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赤壁·武赤壁

文赤壁·武赤壁

湖北有文武赤壁之說,文赤壁位於黃州,是因蘇東坡在此吟頌了千古絕唱《念奴嬌.赤壁懷古》而著名;武赤壁位於赤壁市(原蒲圻市),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赤壁大戰的遺址。文赤壁地處古城黃州西北漢川門外,玉屏山、龍王山、聚寶山緊護其東北,長江環繞其西南。由於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於此寫了傳頌千古的前後《赤壁賦》,而命名為“東坡赤壁”或“文赤壁”。這裡的風景名勝令遊人讚嘆不已,其珍貴之處是那琳琅滿目的歷代騷人墨客留下的書畫碑刻。蘇東坡的《景蘇園貼》碑刻,其字如江河流瀉,是蘇軾書法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珍品,被人稱為“國中之寶”,書法評論家認為可與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稿》相媲美,被世人推崇為“天下第三行書”,蘇軾嵌於坡仙亭內的草書《念奴嬌?赤壁懷古》,其字筆勢蒼勁,如暴風驟雨,飛動圓轉,與其詞章的豪放風格,相得益彰。

簡介

黃州說

湖北有文武赤壁之說,文赤壁位於黃州,是因蘇東坡在此吟頌了千古絕唱《念奴嬌.赤壁懷古》而著名;武赤壁位於赤壁市(原蒲圻市),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赤壁大戰的遺址。文赤壁地處古城黃州西北漢川門外,玉屏山、龍王山、聚寶山緊護其東北,長江環繞其西南。由於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於此寫了傳頌千古的前後《赤壁賦》,而命名為“東坡赤壁”或“文赤壁”。這裡的風景名勝令遊人讚嘆不已,其珍貴之處是那琳琅滿目的歷代騷人墨客留下的書畫碑刻。蘇東坡的《景蘇園貼》碑刻,其字如江河流瀉,是蘇軾書法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珍品,被人稱為“國中之寶”,書法評論家認為可與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相媲美,被世人推崇為“天下第三行書”,蘇軾嵌於坡仙亭內的草書《念奴嬌?赤壁懷古》,其字筆勢蒼勁,如暴風驟雨,飛動圓轉,與其詞章的豪放風格,相得益彰。碑閣內還有蘇軾手書的《赤壁賦》石刻,歷代書法鑑賞家對此評價極高。這裡保留有蘇軾的畫作兩幅:一為《月梅》,一為《壽星》,均嵌刻於坡仙亭內。《月梅》畫面,由半鐮新月和一枝老梅組成,老梅虬枝蒼勁,嫩枝秀逸,花蕊初葉,於清淒中露出一縷新機。《壽星》畫面,以“德、壽、殿、寶”四字組成,作於北宋紹聖二年(1095年)四月,據說是我國迄今所見的最早的一幅人物漫畫。黃州赤壁除蘇軾書畫碑刻之外,明代郭鳳儀於嘉靖年問所畫的《東坡老梅》,也極為珍貴。

漢川說

據唐李吉甫著《元和郡縣誌》載:“汊川(唐稱漢川為汊川)在縣西八十里有赤壁山,亦稱赤鼻山,並以赤鼻諧音而得名。”
據嘉靖《漢陽府志》稱:“酈道元注云(漢水)左經赤壁北,則赤壁烏林相距兩百里,非一地二名也,況操舟自江陵順下,周瑜自江州逆上,兩軍相遇赤壁,則赤壁當臨大江臨平臨嶂,漢川皆偏僻,非大戰之地。”“赤鼻”變成“赤壁”,是後世產生的關羽文化和三國熱所致。約定俗成,流傳至今。
2005年6月,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發表了《赤壁古戰場在湖北漢川》一文。
赤壁在漢川市西120華里的中洲垸內,現屬湖北省中洲垸農場赤壁分場的所在地。古稱黃金湖。赤壁名稱的由來(本書中《漢川赤壁的由來》已作介紹),由於這裡的土壤呈紅色,古代志書上稱赤鼻山,以赤鼻諧音而名,每天早晨日出之時,金黃色的霞光普照,天上、地下互相映襯,連成一片,使朝霞更加金燦輝煌,特別是在風和日麗、雨過天晴的早晨,更加天際如洗。 (一)雞鳴城,神靈台,斗步城
雞鳴城在縣西一百里。《明一統志》云:曹操敗烏林時築此城以駐兵,聞外軍將至,偽作雞鳴而遁,俗名張家城。今雞鳴城在漢川二河鎮燕子村,面積90畝,為長方形土城,城早毀,然輪廊尚見。近年,有農民在該城東北角挖出一些東漢晚期的磚。
神靈台在南湖張池澥,平地中墳起四五丈,魏武破荊州時由此下東吳,一夕成此,乃誇示其名曰神靈。古台今在二河鎮神靈台村,距雞鳴城4公里,此處曾建有魏武廟。
斗步城現名陡埠頭,距神靈台6公里。清代文人魏擴圓詩:“一峰卷石大,斗步自稱名,路轉澗通水,岡回山作城,霧開淤鱉現,風急曉雞鳴,策馬過平畈,逢人問幾程。
(二)漢川赤壁,赤壁古井,豆皮湖和大潭的桅桿
赤壁街在縣西百二十里,黃金湖北,為荊楚五赤壁之一。地在前明時襄水由之入,漢江舟車輻輳,為邑西北巨鎮,自水道南行,河流湮塞,遂淪為殷虛。
赤壁街有一口古井,今當地人仍在使用,通過對井磚考證其為當時遺物。據說周圍還有十多口古井被填埋。
在赤壁街西北的豆皮湖,1958年建農場時,發現一根垂直露出地面尺余的桅桿,被場民將上部挖出。另在赤壁東南4公里牛角灣處,一老人講述了他兒時在村前大潭中游泳時,發現水下有一直立的桅桿。為何在漢川赤壁周圍多處出現桅桿呢?
(三)漢川烏林,曹軍屍骨台,曹軍三個古堡
漢川烏林即今漢川垌冢鎮,距漢川赤壁9公里。此鎮有二千多年歷史,明末改名垌夫鎮,後改名垌冢鎮。其北面1.5公里處有一土台,名屍骨台。1958年在此開荒造田,當挖到2.5米深處,則全是鬆土,在一萬平方米的鬆土中,挖出了大量人的遺骨腐爛後形成的骨渣和許多帶環的青銅鏡和圓形的銅扣子,這些顯然是當時士兵鎧甲上的遺物。可見“(曹軍)士卒飢疫,死者大半”。加上兵敗烏林戰死之兵皆被集中葬在此地。垌冢鎮有三個古堡,當地人稱為冢子,皆在二十世紀50年代被挖掉,但各種圖形的堡磚尚存,經荊州博物館專家鑒,確係東漢晚期之磚。據當時參加挖堡的老人講,古堡中分別有石桌、石凳、碗、杯、壺、牙筷和石馬、石人及青銅劍、大量銅幣等物。
(四)漢川大赤,貝殼山,辰巳台
大赤即今漢川劉隔鎮,古代漢水正流經過這裡,赤壁之戰為軍事要地。貝殼山在應城市義和鎮新陸村,距垌冢鎮5公里。這裡共有四個貝殼山,每個約長150米,寬20米,高5米,歷代傳為當年曹軍缺糧,士兵們以湖中蚌貝肉充飢,其殼堆積於此而形成此山。在貝殼山北面10公里,應城龍賽湖西北有一土台名辰巳台,《應城縣地名志》載:“此台是曹操下江南時,在辰巳兩時內填成,作為閱兵台”。
此外,在漢川赤壁一帶與之相關的遺蹟還有曹操望馬台,曹軍紮營口、曹操古堤、曹家堰、曹操廟、曹武街、子龍泉、牧馬嶺、系馬口、戍子圻、馬城等 。

武赤壁

位於赤壁市西北36公里的長江南岸,隔江與烏林相望。陸水由其東注入長江。武赤壁是著名的古戰場,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劉備與孫權聯合,大破曹操於此,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赤壁遺址是由三座小山組成,即赤壁山、南屏山和金鸞山。這三座小山起伏相連蒼翠如海,再加上亭台樓閣錯落地隱現於其間,景色益顯秀美。其主要景點有赤壁摩崖、拜風台、鳳雛庵和翼江亭等。赤壁山的西南臨江處,岩斜亘300餘米,怪石嶙峋,洶湧的江水直撲斷崖,捲起千堆雪,聲如巨雷。文人騷客來此憑弔者,自古不絕,故留下眾多書法。赤壁磯頭的斷崖上刻有“赤壁”兩個楷書大字,二字的近旁,還有諸葛亮、劉備、關羽和張飛的畫像石刻。南屏山頂的拜風台,傳為諸葛亮祭東風時的七星台遺址。金鸞山腰的鳳雛庵,相傳龐統曾隱居於此。原庵早廢,今庵乃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重建,青磚黑瓦,古樸典雅。庵內主室所供奉的龐統塑像,莊嚴剛毅,有凜然不可侵犯的氣概。庵四面蒼苔布綠,曲徑藏幽,古樹垂蔭,百鳥飛嗚,真有“鳥鳴山更幽”的意境。赤壁山頂的翼江亭,傳為諸葛亮、周瑜在赤壁之戰時觀望曹營的遺址。亭為後人所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