,清欠並不難,否則何以有年終清欠的累累碩果。
4、解決之道還在提高勞動者素質,“用工荒”並不能給這些農民工以真正的權利和尊嚴。只有走出低端產業的怪圈,轉變依靠人口紅利的發展模式,給予農民工更多的教育投入,提升他們的內在素質和勞動力價值,讓他們的競爭力得以持續,他們才能得以真正意義上的站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