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 者:劉永佶 著 謝麗霜 編 叢 書 名:中央民族大學“985工程”中國民族經濟村莊調查叢書出 版 社:中國經濟出版社ISBN:9787501797417出版時
間:2010-03-01版 次:1頁 數:315裝 幀:平裝開 本:16開所屬分類:圖書 > 經濟 > 中國經濟內容簡介
村莊,是農民的聚居地,也是農民生產和生活的社會形式。村莊形成於農業文明時代,在中國最為典型和普遍,迄今依然是中國基本的社會單位。所有中國人,或是生於長於村莊,或是父祖輩來自村莊。村莊是中華民族的根基,是我們走向現代化的立腳點和必須改變其內容和形式的地方。認知中國的現實和歷史,一個重要環節,就是了解村莊。
前言
村莊,是農民的聚居地,也是農民生產和生活的社會形式。村莊形成於農業文明時代,在中國最為典型和普遍,迄今依然是中國基本的社會單位。所有中國人,或是生於長於村莊,或是父祖輩來自村莊。村莊是中華民族的根基,是我們走向現代化的立腳點和必須改變其內容和形式的地方。認知中國的現實和歷史,一個重要環節,就是了解村莊。 中國的民族經濟,包括以下層次:一是以中華民族為主體的經濟,二是中華民族五十六個支民族的經濟,三是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不論從哪個層次的研究,都必須涉及村莊這個基本單位。以往的民族經濟研究和行政管理研究,對於村莊的關注,主要是在總體性的統計及對策方面,鮮有對某一村莊的專注系統調查。這種情況使我們所從事的理論探討總顯得有些飄浮,言不及意,大而不當。反思許久,不能不下決心從小處做起,將村莊調查作為根基,紮實做去。恰“九八五”項目實施,經費有所保障,故組織本創新基地近百名教師帶二百博士、碩士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結十五調查組,計畫用六七年的暑、寒假,從五十六個支民族中各選一二典型村莊,深入調查,總百餘村,每村一書,為中國民族經濟三個層次研究,為政府行政決策,提供基礎資料。
精彩書摘
對這一問題,有人從中看到了商機,他就是磨村村委會現任主任、當地有名的運輸大戶滕樹國。滕樹國現年46歲(2008年),高中文化水平,17歲中學畢業後和本村同齡人一起在凌雲縣城裡務工,靠給人做苦工賺取微薄的收入,每次他們從凌雲縣城回寨子時,都需要徒步走上30多里路,有幾次務工回來走得雙腳磨破、小腿浮腫。這讓他萌生了搞鄉間運輸的念頭。
他認為,寨子上耕地少,那么多的剩餘勞動力全都依賴外出務工也不是辦法,而且不僅是本地人出行,一些外地來的商人、遊客到寨子來也很不方便,搞鄉間運輸不但方便大家出行,還可以帶動當地經濟和就業。就這樣,滕樹國在1988年購買了第一輛客車,搞起了鄉間運輸,如今,他的運輸企業已成規模,經營著邏樓鎮通達各村屯的客運線路,既富裕了自己,也為當地農民創造了更多的本地就業機會。此外,我們在調查中結合滕樹國案例還發現,以縣鄉公路為依託的鄉間運輸承擔著溝通城鄉、繁榮農村經濟的重要任務,發揮著其他運輸方式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是縣鄉運輸的基礎。沒有鄉間運輸的普及,縣鄉公路的“毛細血管”作用就得不到體現。因此,要繼續堅持開放搞活的方針,鼓勵更多的個體工商戶、民營企業,大力發展鄉間運輸,解決山區民眾出行難、運貨難問題,促進農村的經濟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
發展縣域經濟,使新寨與周邊地區建立起市場關聯和產業關聯,帶動新寨農業產業發展,拓展就業機會。新寨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的實現,離不開其所屬凌雲縣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持和帶動。近年來,凌雲縣域經濟雖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建立了白毫茶葉生產基地、羽滕制絲有限公司、凌雲通鴻水泥有限公司等大型企業,但其工業化程度仍然很低,發展空問很大。除了凌雲縣外,百色地區也將是新寨農村剩餘勞動力就近轉移的一個渠道。近年來,百色地區經濟得到很大的改善,強化產業帶動,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產品最佳化升級,全力打造鋁工業、銅業、錳業、鈦白粉、林板業等五大支柱產業,延伸產業鏈。目前,落戶工業園區的企業已經達20個,收納勞動力10389多人。
總而言之,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不僅關乎農民個人及其家庭的利益,從某種角度來說還關係著我國農村發展和整個社會現代化建設的成效。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吸納,需要工業的高度發展,推動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
目錄
第一部分 村莊一、基本情況
(一)地理區位與行政建制
(二)自然條件與經濟形態
(三)基礎設施建設
(四)行政管理體制
二、民族與民族傳統文化
(一)新寨藍靛瑤族的由來
(二)新寨藍靛瑤族傳統文化簡介
(三)新寨傳統文化傳承的意義和困境
(四)對新寨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思考
三、人口與勞動力
(一)人口數量
(二)人口質量
(三)勞動力就業渠道
(四)對新寨剩餘勞動力異地轉移的分析
(五)對新寨剩餘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問題的思考
四、農業
(一)農業基本資源及其開發利用
(二)主要糧食作物
(三)主要經濟作物
(四)農業生產方式
(五)“以林為主”的農業結構調整
(六)農業自然災害及其防治
五、八角生產
(一)八角——新寨村民的“搖錢樹
(二)八角生產的自然優勢
(三)八角生產的歷史與現狀
(四)八角生產面臨的主要問題及成因分析
(五)林業制度對八角生產的影響
(六)幾點建議
六、林業
(一)林業發展簡史
(二)林業在新寨經濟中的地位
(三)林業技術在新寨的推廣
(四)相關林業制度與政策在新寨的實施
(五)幾點結論
七、基本經濟制度變遷
(一)新寨的土地改革
(二)新寨集體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調整
(三)新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落實
(四)新寨的土地流轉
(五)總結性評論
八、經濟政策
(一)發展政策
(二)幫扶政策
(三)救濟政策
(四)對政策實施效果的總體評價及思考
第二部分 農戶九、主要從事林木種植的家庭
(一)林場承包戶李昌純家
(二)開荒種植大戶李昌穩家
十、以務工收入為主的家庭
(一)以務工為主的兼業農戶牽永茂家
(二)以務工收入為主要收入來源的李書滿家
(三)依靠務工的中等收入戶盤國輝家
十一、依靠多種收入來源的家庭
(一)多種非農收入戶盤國峰家
(二)依靠多種收入的大家庭李永耀家
(三)以運輸業為主的多種收入戶鄧勝魁家
十二、主要從事工商業的家庭
(一)以加工收入為主的農戶鄧顯安家
(二)零售店經營戶盤榮庭家
(三)個體工商戶李昌根家
十三、因特殊原因致貧的家庭
(一)因病致貧戶盤國清家
(二)因兒女生病致貧戶王金蓮家
(三)因老人生病致貧戶李天忠家
(四)因病致貧戶黃金任家
(五)教育致貧戶李昌保家
(六)致富無路的貧困農戶李氏歡家
十四、低保戶
(一)青年低保戶李永健家
(二)老人低保戶鄧美麗家
(三)重視教育的低保戶鄧氏友家
(四)單親家庭低保戶黃美英家
第三部分 村民
十五、村裡的帶頭人
(一)鞠躬盡瘁的村委副主任盤國華
(二)多面女強人、縣人大代表鄧美印
(三)村委會成員、護林員鄧明昆
(四)無私奉獻的村民小組組長鄧正章
(五)見證新寨變化的老村長鄧明躍
(六)致富、修路帶頭人李昌應
(七)包村幹部鄧美琪
(八)基層計畫生育專乾楊美錢
十六、瑤族文化傳承者
(一)瑤族文化傳承者盤盈東
(二)瑤族老藝人李昌國
十七、其他典型人物
(一)新寨國小的守護者鄧漢保
(二)德高望重的老人鄧文謀
(三)新寨土醫傳人李書寧
(四)因病致貧的外出務工者李昌明
(五)家境貧困仍然支持子女教育的盤國生
(六)勤勞婦女楊美蘭
(七)含辛茹苦的瑤族阿婆李氏莽
(八)立志回鄉做貢獻的女大學生盤志芬
(九)品學兼優的女大學生李桂蘭
(十)努力超越自己的新寨女大學生李星附錄 新寨村經濟調查問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