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史視閾的轉換

《文學與當代史叢書·培文書系:文學史視域的轉換》在反思現代性的基礎上,對中國現代文學史和中國當代文學史寫作和思考中凸現出來的一些問題,提出了一些個人的看法。 1984年本科畢業於武漢大學。 1996年博士畢業於北京大學。

內容介紹

新時期以來,隨著“20世紀中國文學”和“重寫文學史”以及“文學現代化”和“純文學”等觀念和口號的凸現與提出,為中國現代文學史和中國當代文學史寫作提供了一個新的地基。《文學與當代史叢書·培文書系:文學史視域的轉換》在反思現代性的基礎上,對中國現代文學史和中國當代文學史寫作和思考中凸現出來的一些問題,提出了一些個人的看法。《文學與當代史叢書·培文書系:文學史視域的轉換》以一種獨特的文學史的眼光,探討現代文學觀的發生與形成,中國當代文學的建構,中國現代文學與個人、家、國關係,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編纂,胡適與文學革命,學衡派與新人文主義,尋根文學以及張承志與韓少功的創作。

作者介紹

曠新年,湖南湘鄉人。1963年1月出生。1984年本科畢業於武漢大學。1996年博士畢業於北京大學。先後在湖南省婁底師專、北京市文聯工作。1999年到清華大學工作,現為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主要出版有《1928:革命文學》(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現代文學與現代性》(上海遠東出版社,1998年)、《中國20世紀文藝學學術史》第二部下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寫在當代文學邊上》(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把文學還給文學史》(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等。

作品目錄

文學史視閾的轉換(代序)
第一編
現代文學觀的發生與形成
文學的重新定義
民族國家想像與中國現代文學
20世紀中國文學與個人、家、國關係的重建
現代文學發生中的現代性問題
文學根本的政治性——從竹內好對魯迅的詮釋出發
中國現代文學史分期的政治學與文學
中國現代文學史編纂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第二編
魯迅與中國現代性問題的交集——讀高遠東《現代如何“拿來”》
我眼中的魯迅
《狂人日記》:反諷的迷宮——對該小說“序”在金篇中結構意義的探討
胡適與文學革命
學衡派與新人文主義
一九二八年的文學生產
京派:歷史與想像
第三編
尋找“當代文學
“當代文學”的建構與崩潰
視閾的轉換:從“追求現代化”到“反思現代性”
從文學史出發,重新理解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人民文學:未完成的歷史建構
從“出走”到“回家”——20世紀中國文學中的家族敘事及其文化含義
“尋根文學”的指向
第四編
另一種“上海摩登
1990年代的“上海懷舊
猶豫不決的文學史
韓少功小說論
吳濁流小說的“孤兒意識”
從《廢都》到《白夜》
一位中國作家的孤獨旅程——理解張承志
暴力的記憶與歷史的沉思——以電影《悲情城市》和《霸王別姬》為中心
打開塵封的記憶——讀董之林《熱風時節——當代中國“十七年”小說史論》
用身體思考(代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