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寺簡介
大隗鎮清真寺,位於新密市東南隅15公里處的大隗鎮北回族村。大隗鎮歷史悠久,黃帝時大隗真人隱居於此因以得名。西周時為密國都城,周宣王滅密歸鄶,後鄭武公滅鄶,在此設新密邑。漢王劉邦二年置密縣,縣城設大隗鎮,到隋朝大業十二年(616)因故遷到法橋堡(今老縣城)。大隗鎮自古以來即為中原名鎮。地處西半部淺山丘陵和東半部大平原的過渡地帶,北有浮山、馬脊嶺和楊河、包家河,南有洧水、馬關水和大隗山,中部西高東低較為平坦,洧水河沿岸屬沖積平原,土地肥沃灌溉便利,適於農業生產。朝尉地方鐵路與鎮區的南環路平行東去,新密市著名的30公里長的“東方紅”大灌渠與鎮區北環路穿越鎮北回族村而過,密新公路沿鎮區西環路南下新鄭市入107國道。大隗鎮有山有水有平原,環境優美、交通方便。大隗鎮原是全國十大名鎮之一,現又被譽為全國造紙第一鎮之美稱。
清真寺歷史及布局
大隗鎮清真寺就坐落在鎮北回族村。據《密縣誌》載清道光二年(1822)始創建清真寺。據說初時在鎮北村回民溝上溝一民宅院內,有窯洞兩孔,草房一間,是為第一座清真寺。因無文字記載,曾有幾位阿訇也在此坐過位,但姓什名誰,歷經年限均無從考證。到清朝光緒二十九年(1903)因回民客商陸續從外地遷入,人口不斷增加和當時經濟條件的提高,在時任教長劉恆心阿訇和社首們的努力下,募集錢糧,購置地皮,移址下溝口重新建了有一定規模的第二座清真寺。該寺建有禮拜殿三間,南水房三間,東講堂三間,大門樓一間,均為磚木結構,藍瓦蓋頂,北跨院內另有窯洞二孔,一為阿訇師娘住室,一為婦女禮拜處。大門兩楹為磚雕花紋圖案裝飾,門楣上方懸一木雕匾額,紅底金字,清真寺三個大字金光燦燦耀眼奪目。此匾毀於“文革”期間,現存石碑三通,一為本坊碑記,記錄了當時建寺時籌款置地情況。一為四鄉碑記,以內容看當時本村和周邊村回漢兩族的關係非常融洽,漢族同胞在建寺時也捐了不少錢物,在民族團結方面是有歷史的。上述兩通碑撰刻時間均為清朝光緒二十九年,另有一通禁血碑,內容大意是回族同胞所宰牛羊等牲畜的血液,不但禁止自家食用,並且也禁止出售給他人,必須把血液挖坑埋掉。此碑刻於光緒二十八年。一百多年過去了,直到目前為止,大隗鎮的廣大坊民一如既往,從無一人違犯過這一禁令。該寺從建成一直使用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葉。這其間有兩次災難性的浩劫值得一提。一是在民族改革時期,清真寺被占用做了集體食堂;二是在文化大革命時期被占用做了造反派的司令部,後改為大隊部。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落實民族宗教政策時才又歸還給穆斯林民眾。隨著時代的發展,大隗鎮廣大穆斯林民眾的生活水平和經濟條件也在不斷的提高,原在溝里居住的村民都陸續搬到了平地交通方便的地方居住,距清真寺比較遠了,作禮拜等活動也很不方便,鄉親們就商議著在新居民點中再建一座新寺。公元1984年初,經時任教長丁育三阿訇和寺管會一班人共同努力下,籌集資金選擇地址,歷時一年多的時間終於在1985年建成了一座嶄新的清真寺。是為第三座清真寺。該寺占地面積約2、3畝,建築面積約700平米,建有禮拜殿五間,卷棚五間,小淨室四間,大淨室四間,北講堂五間、大門樓一間,倉庫房二間,東屋三間總計二十九間房屋。該寺全都是鋼筋水泥結構,卷棚為木結構、綠色硫璃瓦蓋頂。二十年時間,轉眼即逝,在這二十年時間裡,我們的祖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的逐步深入發展,全國十三億各族人民民眾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大隗鎮鎮北回族村的廣大穆斯林民眾手裡也都有了錢,有錢怎樣花?大家首先想到的用處就是把我們的朝拜真主的朝房清真寺禮拜殿建設好。原寺地方小無法擴建,大家就商議著再移寺址重新修建一座更為寬敞壯觀的新的清真寺。現任教長、哈吉謝生文阿訇經常給我們講修建清真寺的塞瓦布(回賜)有如何多,並帶頭出乜貼二千多元,寺管會主任虎振秋也帶頭出乜貼六萬多元,其他成員也都先後出乜貼三萬、二萬的、三千五千的不等。由於阿訇和寺管會成員的帶頭作用,全坊多斯梯都踴躍拿出自己的乜貼,虔心誠意的交到清真寺,有一萬二萬的、也有幾千幾百的,全坊二百多戶穆民人家或多或少都出了乜貼,沒有一戶是空白戶,群策群力,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建好我們的清真寺。
經過幾個月的準備工作,於2005年2月份破土動工,計畫在8月份竣工交付使用。新寺址是購買一處原村辦小造紙廠的廢棄院落,面積為4、2畝,院內有一座二層小辦公樓、上下共12間屋子。新寺修建的主要工程是禮拜大殿,設計東西長18米,南北寬22米,兩層。最上邊有五個半園包為裝飾,總高度20米。建築面積約900平米。全部是鋼筋混凝土框架式結構,防震型。其次是修建八間洗浴室,建築面積約200平米。兩項造價約100萬元。現正在緊張施工中。大隗鎮坊上還有女寺一座。創建於1993年,有禮拜殿三間、洗浴室三間、講堂四間,大門樓一間,占地面積約為一畝,建築面積約250平米。該女寺的創建費用全部有程阿訇的後人獨資修建。祈求真主賜予程氏族人兩世平安吉慶。(阿敏)
大隗鎮鎮北回族村清真寺有穆斯林千把口人,是個小坊。家族姓氏也不複雜,人口最多的是虎姓家庭,約占坊民總人口的60%,分別來自滎陽的鴻溝和滹沱兩個村。虎文興阿訇就是被請來任教長的滹沱村人。現有後裔數百口人,來大隗鎮定居的時間約有180多年。其次是李氏家族,李姓有來自滎陽的也有來自新鄭的,其三是孫姓家族,來自長葛白寨村。還有來自滎陽的巴姓和馬姓家族,被請來任教長的程氏和丁氏家族,他們分別來自武陟的小馬村及孟州的桑坡。程亮清大阿訇,聽老輩人講是河南省著名的“四清”大阿訇之一,他老人家之子程福貴阿訇、之孫程恩義阿訇三代在大隗鎮清真寺任教長,歷經幾十載春秋,坊民受益匪淺。
清真寺阿訇
據不完全統計,歷任大隗鎮清真寺的教長有:賀阿訇,虎文興阿訇、滎陽滹沱村人,劉恆心阿訇、陝西興安州人,馬永亮阿訇,法小敏阿訇,劉同祥阿訇,哈吉巴名重阿訇都是滎陽人,蘆金堂阿訇、禹州山貨人,劉世榮阿訇、滎陽東郭人,程亮清阿訇、武陟小馬村人,程福貴、程恩義,丁育三阿訇孟州桑坡人,馬文貴阿訇、甘肅平涼人,馬文學阿訇、滎陽人,現任教長、哈吉謝生文大阿訇、甘肅平涼人(原籍郟縣)。女寺有巴艷霞阿訇、滎陽人,馬秀玲阿訇、武陟人。在大隗鎮清真寺學過經,穿衣掛幛的有:程智乾、程恩義、虎保良、於阿訇、馬作錄、馬占軍等。現在有四位海里凡跟謝阿訇學經,最多的時候有七、八位海里凡。在每年的暑假和寒假期間,謝阿訇都要在清真寺內不辭勞苦辦短訓班,讓穆斯林同學們在假期內學習本民族語言文字和伊斯蘭宗教知識,使同學們從小就能受到伊斯蘭文化的滋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