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寧臘肉

新寧臘肉

新寧人喜愛的傳統地方食品。民間採用煙燻火焙的方法自制自食,始於宋代,歷代相傳,源遠流長。新寧臘肉,選料上乘,製作考究。取鮮豬肉前後腿,切成條塊狀。每百公斤肉胚加食鹽七公斤、花椒200克、五十度以上白酒3公斤,充分拌勻醃製。一年四季均可生產,以隆冬臘月生產為最佳。夏秋季醃3至4天,春冬季醃7天左右,出缸後用清水漂洗乾淨,穿繩掛入烤箱,用鋸木屑燻烤3至7天出箱,即為成品。其色澤分明,肌肉呈暗紅色,脂肪呈淡黃色透明。肉身乾爽、結實,皮韌而不硬,切面紅艷光亮,臘香濃郁、瘦肥適度,除保持新鮮豬肉的營養價值,還增添了其他輔料營養。肥肉油而不膩,皮和肌肉嚼味無窮。宴客、佐酒、拼盤、熟食無不鹹宜,是閒備急用的好食品。

簡介

臘肉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相傳在早在兩千多年前,漢代末年的群雄之一、自稱漢寧王的張魯,當年兵敗南下走巴中,途經漢中紅廟塘時,漢中人用上等臘肉招待過他;清代光緒,義和團起義,波及全國,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攜光緒皇帝避難西安,陝南地方官吏曾進貢臘肉御用,慈禧食後,讚不絕口。
臘肉主要生產在現今的湖南、湖北、四川、貴州、江西、陝西等地,被稱之為本地“特產”。新寧臘肉可能起源更早。

來源

湖南被稱為蠻夷民族,當年和黃帝為爭奪天下的蚩尤部落戰敗後,隱居到湖南一帶。居住在湖南崀山一帶的部落,最初將沒有吃完的野豬肉掛在樹幹上風乾,味道很美,於是經常這樣做。遇到雨天的時候,將肉放在火堆上烤乾。
舜帝南巡時,來到湖南崀山,吃了部落居民烤乾的野豬肉,將其命名為臘(xi)肉。直到漢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三月,朝廷封長沙定王子劉義為夫夷侯。劉義吃了“臘(xi)肉”後,將其改名為“臘(la)肉”吧。

得到慈禧稱讚

湖南新寧人劉坤一,任兩江總督、南洋大臣時,將臘肉帶到京城,獻給慈禧和光緒皇帝。受到慈禧和光緒帝稱讚。嘗過無數美味佳肴的慈禧在吃過劉坤一進獻的新寧臘肉後感嘆道:“好吃,好吃,美味在民間!”

新寧人做臘肉

每逢冬臘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戶戶殺豬宰羊,除留夠過年用的鮮肉外,其余乘鮮用食鹽,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醃入缸中。大約7天左右,香料都已經浸入到肉中,便用棕葉繩索串掛起來,滴乾水,再選用柏樹枝、甘蔗皮、椿樹皮或柴草火慢慢燻烤,然後掛起來用煙火慢慢熏乾而成。燒柴火的農家掛於燒柴火的灶頭頂上,或吊於燒柴火的烤火爐上空,利用煙火慢慢熏乾。
在新寧,尤其在農家,臘肉成了招待貴客的招牌菜。有些農家特意留下一些臘肉等到春種秋收、請人來家幫忙時吃,意味著主人對幫忙親友的特別“照顧”。每年的10月前後,若能在親友家吃上臘肉,那更是美事一件。
其實,從臘肉出現的經過來看,製作臘肉的初衷並不是羨其味美,而是利於貯存。最初的時候,人們根本不知道什麼叫臘肉,也不知道臘肉是什麼樣的味道。

產地

臘肉主要生產在現今的湖南、湖北、四川、貴州、江西、陝西等地,被稱之為本地“特產”。新寧臘肉可能起源更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