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門菉漪堂

南門菉漪堂

菉漪堂坐東向西,三間三進,為三進院落(前廳、中殿、後殿)四全式布局。面闊11.4米、進深49.56米;另在前門北側倚建一廂,闊3.61米、深8.2米,總建築面積582平方米。主體建築為山牆兩坡頂屋面、龍舟脊,硬山擱檀式梁架,尤以山牆結構獨特,均用排列齊整、碩大的殼與黃泥漿砌成65厘米厚壁,院落台基全用紅谷砌成,蚝殼牆以紅砂岩作基石,磚牆則採用磨磚對縫,硬山頂鍋耳風火山牆,頗具明代建築特色。菉漪堂清代重修,至今仍保持明末清初的建築風格。屋架為抬梁式,磚木結構,柱腳施盤式紅砂岩石柱礎。是典型的珠江三角洲傳統民居建築。

簡介

南門菉漪堂

這棟老屋,采祭祖祠堂的式樣,有碩大的蚝殼牆、青磚牆、龍舟屋脊、擱檀式累架、綠色琉璃瓦檐、壁畫、木雕、石雕等裝飾。菉漪堂由一幅牆連起三排房屋,主體為趙公祠,因此,斗門本地人時有將兩者名字共稱之。
菉漪堂坐東向西,三間三進,為三進院落(前廳、中殿、後殿)四全式布局。面闊11.4米、進深49.56米;另在前門北側倚建一廂,闊3.61米、深8.2米,總建築面積582平方米。主體建築為山牆兩坡頂屋面、龍舟脊,硬山擱檀式梁架,尤以山牆結構獨特,均用排列齊整、碩大的殼與黃泥漿砌成65厘米厚壁,院落台基全用紅谷砌成,蚝殼牆以紅砂岩作基石,磚牆則採用磨磚對縫,硬山頂鍋耳風火山牆,頗具明代建築特色。菉漪堂清代重修,至今仍保持明末清初的建築風格。屋架為抬梁式,磚木結構,柱腳施盤式紅砂岩石柱礎。是典型的珠江三角洲傳統民居建築。它與建於清末的逸峰祠、崑山祠並連一線,組成恢宏的古建築群。
經省市有關專家學者考證,是珠海市保存較好、頗具地方風格的古建築,屬國家二類文物。其建築布局、結構、形制手法都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1987年立為斗門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升格為珠海市文物保護單位,是市、區著名旅遊景點。

歷史

七百多年前,宋開國皇帝趙邼胤之北魏王趙邼美的後裔入居斗門。此後二百多年,菉漪堂的趙氏祠堂現身於村閭鄉間。祠堂所延續的宋代遺風至今猶傳,而趙氏族譜典藏的傳奇故事更是令人回味無窮。
“斗門趙氏是否屬於宋亡後皇室宗親匿居於此而蕃衍?”據現存於南門村的《趙氏族譜》(下文所稱《趙氏族譜》均指此)及地方文獻記載,基本上可以確定:斗門趙氏是宋室宗親後裔,但另有來歷。
有關斗門趙氏的源流,《香山縣誌續編》(清·光緒)稱:
南門鄉趙族始祖懌夫,江西鄱陽人,宋端平元年任本縣令,有惠政,卒於官。子時鏦,淳祐十年進士,宋末避亂至此,子孫寓籍焉。三世祖平岡遷居大赤坎為一支,明永樂初六世祖光太再遷大瀝岐,景泰時七世祖晴峰始擇居南門,分四大房。
景炎丁丑王師航海,帝駕幸香山,公兄弟召募義勇以勤王,公抱祭器入山以存宗祀
若梓墓及“忠孝義士”木刻匾至今尚存。
據上述資料,趙若梓隨兄弟等招募義勇勤王又回到大赤坎隱居,是因為宋皇室見國事危殆,唯恐覆巢之下難有完卵,為能保存、延續趙宋宗室香火而特意安排的。而趙氏也因此而在斗門生根蕃衍。
南門村菉漪堂氣勢巍峨,結構嚴謹凝重,古樸典雅,歷史豐厚;接霞莊里鳥語花香,青竹靜守,再加上幾經風雨的舊屋、子孫塘,環莊河加上南門村的傳奇《趙氏族譜》給遊人以鮮明的滄桑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