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吳冠中先生,當代中國著名畫家。曾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1919年生於江蘇宜興農村,1942年畢業於杭州國立藝專,1947~1950年在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進修。回國後從事高等美術教育工作,並致力於油畫民族化、國畫現代化的理論與創作。曾在美、英、日、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舉辦個展,榮獲法國文學藝術最高勛位。
作者吳冠中為了繪畫,走遍天涯,搜盡奇峰;因自幼喜愛文學,作畫之餘,一篇篇情真意切的散文,亦自筆底流露而出。
英國文學評論家邁克蘇立文教授說。
編輯推薦
有人說一切藝術都傾向音樂,參照自己長期實踐的經驗我認為言之有理。造型藝術的形式、音樂的韻律、戲曲、舞蹈、詩歌……無不依靠對比、均衡,虛實、空靈等等抽象因素,而所謂音樂的,等於抽象的。抽象,或被認為近乎空靈,其實是藝術不可或缺的潛在載體。“有意味的形式”,這“意味”是什麼呢,是情意,是詩意,是一種難以語言表達的感受。如果沒有這“意味”,那么形式美失去了靈魂,空洞了,雖美,卻乏味。我對“一切藝術都傾向音樂”的說法不認同了,而感到一切藝術都傾向於詩,詩比音樂深一層內涵,她比形形式式偏官感的抽象美感更富思想深度,撥人心弦。眾技皆求歸於藝,詩就在藝之堂奧。我自己作畫,一向探索形式之美,但同時竭力追求意境,這是詩與畫的邂逅吧,自己並未分析。只是,有畫意時作畫,而有時,似有靈犀,懷孕了,卻並非形式感,是一種難以描畫的異種,近乎詩了,我以文字表達這類情思,不知不覺,日積月累,寫出了一百幾十萬字的隨筆或散文。常有友人說我這個“名”畫家的畫他並不完全了了,而對我的文卻十二分欣賞,認為勝於我的繪畫。或文或畫,一母所生,良知良心一色,見仁見智,當由讀者感受。文字的流傳比繪畫方便快捷,其讀者群的擴大,很可能超過繪畫,作為雙胞胎的母親,希望生下一雙郎才女貌的完美後裔。湖南美術出版社正在出版我的大型繪畫全集,今山東畫報出版社又開始出版我的文字全集,男婚女嫁,母親該心安了。
作者簡介
吳冠中先生,當代中國著名畫家。曾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1919年生於江蘇宜興農村,1942年畢業於杭州國立藝專,1947~1950年在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進修。回國後從事高等美術教育工作,並致力於油畫民族化、國畫現代化的理論與創作。曾在美、英、日、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舉辦個展,榮獲法國文學藝術最高勛位。
走遍天涯,搜盡奇峰;因自幼喜愛文學,作畫之餘,一篇篇情真意切的散文,亦自筆底流露而出。
英國文學評論家邁克·蘇立文教授說:單憑發表的文字就足以讓他在藝壇上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他那樣強烈、簡練與坦誠的表達方式,可與他所崇拜的梵谷媲美。
目錄
心靈獨白
憶母校科班
出了象牙之塔——關於前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的
回憶和掌故
紹興閒話
楚楚衣冠
菩提樹
寺廟
蓮舟思語
祖墳
美醜緣
錯覺
白夜
天倫
景全在我身上
說狗
我的兩個學生——鍾蜀珩和劉巨德的故事
長壽之惑
杞人憂天
流逝手記
家傳
川江號子
醬園
石濤的謎底
花語
殘荷
說鳥
畫與詩
抽象之美
談傳記
等待
河沿
人之初
故事
安江村
湖南行
西藏雜憶
南行雜感
台灣去來
走馬京都
西非三國印象
一幅畫的故事
西遊三記
望盡天涯路——記我的藝術生涯
歧途
最是人間留不住
霜葉吐血紅——自己的心路歷程
從讀者到作者
誰點頭,誰鼓掌
虛谷所見
風景寫生回憶錄
美醜之間
出現老虎
長江三峽與魯迅故鄉——創作回憶
閒話畫竹
畫外話四十篇
月如鉤
書摘
夏末秋初,樹葉的顏色開始遞變,黛綠問疏黃,殘紅隱現。地面撒落著細長的柳葉、闊大的桐葉、像桂花似的不知名的黃色碎點……統統織入樹枝的網狀投影里。一年一度春秋,老人們依然在攀登他們的人生之路,雖然明知體質一年不如一年了,誰也違抗不了自然規律。其實,景物也一樣,今天的春花秋葉已不是去年的她們。十年樹木,這個公園的開闢不足十年,已森森然;百年樹人,嬰兒與老人間似乎遙遠,但今天相遇在小小的公園裡,展現了人生的短促。人們眼前只見到老人的病痛,看不到他們已為人類社會付出的艱辛。人老了,人老得如此快,極少人能躲過老年的病痛與孤獨,確乎,人生最苦是晚年。在這個小小的公園裡,釋迦牟尼看到了生、老、病、死,因之他出家成佛去,為了永生吧!確乎,軀體必將消滅,但卻有永不消滅的思想,思想即佛,佛即思想,思想者立地成佛。
從釋迦牟尼想到他的成佛之處菩提樹下。我先沒有見過菩提樹,五十餘年前經過錫蘭(今斯里蘭卡)科倫坡,像印度一般的民俗風貌,小販賣點心有用菩提樹葉包托的,我觸景記下了感受:南國、古國、佛國,邋遢與烏黑。
今日人間窮個不得了,科倫坡猶如吉布地(非洲一港口),無端向人討來一片菩提葉。
光陰似箭,今日自己也老了,被無情的歲月推入了老年的行列,無奈激情不肯老,適應不了老年生活規律,打牌、下棋、養鳥、種花都不能吸引我,到這公園來漫步是等待成佛的惟一通道了,我在此尋找菩提樹,沒有。有,發現棵棵都是菩提樹,菩提樹的根原來伸展在各人的心臟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