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陸羽,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復州竟陵人。不知所生,或言有僧得諸水濱,畜之。既長,以《易》自筮,得《蹇》之《漸》,曰:“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乃以陸為氏,名而字之。
幼時,其師教以旁行書,答曰:“終鮮兄弟,而絕後嗣,得為孝乎?”師怒,使執糞除圬塓以苦之,又使牧牛三十,羽潛以竹畫牛背為字。得張衡《南都賦》,不能讀,危坐效群兒囁嚅若成誦狀,師拘之,令薙草莽。當其記文字,懵懵若有遺,過日不作,主者鞭苦,因嘆曰:“歲月往矣,奈何不知書!”嗚咽不自勝,
因亡去,匿為優人,作詼諧數千言。
天寶中,州人酺,吏署羽伶師,太守李齊物見,異之,授以書,遂廬火門山。貌侻陋,口吃而辯。聞人善,若在己,見有過者,規切至忤人。朋友燕處,意有所行輒去,人疑其多嗔。與人期,雨雪虎狼不避也。上元初,更隱苕溪,自稱桑薴翁,闔門著書。或獨行野中,誦詩擊木,裴回不得意,或慟哭而歸,故時謂今接輿也。久之,詔拜羽太子文學,徙太常寺太祝,不就職。貞元末,卒。
羽嗜茶,著經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備,天下益知飲茶矣。時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煬突間,祀為茶神。有常伯熊者,因羽論復廣著茶之功。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次臨淮,知伯熊善煮茶,召之,伯熊執器前,季卿為再舉杯。至江南,又有薦羽者,召之,羽衣野服,挈具而入,季卿不為禮,羽愧之,更著《毀茶論》。其後尚茶成風,時回紇入朝,始驅馬市茶。
新唐書簡介
《新唐書》,北宋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等合撰,是記載唐朝歷史的紀傳體史書。《新唐書》共225卷,分本紀10卷、志50卷、表15卷及列傳150卷。五代時期就曾有《唐書》(即後來《舊唐書》)編成,但宋仁宗認為《唐書》“紀次無法,詳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實零落”,慶曆四年(1044年)下詔重修。前後參預其事的有歐陽修、宋祁,《新唐書》所依據的唐人文獻及唐史著作均審慎選擇,刪除當中的讖緯怪誕內容,裁減舊史本紀十分之七。《新唐書》對〈志〉十分重視,新增《儀衛志》、《選舉志》和《兵志》,原有的《天文志》和《歷志》篇幅超過《舊唐書》三倍。《新唐書》也恢復了立〈表〉,立了《宰相表》、《方鎮表》、《宗室世系表》、《宰相世系表》。歷代官修正史〈表〉多缺略,清代學者王鳴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說:“新書最佳者志、表,列傳次之,本紀最下”,這是允評。王鳴盛還指出《新唐書》史表的設定有一些不足,“竊謂史之無表者,固宜補矣,有有表而尤不可以不補者……禁軍以宦官掌之,不但朝政盡為所撓,並廢立皆出其手,則左右神策中尉亦當表”。
《新唐書》一共修了十七年,慶曆四年,工部尚書宋祁主持修纂〈列傳〉,至和元年(1054年),由歐陽修接續編修〈本紀〉、〈志〉、〈表〉。兩人在七年內竟沒見過面。草稿初成,呈宋仁宗審閱。仁宗看後,發現這部史書出於二人之手,體例與文采均不盡相同,於是令歐陽修刪改修飾為一體。歐陽修此時卻拒不修改,他說:“宋公於我為前輩,且人所見不同,豈可悉如已意?”最後僅校閱過一遍,一無所易。
《新唐書》修成之後,《舊唐書》便不再流傳,直至明朝又流行於世。據清代學者趙翼《廿二史札記》載:“觀《新唐書·藝文志》所載唐代史事,無慮百數十種,皆五代修唐書時所未
嘗見者。據以參考,自得為詳。又宋初績學之士,各據所見聞,別有撰述。”但《舊唐書》較多保存唐代原始文獻的面貌,而《新唐書》語多刪節,徒增後世研究困擾,如《舊唐書·本紀》部分近三十萬字,到《新唐書》僅剩下九萬字,雖達到文字精湛,卻失去許多珍貴史料,“每數帝共一贊,矯枉過正矣”;而《舊唐書》寫得極為悲壯感人的《封常清傳》、《高仙芝傳》,在《新唐書》竟刪得索然乏味,由於歐陽脩排佛的偏見,《新唐書》亦不見玄奘、一行等佛門之事跡,無以反映盛唐時期的佛教風采。
後人多批評歐陽修撰《新唐書》“著意文字而忽略考證”(近代學者王欣夫語),作者正統思想尤為強烈,對隋末竇建德等農民軍十分反感,常用“蝟毛而奮”、“磨牙搖毒”、“孽氣腥焰”等惡毒之語呼之。故《新唐書》不可取代《舊唐書》,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多用《舊唐書》,朱熹的《通鑑綱目》重“春秋書法”,多用《新唐書》。由於《新唐書》存在不少問題,在頒行不久,吳縝寫了《新唐書糾謬》,共舉出該書四百六十條錯誤。在找出《新唐書》差錯的同時,亦認為撰修者是“不知刊修之要而各徇私好”。
陸羽生平
陸羽(733年-804年),字鴻漸;唐朝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市)人。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薴翁、東岡子,又號“茶山御史”。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聞名於世,對中國茶業和世界茶業做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祀為“茶神”。
《新唐書·陸羽傳》記:“羽嗜茶,著經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備,天下益知飲茶矣。”
他工於詩文,但傳世不多。陸羽一生富有傳奇色彩。他原是個被遺棄的孤兒,他三歲的時候,被竟陵龍蓋寺主持僧智積禪師在當地西湖之濱拾得。後取得陸羽一名。在龍蓋寺,他不但學得了識字,還學會了烹茶事務。儘管如此,陸羽不願皈依佛法,削髮為僧。
十二歲時,他乘人不備逃出龍蓋寺,到了一個戲班子裡學演戲。他雖其貌不揚,又有些口吃,但卻幽默機智,演丑角很成功,後來還編寫了三卷笑話書《謔談》。唐天寶五年(公元746年),竟陵太守李齊物在一次州人聚飲中,看到了陸羽出眾的表演,十分欣賞他的才能和抱負,當即贈與詩書,並修書推薦他到隱居於火門山的鄒夫子那裡學習。後與一好友(崔國輔)常一起出遊,品茶鑒水,談詩論文。唐肅宗乾元年(公元758年)陸羽來到升洲(今南京)鑽研茶事。唐上元初(公元760年)至苕溪(今浙江湖州)隱居。在湖州的顧渚山,陸羽與皎然、
朱放等人論茶。顧諸山在浙江湖州,是個著名的產茶區。據《郡齋讀書志·雜家類》載,陸羽還著有《顧渚山記》2卷,當年陸氏與皎然、朱放等論茶,以顧渚為第一。陸羽和皎然都是當時的茶葉名家,分別著有《茶經》和《茶訣》。後來陸龜蒙在此開設茶園,深受前輩的影響,他寫過《茶書》一篇,是繼《茶經》、《茶訣》之後又一本茶葉專著。可惜《茶訣》和《茶書》均已失傳。唯有陸羽的《茶經》3卷傳世。
陸羽一生鄙夷權貴,不重財富,熱愛自然,堅持正義。《全唐詩》中載有陸羽一首詩,正體現了它的品格。
不羨黃金磊,
不羨白玉杯,
不羨朝入省,
不羨暮登台;
千羨萬羨西江水,
曾向竟陵城下來。
陸羽的《茶經》,是唐代和唐代以前有關茶業科學知識和實踐經驗的系統總結。《茶經》一問世,即為歷代人所寶愛,盛讚他為茶業的開創之功。宋代陳師道為《茶經》做序道:“夫茶之著書,自羽始。其用於世,亦自羽始。羽誠有功於茶者也!”陸於逝世後,後人尊其為“茶神”,肇始於晚唐。
陸羽年表
陸羽出身一直是個謎,歷來被種種傳說包圍,傳為棄嬰,因此他的家世也是個謎。他撰寫的《茶經·七之事》里,按照習慣門閥觀念稱其遠祖是陸納,出任過湖州太守,納兄子陸叔當過會稽內史。
若按地方志所載,他的身世則相當富有傳奇意味。道光年間編的《天門縣誌》記載:“或言有僧晨起,聞湖畔群雁喧集,以翼覆一嬰兒,收蓄之。”“有僧晨起”一段話,是說當時龍蓋寺(後改稱西塔寺)智積禪師晨起在竟陵西湖之濱漫步,聽見群雁喧鬧聲,循聲走去,近前一看,發現有三隻大雁用翅膀護衛著一個嬰兒,於是積公就把他抱回寺中收養起來。過去天門城裡,有雁叫關、古雁橋等名勝古蹟,都是附會這一傳說的。
這所寺院是東漢古剎。當年這裡古木參天,後院篁粗如臂。“四面荷花三面柳”,碧水環合,環境幽雅。進山門,有大路橫穿湖心直達正殿,路中有大石橋一座,橋上置閣,名曰“浮香”。大雄寶殿為單層重檐式建築矗立覆釜洲頂,高大軒敞,雄偉壯觀。側後則猶如群星拱衛分布著殿堂廡庖,亭榭樓閣,疏密得體,錯落有致。
古剎里多了這個嬰兒,大小和尚奔走相告。隨後,積公為給他起名,以《易》占卜,得《蹇》之《漸》,卦辭曰:“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於是按卦詞給他定姓為陸,取名為羽,以鴻漸為字。
陸羽生於公元733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這一年乾支為癸酉,所以其家鄉有陸羽屬雞的傳說。據民國初年人稱“西江逋叟”那位老人說,陸羽可能生於八月十五中秋夜,由於沒有足夠證據,一般不作為依據,至於他一生的經歷,倒是有史可查的。大約從他九歲放牛、學寫文章時就有記載了。他自幼好學,為積公煮茗,做雜務,因不願意皈依佛門,備受勞役折磨。十一歲時逃出寺院,去學演戲,他詼諧善變,扮演“假官”角色很受歡迎,而且還會編寫劇本,他一走向社會,就顯示了出眾的才華。
746年,河南尹李齊物被貶到竟陵當太守,縣令要陸羽那個戲班演戲,為太守洗塵。太守看了陸羽表演的“參軍戲”後,很賞識他,於是召見他,親自贈給他一些詩書,並介紹他去天門西北火門山鄒夫子處就學。讀書之餘,他也為鄒夫子煮茗烹茶。
753年,他二十歲時,又碰上禮部員外郎崔國輔被貶為竟陵司馬,陸羽同崔國輔交遊三年。
754年春天,陸羽拜別崔公,出遊河南義陽和巴山峽川。在清明前夕,陸羽趕到了義陽郡(今河南信陽)。隨後,到了巴山,採制品嘗了“巴東真香茗”。在此,又耳聞了蜀地彭州、綿州、蜀州、雅州、瀘州、漢州、眉州的茶葉生產情況。然後,轉道宜昌品嘗了峽州茶和蛤蟆泉水。
755年夏,陸羽回到竟陵。後在距離竟陵縣城六十里的古驛道——晴灘驛松石湖旁的東岡村定居,整理出遊所得,深入研討茶學,並開始醞釀寫一部關於茶的專著。
756年,由於安史之亂,關中難民蜂擁南下,他始賦《四悲詩》一首,並隨秦人過江。此後,陸羽遍歷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各地,考察、蒐集了不少採制茶葉的資料。
760年,他游抵湖州,先與僧皎然同住杼山妙喜寺,結成“緇素忘年之交”。不久,他移居苕溪草堂,潛心著述。其間,他結識了靈澈、李治、孟郊、張志和、劉長卿等名僧高士。
765年,陸羽根據三十二州、郡的實地考察資料和多年研究所得,寫成世界上第一部《茶經》初稿。
769年,他到紹興採過“越江茶”,並在紹興督制茶葉,這時已有青年茶工向他學習品茶。
775年,陸羽根據曾為湖州刺史顏真卿編纂《韻海鏡源》時所掌握的大量資料,對《茶經》原稿進行了一次大的修改,尤其對初稿中的“七之事”作了增訂,至此,《茶經》遂成定稿。此後三年,又著《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南北人物誌》十卷、《警年》十卷。
777年,在桂子飄香的八月,陸羽同友人送顏真卿離任返京後,又雲遊四方。其間,游婺州東陽,拜訪縣令戴叔倫,戴作《敬酬陸羽山人》二首相贈。冬返湖州。
778年,陸羽遷居無錫,結識權德輿。暢遊惠山,作《游惠山寺記》。
780年,陸羽在皎然支持下,《茶經》付梓。是年游太湖,訪李冶(又名李季蘭),李有《湖上臥病喜陸鴻漸至》相贈,傳為佳話。
781年,陸羽在各方面更加成熟,名聞朝野,唐德宗賞識其才,詔拜他為“太子文學”,他不就職;不久,又改任為“太常寺太祝”,復不從命。所以陸羽一生沒有做過官,也沒有結婚。
783年,陸羽移居上饒。在城北二里,建宅築亭,鑿泉引水,環居植茶栽竹種花。幾經經營,新居於興元元年(公元784年)落成,後人稱其宅為鴻漸宅。稱其泉為上饒陸羽泉。
785年,同時代詩人孟郊與陸羽在上饒相會,有《題陸鴻漸上饒新開山舍》詩,以示對新居的祝賀。並竭力讚揚其環境幽美。
786年,陸羽應領洪州御史肖瑜之邀,寓住洪州玉之觀。次年編成《陸羽移居洪州玉之觀詩》一輯,開篇以肖瑜《喜陸太祝移居洪州玉芝觀詩》頷首,權德輿為之序。惜詩集早佚。
789年,應嶺南節度使李復之邀,由洪州去廣州,結識判官周願,共佐李復。在其幕府居東,遂號東園子,人稱東園先生。次年辭歸洪州,仍居洪州玉芝觀。
792年,陸羽由洪州返湖州青塘別業。閉門著書。此後三年著有《吳興歷官記》三卷,《湖州刺史記》一卷。
794年,陸羽又移居蘇州,在虎丘山北結廬(後世稱“陸羽樓”),鑿一岩井(後世稱陸羽岩井,今簡稱陸羽井),引水種茶。著《泉品》一卷。
799年,陸羽年近古稀,他懷念湖州,又回到湖州青塘門外青塘別業。在這裡愉快地度過了晚年,於公元804年辭世,終年72歲。
《全唐詩》
李齊物
火門山
西塔寺
歐陽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