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學設施完善,擁有行政樓、教學樓、科學樓、藝術樓、標準健身房、塑膠田徑場、電腦教室、電子課件製作室、多媒體教室。學校還擁有功能齊全的勞技工藝室、音樂教室、美術教室和多功能活動室。
學校現有教職工85人,中級以上職稱的教師占總數的70%以上。其中30~40歲的教師占50%,省、市、區優秀教師、骨幹教師占50%。學校教師隊伍年輕且富有活力、是一支愛崗敬業、責任心強、專業知識紮實、教育風格鮮明、極具提升潛力的教師隊伍。學校堅持“把成功的喜悅送給每一位學生,把成就的喜悅留給每一位教師”的辦學理念,全面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學習品質,全面提提升學校的辦學品位,努力把學校打造成杭州市一流名校。
德育活動
學校與硬骨頭六連共建精神文明近二十年,組織學生軍訓、聽抗洪事跡報告,參觀連史館,推動青少年學習英雄榜樣,弘揚革命傳統和民族精神,確立人生坐標。學校爭創“硬骨頭六連英雄中隊”活動歷時十二年,形成了以中隊為單位、以隊員為主體、以學校各項活動為載體,不斷最佳化班集體建設和行為規範養成教育的道德文明教育體系。今年學校被授予全國英雄團(班)隊建設示範學校稱號。
雙語教學
學校為了創設外語教學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高校合作開展雙語教學實驗,每周均開設由外籍教師執教的口語課,初一年級開展英語口語大課堂活動,現已摸索出了一套適合城區國中實施雙語教育的操作模式,獲得專家的好評,雙語特色教學在杭州市均有有較大影響,其質量過硬,深受家長信賴。課題成果在杭州市第十九屆教育科研成果評比中獲三等獎。今後學校雙語特色建設要走內涵式發展的路子,進一步發揮應有的示範與輻射作用。
民樂特色
學校民樂隊是杭州市中學生藝術總團民樂分團。樂隊編制齊全,能演奏獨奏、重奏、大合奏等各種曲目,在全國、省、市中小學生民樂比賽中屢獲佳績,曾多次承擔省、市大型演出和中外聯歡活動,受到廣泛的讚譽。它為開發學生潛能、發揮學生特長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是學校弘揚民族傳統文化,提升學校辦學品位的一大亮點。
學校先後獲得為浙江省文明單位、浙江省藝術教育先進單位、浙江省標準化學校、浙江省校本教研示範學校、杭州市文明單位、杭州市文明學校、杭州市首批行為規範達標學校、杭州市綠色學校、杭州市愛國衛生先進單位、杭州市語言文字示範學校、杭州市學生會工作先進集體、杭州市群體師德創優先進集體、杭州市人民滿意學校、拱墅區辦學管理水平優秀級學校、拱墅區校園文化示範學校、拱墅區綜合治理先進單位、拱墅區安全文明校園、拱墅區發展性教育評估一級學校等榮譽稱號。
2007年10月1日,學校還與新加坡武吉巴督中學結為姐妹學校,擴大了學校的國際視野。
杭州市文暉中學公交上學路線
1、湖墅南路(沈塘橋車站):
12、36、42、151、316、333、801、807、K555、516、846
2、湖墅南路(半道紅車站)
12、13、151、156、333、801、807、826
3、莫乾山路(沈塘橋車站)
1、10、32、45、85、Y8
4、文三路(文三路口車站)
6、13、58、156、517、527
相關詞條
-
杭州市文暉中學
杭州市文暉中學位於杭州市拱墅區沈塘橋弄12號,創辦至今已有40餘年歷史,學校堅持“把成功的喜悅送給每一位學生,把成就的喜悅留給每一位教師”的辦學理念,努...
基本介紹 相關條目 -
張寒暉
張寒暉(1902年5月5日——1946年3月11日),原名張蘭璞,字含暉,河北定縣人(今河北省定州市)。 1925年入北平國立藝專戲劇系,同年加入中國共...
人物生平 主要作品 抗戰歌曲 後世紀念 回憶文章 -
吳文暉
廣東省農經學會第一屆理事長。一生從事農業經濟研究和教育長達61年,堅韌不拔, 一生不倦, 對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農業經濟教育事業和農業經濟學建設做出了許...
農學家 清代藏書家 -
鍾文暉
中學高級教師。男,1948年8月生,湖南武岡人。畢業於湖南教育學院。現任職於廣東省樂莞市謝崗中學,兼任民盟東莞市委直屬橫謝支部副主委、系中華教育藝術研究...
-
黎錦暉
黎錦暉(1891-1967)是中國流行音樂的奠基人。 黎錦暉生於湖南湘潭,“黎氏八駿”之一。自幼學習古琴和彈撥樂器。家鄉民間音樂和當地流行的湘劇、花鼓戲...
個人簡介 家庭成員 人物生平 主要作品 人物評價 -
汪暉
汪暉(1959年-),中國大陸著名學者,被譽為新左派領袖。中國文化論壇理事。現任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清華人文與社會高等研究中心執行主任。2010年3月...
汪暉簡介 評價 主要著作 涉嫌抄襲事件 -
楊明暉
楊明暉,男,出生於1985年,民國佛學居士。
簡介 生平 佛學文獻 家庭狀況 -
王文暉[晉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王文暉,男,福建泉州人,1986年7月出生,清華大學土木工程專業博士研究生,按“引進生政策”聘用到晉江工作,聘期兩年。 2014年8月,任晉江市(縣級市...
人物履歷 工作分工 任免信息 人物評價 引進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