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發展
新厙村地處204國道青墩塘路常熟市三環路交界處,地理環境優越,交通便捷,區域內有:常熟市國際汽配城和常熟市汽車市場、常熟市僖淶樂國際家居生活廣場。為配合城市化推進及大市場建設,先後在2001年、2003年拆遷了新厙下塘第1、第2村民小組及莊基第3、第4村民小組的村民住宅150多幢,新建了新厙苑一區、二區二個村民集中居住區。
舊有“厙郎”之村,扣以冠字,加之建國新意,取名為“新厙”。人民公社初與老浜、青龍村合併稱“四大隊”。1961年,老浜村單獨建置後,稱“新厙大隊”,文革時期改稱“常青大隊”,1981年恢復“新厙大隊”,1983年大隊統一改村時定名“新厙村”。1931年11月16日(農曆10月14日)日軍侵占藕渠,慘遭“三光”政策之害,該村1、2組(新橋)和莊基、朱家壩共燒掉房子287間,槍殺31人,百姓無家可歸。
區域優勢
該村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區域優勢,大力發展三產經濟,不斷壯大村級財力。2001年度投資1500多萬元,興建了新厙工業坊,內有全市最大的鋁型材批發零售市場;2003年初,集約利用40多畝廢窯河潭,投資1000多萬元,建造了20000多平方米標準廠房,2007年全村實現三產收入576.6萬元。村級現有固定資產278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12080元。隨著村級財產的不斷壯大,該村著力推進各項社會事業建設,為村民做好事、辦實事,真正讓村民得到實惠,現全村村民享受政府的失地保養金及村裡的福利補貼,1998年至今對全村老人按月發放生活補助金。2005年6月在成立全市首家社區股份經濟合作社,村民變成股民,享受紅利分配,全村合作醫療保險覆蓋率和參合率均達到100%,村民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7%。近幾年,先後投入400多萬元用於道路硬化、夜間亮化、村民綠化和河道整潔,新建全村環河水泥駁岸3000米,公廁12座,垃圾中轉站1座,農貿市場1個,翻建危橋4座,新增綠化面積3萬平方米。為方便村民休閒、看病,2004年投入50多萬元,新建老人活動中心和衛生服務站1個,投入100多萬元,建造了新厙村委辦公大樓。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科學規劃了農民住宅新村,先後投入700多萬元完成了新厙苑一區、二區農民別墅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綠化工程,2006年又規劃投資500多萬元,對老村進行整合、改造,形成一個新的村民集中居住區(新厙苑三區)。
所獲榮譽
喜看今日新厙:道路寬敞、河道清澈、別墅成群,已形成較高品位的人居環境,200多戶農民家家住上了花園式的別墅洋房,戶戶用上了現代化的生活設施,過上了城裡人一樣的生活。在黨總支的堅強領導和全體黨員民眾共同努力下,新厙村不僅在物質文明建設上取得可喜成績,而且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取得了豐碩成果。2002年被評為“江蘇省衛生村”;2003年被評為“全國十億農民健康教育行動蘇州市先進村”;“常熟市文明村”;2005年被評為“江蘇省生態村”;2006年被評為“常熟市村莊整潔行動先進集體”、“蘇州市先鋒村”、“蘇州市文明村”;2007年被評為“常熟市十佳省級衛生村”、“常熟市文明村”和“常熟市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範村”,2008年被評為“新農村建設先進集體”。
領導班子
姓名: | 朱坤林 |
職務: | 黨總支書記 |
分工: | 主持全面工作,分管經濟、人事 |
姓名: | 陶毅 |
職務: | 村委會主任、黨總支委員 |
分工: | 主持行政工作,分管宣傳、調解、建設、衛生 |
姓名: | 朱元生 |
職務: | 黨總支副書記、村委會副主任 |
分工: | 主管黨務工作,分管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租賃經濟 |
姓名: | 徐德明 |
職務: | 村委會委員、主辦會計 |
分工: | 村級財務 勞動保障 檔案管理 |
姓名: | 趙芳 |
職務: | 村黨總支委員、村委會委員 |
分工: | 分管婦女、計畫生育、團支部、財會出納 |
姓名: | 朱雪明 |
職務: | 支委、 村委委員 民兵營長 |
分工: | 民政兵役 安全生產 環境衛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