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門縣誌

《斗門縣誌》(1991~2000)編修工作始於2003年4月,是由三屆政府、兩屆編纂委員會和編輯、編寫人員經過8年多時間完成的又一部政府官書。它的出版問世,是斗門文化建設的又一項重要成果。

編修至付梓

制訂方案,部署任務

2003年4月2日,斗門區政府根據中央和省、市關於開展第二輪地方志編修工作的指示精神和“黨委領導、政府主持”的修志工作原則,頒發《斗門區第二屆新方誌編修工作實施意見的通知》,正式啟動第二輪修志工作。2003年6月,區地方志辦公室向全區各修志單位印發《斗門縣誌》(1991~2000)行文規則。2004年8月,區政府成立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主任由區委書記兼任,副主任由區委副書記、正副區長4人組成,成員由部、委、辦和相關職能部門的主要領導共18人組成,同月召開全區修志工作動員大會,印發《斗門縣誌》編寫綱目共19篇96章366節;2005年12月5日,區政府發出《轉發市府關於抓緊完成我市第二屆新方誌編修任務的通知》,敦促各修志單位務必在2005年12月30日前將初稿送區地方志辦公室。按區政府要求,全區必須在2007年年底之前全面完成本屆修志任務,2008年之前正式出版新編《斗門縣誌》。

收集資料,組織編寫

全區修志工作動員大會之後,各修志單位按照區政府要求相繼成立修志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把手為責任人,並選定文筆好、責任心強的人員擔任主筆,開展資料蒐集和志書編寫工作。但由於種種原因,至2007年5月底止,全區109個修志單位,上報啟動志稿編寫工作的只有66個,僅占修志單位總數的60%,而實際上送初稿的單位只有37個,僅完成初稿上送任務的34%,遠遠達不到到省、市、區的要求,編纂工作進展緩慢。

重新部署,真抓實幹

區委區政府正視現實,採取五項“補救措施”:一是在管理層面上“重新洗牌”。對分管領導和主管領導、編纂委員會成員和編寫組人員進行合理調整。二是在業務上從頭開始。針對修志單位編寫人員未參加過系統培訓、業務素質參差不齊的實際情況,於2007年9月補辦了有110多人參加的地方志業務培訓班,邀請珠海市志辦羅祖寧科長授課。三是從重點職能部門打開缺口,對沒有完成初稿任務的單位進行全區通報。四是以區政府名義與未完成初稿的70多個單位補簽責任書,限期完成修志任務。五是由區政府出面,對參與修志工作不夠配合的單位第一把手集中辦學習班,對照《國務院地方志工作條例》的責任追究制查找原因,解決思想認識問題。通過採取這些措施,在《抗日戰爭時期人口傷亡及財產損失專題調研》和《廣東省歷史名人資料收集》工作占去半年時間的情況下,僅一年半時間就基本完成餘下66%的資料收集工作。

調整篇目,科學分類

為了提高志稿質量,從2009年6月份開始,區政府專門從江西省贛州市聘請地方志專家黃詩結來指導和參與地方志編修工作。根據黃詩結老師的意見,編委會針對本輪志稿的編寫綱目內容屬性定位不夠科學,時代特點和地方特色不夠明顯,篇目和內容從表述、體例、時間銜接上還存在很多不足,“八五”、“九五”兩個五年計畫各項經濟指標的落實等方面的反映不夠全面,已出版的第一部《斗門縣誌》很多未有反映到的“漏項”需要補充等問題,對舊篇目進行增刪、撤併、科學調整,把原來19篇96章366節調整為27篇107章466節,比原來增加8篇11章100節,使之更具時代特色和地方特色。儘管增加了不少的內容和工作量,但總編室的同志不厭其煩、不辭勞苦、加班加點連續埋頭苦幹,使這部《縣誌》資料從數量、進度到質量上有了新的突破,終於在2009年底之前完成第一輪總纂。

專家評稿,提高質量

2010年1月26日,區政府邀請省志辦的譚雲龍、陳松文、王曉亮,佛山市志辦的黃國揚,深圳市志辦的莫金鳴,珠海市志辦的陳義、陳銳明、江西省贛州市的黃詩結等8位專家對新編《斗門縣誌》進行評議,在肯定成績的同時,專家們按照地方志書嚴格的體例和質量要求提出了139條意見和建議。會後,我們對專家們提出的意見和建議進行逐條分類和梳理,重點突擊解決資料缺項問題。經過編寫組連續三個多月加班加點的突擊,2010年5月上旬按計畫完成了資料的修改補充任務。5月15日,區地方志辦公室接受市史志辦的建議,暫停原定5月中旬舉行的初審方案,把第一次專家評議後的修改稿再送省志辦的侯月祥、呂漢光兩位專家複審,至8月24日,省志辦專家作出《關於〈斗門縣誌〉(1991~2000)的綜合修改意見》,在提高志書質量上邁上更高的層次。

組織“三審”,付梓印刷

經過兩次的專家評議、15位區領導審閱和區地方志辦公室的反覆修改補充,2010年11月2日,《斗門縣誌》(1991~2000)正式進入初審,2011年3月送市志辦複審,2011年11月16日通過市地方志審查委員會終審,2011年12月1日至2012年1月15日進行出版前公示。

感謝貢獻

《斗門縣誌》(1991~2000)從啟動編寫到脫稿付梓,得到了各級領導和各修志單位的大力支持,省志辦主任陳強,市志辦主任黃日照、謝岳偉等領導多次來斗門調研,檢查工作,聽取匯報,從編寫綱目到組織實施,每個環節都提出很多寶貴意見;區委書記焦蘭生、區長梁元東經常過問地方志工作的進展情況,凡涉及地方志所需要的人力、財力都給予大力支持。分管地方志工作的區委常委朱立新和區黨政辦副主任劉桂柱,由始至終把地方志工作當做自己重要工作的一部分,積極協調各方關係,想方設法改善地方志工作環境和工作條件,每項請示、每個報告都親力親為跟蹤落實,使地方志編修工作在前期被動的情況下急起直追。佛山市志辦的趙紹祺老師在擔任《斗門縣誌》複審組主審之後,用半年多時間對《斗門縣誌》進行了4輪的精心修改和統稿,使志稿進度和質量有了重大的突破。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從江西省臨聘來斗門協助修志工作的黃詩結老師,到位後對工作高度負責,兢兢業業,嘔心瀝血,默默無聞地為斗門的地方志工作作出貢獻,直至2010年5月因病辭世,彌留之際還為未能最終看到《斗門縣誌》的出版而流淚,囑咐區志辦全體同志齊心協力把地方志工作搞好。黃老師的敬業精神給我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是他那種“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的高尚品德和奉獻精神激勵我們加倍努力工作,最終完成這部志書。在此,我們對所有關心這部志書的各級領導、各承修單位和所有默默無聞為這部志書作出貢獻的編撰人員表示最衷心的感謝。

缺點錯誤

一是我們總編室幾位同志(除已故的黃詩結老師之外)都沒有經過系統的業務培訓,經驗不足;二是志書編修段限內和編修期間斗門經歷過重大的機構改革,不少部門被撤銷或合併,資料不全,一些檔案已遺失,無法查找;三是由省、市垂直管理的部門資料的蒐集有一定的局限性;四是編修工作啟動初期沒按上級要求舉辦業務培訓班和簽訂修志責任書,直至啟動編修工作4年多時間之後的2007年8月才補辦,形成前期很多部門的上送稿件質量不合格,要重新組織,拖緩了編修的進度。

由於水平有限,書中疏漏差錯在所難免,懇請廣大讀者提出寶貴意見。

珠海市斗門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