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文明塔屹立在閩西南大門適中鎮仁和村荒塘坪,方圓幾十里的行人,都能清楚地看到這座巍峨的寶塔屹立在崇山峻岭之顛。寶塔似一座矗立在茫茫瀚海中的燈塔,為鄉民們走出山凹指明前進方向。傳說適中鎮形如一艘船,船頭向著閩南大海,為拴住這艘巨輪,特在高山之巔建塔。文明塔塔剎無存,塔身斑駁,萋萋荒草中,古樸風姿頗似杭州夕陽映照中的雷峰塔。2008年被選編入由國家文物局主編的《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重要新發現》一書,2009年被列入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特色
文明塔是平面八角形樓閣式空筒土壁木樓層結構,原塔高13層,建於南宋,已有800多年歷史,經明代和1958年兩次雷電襲擊後塔頂已毀,現存9層,1至7層為土體,8層以上為明代重修後的磚牆體。塔通高23.26米,底層內直徑4.91米,底牆厚1.64米,周長25.73米,塔底牆厚1.65米,塔身採用中國特有的版築技術,就地取材,用石灰、沙、黃土為原建築材料,加紅塘、糯米漿為輔助材料,夯築而成。黏土中夾有小石子,模板加工精細夯藝高超,塔身表面至今整齊光滑,歷經數百年風雨侵蝕和冰雹雷電襲擊,未見風化痕跡,比現今的混凝土還要堅固,塔內原有的木製樓面、桁條和樓梯均已毀壞,僅在土牆上留下一排排當時放置木桁條的土洞,塔底有門洞兩個,一個堵死一個開放,門寬80厘米,正門拱券上有陰刻正楷字型的塔碑一個,蒼勁的“文明塔”三字依稀可辨,此書法是宋代著名理學家、時任漳州知府的朱熹所題。
前幾年,同濟大學著名建築專家路秉傑教授帶領師生來龍巖考察方土樓時,特地來到適中鎮仁和村考察了文明塔。據路秉傑教授介紹,土塔在我國十分罕見,適中文明塔可能是中國第一土塔。
古塔與遙遙相對的適中魁樓同在一中軸線上。傳說理學家朱熹曾在適中講學,教化百姓要“文明作魁”,倡明理學。因此,古塔取名文明,書樓取名魁樓。從此適中興學重教,明禮友善,成為人才輩出的文明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