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解釋
斯泰爾斯的神秘案件
[The Mysterious Affairs at Styles]
又譯作:斯泰爾斯莊園奇案
本書是阿加莎的處女作,也是大偵探波洛第一次出場。後來阿加莎曾在自傳里抱怨,如果她知道她的寫作生涯會延續這么長,她就不會將波洛設計得如此老了。本書寫作於1916年,靈感源自於阿加莎一戰時在醫院做志願者時的經歷。寫成後曾輾轉投給6家出版社,均被拒。最後終於由Bodley Head出版社接下,但出版條件十分苛刻,需售出2000冊後才可以得到版稅分成,最後本書共售出2000冊,於是阿加莎從自己的處女作里只拿到了25英鎊的雜誌連載權收入。
題詞:To my Mother(獻給我的母親)
故事簡介
斯泰爾斯莊園的女主人埃米莉·阿格尼絲·英格里桑太太掌管著莊園的財政大權,在周二的凌晨時分在自己的房間裡毒發身亡,而房間的三個門都是從裡面鎖上的。波洛在調查此案的過程中發現了壁爐里燒毀的遺囑碎片,打碎的咖啡杯,門上的衣物碎片,一大片蠟燭油,等一系列疑點;而在調查的過程中最大的疑犯——英格里桑太太的丈夫,比她小20幾歲的阿佛雷德。英格里桑先生卻有不在場的證據,波洛開始在英格里桑太太前夫的兩個兒子約翰。卡文迪什和勞倫斯。卡文迪什,以及瑪麗。卡文迪什太太、辛西婭小姐中尋找兇手,而每個人似乎都有許多疑點,到底英格里桑太太是誰殺死的呢,亦或是被某幾個合謀殺死的呢?波洛在此案中讓我們看到了他發怒和情緒不穩定的一面,但是最終波洛還是撥開層層迷霧,清除掉各種擾人的線索,最終使兇手繩之於法...
《斯泰爾斯莊園奇案》出版於一九二零年,迄今已重版數十次,是婆婆的處女作。在此書中第一次塑造了一個比利時大偵探赫卡爾·波洛;此後,波洛也就成了婆婆大部分作品中的主角,直到在一九七五年發表的《閉幕》一書中死去。不僅如此,本書也為目前公認的傳統偵探小說樹立了楷模,是所謂“鄉間別墅案”的典型代表作。這是指故事往往發生在一個人數有限的範圍中,從外表看,這是個安靜和諧的小天地,但實際上,人與人之間卻勾心鬥角,隱藏著種種犯罪根苗;案件發生了,於是人人似乎都是罪犯,案情變得錯縱複雜,處處皆是迷宮;後來,經過一名能幹、正直的偵探百般努力。運用反覆偵查、邏輯推理、心理分析的方法,終於撥開迷霧疑雲,祛疑解惑,找出真正罪犯,證明其它人均屬清白無辜。而且往往以一對有情人終成眷屬而結束。
本書構思十分精巧,情節曲折離奇,往往使人感到異峰突起,天外飛來,卻又絲絲入扣,合情合理。波洛嚴謹的邏輯推理,使案情分析令人信服,並能引人入勝。複雜的懸念布局,緊扣讀者的心弦,讓人不由自主隨著書中的主人公觀察、探索、分析和判斷案件的發展,甚至還會誤入“歧途”;而結局又出人意料,但偏偏論證確鑿。
本書章節
第一章 我去斯泰爾斯(I Go to styles)第二章 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七日(The 16th and 17th of July)
第三章 悲慘之夜(The Night of the Tragedy)
第四章 波洛的調查(Poirot Investigates)
第五章 “那是番木鱉鹼嗎?”('It isn't strychnine, is it?')
第六章 審訊(The inquest)
第七章 波洛實現了他的諾言(Poirot Pays His Debts)
第八章 新的懷疑(Fresh Suspicions)
第九章 鮑爾斯坦醫生(Dr Bauerstein)
第十章 逮捕(The Arrest)
第十一章 起訴(The Case For the Prosecution)
第十二章 最後一環(The Last Link)
第十三章 波洛的解釋(Poirot Explains)
出場人物
赫爾克里·波洛(Hercule Poirot)阿瑟·黑斯廷斯上尉(Captain Arthur Hastings)
詹姆斯·賈普偵探長(Chief Inspector James Japp)
埃米莉·艾格尼絲·英格爾索普太太(Emily Agnes Inglethorp)
艾爾弗雷德·英格爾索普(Alfred Inglethorp)
約翰·卡文迪什(John Cavendish)
瑪麗·卡文迪什(Mary Cavendish)
勞倫斯·卡文迪什(Lawrence Cavendish)
辛西婭·默多克(Cynthia Murdoch)
伊芙林·霍華德(Evelyn Howard)
鮑爾斯坦醫生(Dr. Bauerstein)
雷克斯太太(Mrs. Raikes)
多克斯(Dorcas)
威爾金斯醫生(Dr. Wilkins)
曼寧(Manning)
韋爾斯先生(Mr Wells)
艾伯特·梅斯(Albert Mace)
薩默海警監(Superintendent Summerhaye)
歐內斯特·赫維韋瑟爵士(Sir Ernest Heavywea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