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新塘鎮,位於廣州東部,是廣州市增城區南部工業、商業重鎮,地處珠江三角洲東江下游北岸,南與東莞一河之隔,東江江面寬闊,自古水網密布,為龍舟活動的開展創造得天獨厚的條件。
“龍船景”是廣州地區端午期間舉辦的一種民間娛樂活動,廣州市郊有龍舟的鄉村 都將擇定一日,邀請其他鄉村進行龍舟互訪和龍舟表演。邀請別村來訪稱“招景”,去別的鄉村拜會則稱為“趁景”。“龍船景”的當天,當地的人們就像過年似的,村前門樓披紅掛綠,沿江沿河兩岸彩旗飛揚,鑼鼓喧天,人們從四面八方涌到沿岸觀看龍舟表演。“龍船景”和龍舟賽不同,“龍船景”一般只是村與村之間的龍船互訪交流,大家熱鬧熱鬧增進友誼,更多的是表演技巧,不排名次。
新塘“龍船景”是廣州地區最具特色的幾大景之一,新塘鎮位於東江下游與珠江的匯合處,江面寬闊,水網交錯,是龍舟“趁景”、“斗標”的理想之所。據《增城縣誌》記載,自宋朝以來就有賽龍舟的習俗,‘五月則濱江村鄉多備龍舟以端午前後數日競渡……好事者具錦標酒食以賞勝者,旌旗招展,甚是可觀。”其久遠的歷史淵源和厚重的文化底蘊,賦予了這古老的賽龍舟習俗獨具一格的民俗文化特色,在經歷了千年風雨洗禮之後,依然長盛不衰,散發出新的活力。著名民俗專家、中山大學教授葉春生1988年在《嶺南風俗錄》里的《賽龍奪錦在水鄉》一文中記載:“珠江三角洲最負盛名的龍船景,是廣州市郊增城縣新塘景。據說過去在別處進行龍舟競賽,其成績‘僅供參考’,在新塘賽出的成績,才能得到公認。”
日期
到了現在,新塘地區的“龍船景”,仍以鎮內各村各具特色的“龍船景”之多、連續時間之長,規模之大,而聞名於廣東,為全國所罕見。它涉及東江下游兩岸,上至增城石灘地區,下抵廣州黃埔南灣、夏園,南及東莞中堂、麻涌一帶。各地按東江潮水漲退情況,從農曆五月初一至五月十八日分別都有不同村進行的“龍船景”。
東江下游的“龍船景”的習例如下;初一田心、坭紫、久裕、新街、石下、沙頭、瓜嶺、白石、雅瑤、十字窖一帶,初二下境、斗朗(東莞),初三東洲、竹元、巷頭,初四上基、槎滘(東莞),初五大敦,初六深涌、潢涌(東莞)、江南(東莞),初七下基,初八上境、基崗,初九仙村圩,初十沙角,十一休息日(原為泥紫與東莞江南景,但由於十二是新塘景,大部分都龍舟要在十一休息一天,以備在十二參加新塘龍船大景;故坭紫改為初一,江南改為初六),十二新塘(甘涌、東華、新何、群星),十三中堂(東莞),十四南崗(黃埔),十五西洲,十六麻涌(東莞),十七沙村(南安、南埔、新墩),十八白江、區涌(東莞)。
龍舟
新塘一帶的龍舟大多數為傳統龍,規格大都相同,船長七丈四尺,首尾尖而翹高,中間粗而低橢,前有威武龍頭,後有旌旗長梢。船分二十七欄,大鼓置於正中,兩鑼分設前後。船身前部靠近龍頭處置一平板,倍寬於船身。
划船時,一人站在此板上跳躍、吹哨,指揮全船;這個船頭指揮俗稱“跳頭”,在船頭的指揮台上做出各種鼓舞士氣的動作,指揮橈手,催動龍船前進。因龍舟較長,“跳頭”人一般兩手各握一紅色小木棒作出轉彎、前進、減速等指示。船頭平板兩側還會坐有兩人,在途中燃放小鞭炮等。遇到其他龍舟,雙方“跳頭”人便會握棒抱拳或空手抱拳,互相作揖,以示問好。
一人船尾操梢,掌握方向,此人俗稱“抓梢”。抓梢的多為有經驗的掌舵人,他是全船動作表現最小的人,但又是最重要的人之一。隨著船梢在手腕推拉轉動的毫釐變化,使飛駛的龍船能準確地前進,避讓障礙和其它船隻,保障著全船人的安全。鼓手二人(也有一人擊鼓的)居於龍舟正中,以不同的鼓點節奏及力度指揮橈手,控制行船速度,同時顯示威風、增加喜慶氣氛。鑼手前後各一人,配合鼓點,保證所有橈手在喧鬧的環境下能準確地收到信號,維持全船協調一致。
龍舟的船槳俗稱“龍船橈”。划龍舟廣州話稱為“扒龍船”,所以稱划龍舟的人為“扒仔”。這裡的龍船一般是五十四位“扒仔”,這裡的龍船因江面寬闊,龍船可以調頭,而不像廣州近郊的龍船在窄涌中,以橈手調轉身換位來讓龍船進退,故橈手基本坐著不動;又因這裡的龍船兩頭翹起而收窄,故龍船首尾的橈手都有半邊身探出船外,腳蹬奧運在心中一索,以平衡身體。不時浪花撞腳,看上去更覺驚險。
各村龍舟的最大特色當數龍頭了。龍頭按各村古時供奉的神靈不同而有所不同,如紅面黑須的洪聖威龍,嬌艷無須的天后神龍,童面稚氣的哪叱飛龍……龍頭一般為木雕,張口見舌.有角者龍角高翹,有須者下額處長須飄水。此外,每條龍舟的大鼓鼓身上都會用紅色大字寫上各自村鄉的姓氏和村名;參賽時,還會豎起標有村鄉名和姓氏的旌旗。
製造龍舟的資金一般由村中已成家的男丁募捐集資而來。村民們認為龍舟是龍的象徵,是至陽之物(故此有不給女性摸碰龍船的鄉俗),不但象徵整條村,而且代表自己的姓氏和村中供奉的神靈,十分神聖,與宗祠、族譜等一同成為每條村的命根。於是,凡是與龍舟有關的東西,都會被賦予吉祥喜慶的寓義。
龍舟飯
作為龍舟景的其中一個活動,在龍舟表演之前,船上的運動員首先享受了一頓香噴噴的龍船飯。
據了解,過端午節吃龍船飯是新塘鎮的傳統習俗,滿滿的一大盤龍船飯端上來後,大家都搶著拿起飯勺,迫不及待地盛上一碗,吃完了再盛,男女老少,吃得有滋有味。據介紹,龍船飯寓意龍精虎猛、順風順水,“吃了就能萬事順利,祈求好運氣,大家不搶著吃才怪。”
龍船飯是用糯米、粘米加上蝦仁、魷魚、香菇粒、青豆、豬肉、瑤柱等做成,用料一點都不馬虎,據說龍船飯是專門做給龍舟劃手們吃的,吃了之後劃手們就特別有力氣划船,後來慢慢便演變成嘉賓和整條村的村民聚集在一起吃龍船飯。
隨著經濟的發展,村民收入一年比一年高,生活富裕安康,年年鬧龍舟都非常熱鬧,村民都擺了上百桌酒席,迎接各地親朋。
比賽
新塘的龍舟景,不會每年都舉行比賽;但無論有沒有比賽,每年五月十二 日那天,新塘人的親戚,新塘人的朋友,新塘生意人的客戶以及一切與新塘有關或無關的鄰近八鄉四水的人,都或應邀受請,或慕名而至,雲集在新塘鎮上。新塘十里江岸,十里人潮。男女老少,歡欣雀躍,笑逐顏開。高者登上樓台,憑欄遠眺;低者沿岸佇立,傍水而觀;有的坐在臨時搭起的棚篷里,有的圍在枝繁葉茂的榕樹下。五彩繽紛的服裝,嫣紅奼紫的太陽傘,宛如撒在人山人海中的燦爛鮮花。寬闊的江面,除留下五百米左右的龍舟賽道以外,其餘則千舟雲集。靈活的舢板,輕捷的漁舟,搭起篷架的小艇,飄著彩旗的貨船,還有機輪、汽艇、鄉渡,大大小小,千姿百態的船隻連成一片,就像一個水上大廣場。岸連江,江連岸,人的山,人的海,情景都非常熱鬧。所以,民間都傳說,未到新塘賽過龍舟的不算賽龍舟。
新塘龍舟景歷史悠久,有趣的民間傳說也很多。有年龍舟景,舉辦了一場 特別的龍舟比賽。經過激烈的預賽角逐後,四艘龍舟進入了決賽。決賽時,終點處設有四個浮標,每個浮標各插著一面獎旗。獎旗上分別寫著“前頭無阻”、“不離第一”、“追前越後”、“無船趕上”。比賽號聲一發,有艘龍舟很快便脫穎而出,第一個到達終點,一手拿下“不離第一”的旗幟。殊不知,他們拿到的只是亞軍的獎旗,“前頭無阻”才是冠軍,“追前越後”是季軍,“無船趕上”是第四名。這時,人們才明白這是一場別開生面,既鬥勇又鬥智的龍舟比賽。此後,各村鄉的人都把這次比賽作為激勵本村學生奮發讀書的佳話。
新塘龍船景有個“犒龍船”的習俗。所謂“犒龍船”就是那些與外鄉有世叔或親戚關係的人,知道世叔或親戚鄉村有龍船來參加新塘龍船景時,就會準備燒豬、禮餅、錦旗之類的物品,恭候其光臨。客方龍船一到,就會敲鑼打鼓鳴炮燒香舉行“犒龍船”儀式,以傳遞村鄉間與親戚間的友情。
新塘人特別喜愛這項傳統性民間體育活動,不但在自己家鄉組織龍舟活動,而且積極參與各地舉辦的龍舟競賽。僅2004年以來的廣州舉辦的“國際龍舟邀請賽”中,就有這樣的記錄:2004年,新塘鎮瓜嶺村獲彩龍二等獎;2005年,新塘鎮新街村獲彩龍一等獎,下基村獲彩龍三等獎;2006年,新塘鎮沙頭村獲彩龍一等獎,沙角村和西洲村分別獲彩龍二等獎和三等獎。
影響力
“龍舟競渡,浪里分舟”,這是每年端午節東江上的一個經典的場面,它不僅是一種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詮釋,更是新塘人乃至是增城人萬眾一心、力爭上遊、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最直接的體現。新塘龍舟節品牌越來越響。新塘的龍舟節已經成為當地人心目中的一個節日,不少人都會趁此機會邀請親戚朋友來看龍舟。此外,一些企業也喜歡趁此機會邀請客戶、合作夥伴等在這天一起看龍舟,一方面聯絡感情,另一方面還趁此機會洽談業務,增加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