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感

語感已成為語文的一個核心概念。 “文感”和“語感”的不同具體表現: ①感知的對象不同。

概述

文感簡單從字面上理解就是文字的感覺,進一步講就是文字辨識度加上措辭敏感度以及對整體把握和控制。
語感已成為語文的一個核心概念。但語感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遇到許多困難,這表明語感不能單獨承擔語文的大任。“文感”的提出,能夠解決語文中語感所難以解決的問題。文感穩定性、個體性、選擇性、積累性的特徵及其文體感、文化感、語體感、整體感、全息感等組成部分,都顯示出文感的語文魅力,它將與語感一起成為語文的雙翼。

顧名思義,“文感”就是對文章的感知,是在閱讀活動中對整篇文章(而非個別詞句)的感受、認知、判斷、理解、領悟。這是一種“整體把握”的能力,是諸葛亮那樣的“觀其大略”的能力。這種能力要求“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要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整體把握”概括了文感的本質特點,而敏捷性、準確性和深刻性是文感培養所追求的目標。

“文感”和“語感”的不同具體表現:

①感知的對象不同。語感的對象是語言,是語音、語義和語法。基本單位則是詞,詞的音、形、義及詞的聚合關係與組合關係等;文感的對象是文章,是各種散文、小說、詩歌、劇本、傳記、訪談、新聞等,是這些文章的思想內容、人文精神、文化內含及體裁結構等,其中對文章思想內容——對象、要點、主旨的感知是文感的核心任務或首要任務。
②形成的時間與條件不同。語感形成於學齡前,在國小階段成熟並豐富,多次反覆的言語實踐是語感形成的必不可少的條件。文感在語感形成後才能形成,它萌芽於國小,形成於國中,成熟於高中(應該如此,但由於缺少有意識的訓練,部分學校的中學生並未達到這一要求)。大量的、內容豐富的文本閱讀與生活經驗、寫作經驗的積累是文感形成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③形成的途徑不同。語感主要靠“習”得,從父母、親人、夥伴處自然習得,國小老師的“教”對語感的形成起輔助作用。文感主要靠“學”得,中學老師的“教”對學生文感的形成起主導作用。
④形成的心理機制不同。語感屬於直覺思維,是對語言的感性認識,具有直接性,模糊性,不確定性等特點。“兒童學習母語重在感性把握”。文感則屬於邏輯思維,是對文章的理性認識,認識過程中常運用分析與綜合、概括與闡釋、判斷與推理等思維方法。青少年形成文感重在理性分析。
⑤測量的標準不同。識字量、辭彙量、及一篇文章中病句的多寡是測量語感的標準。閱讀文本的速度、回答文本中有關問題的準確度、論述(時髦點可稱為探究)文本中有關問題的廣度與深度是測量文感的標準。
雖然文感與語感有密不可分的聯繫:語感強則文感也強,語感弱則文感也弱,文感的敏捷性離不開語感的敏捷性,訓練語感有利於增強文感;但文感畢竟不等於語感。由於語感在學齡前已經形成並在國小階段成熟、豐富,叉由於閱讀是中學生學習語文的第一要務,中學語文課本正是由一篇篇具體的文章構成的,故中學老師們必須擔負起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重任,即必須訓練學生的文感,使學生日後“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葉聖陶語)。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