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歷
1927年1月 出生於四川省萬縣。
1950年8月 南京大學農業化學系畢業,獲學士學位。隨後在中央地質調查所土壤研究室任見習員。
1953-1955年 任中國科學院土壤研究所研究實習員、該所第三組(即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學組)秘書。
1956-1977年 任中國科學院土壤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958年 任土壤生物化學研究組組長。
1978年 任土壤生物化學研究室主任,同年晉升為副研究員等。
生平介紹
文啟孝,1927年1月生於四川省萬縣。1950年畢業於南京大學農學院農業化學系,同年分配到中央地質調查所土壤研究室工作。50年代初期,文啟孝曾先後在馬溶之、朱顯謨和熊毅等教授的指導下,參加黃土高原土壤調查,以及籌建武功黃土試驗站和田間試驗工作。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文啟孝不僅從他們那裡學習到廣博的地學知識和治學方法,還受到了前輩土壤學家們嚴謹學風的薰陶,獲益匪淺。
早在大學就讀時期,文啟孝已能不太困難的閱讀各主要學科的英文教科書。這得益於他高中三年在金陵中學時學校對英語的重視。至今,他猶能成段的背誦當年的英語課文。中學時期所受的訓練不僅為他以後通過閱讀英文文獻、了解國外研究動態以及用英文撰寫論文奠定了基礎,也為他此後學習俄文提供了很多方便。
1953年,他參加俄文突擊學習後,即能將蘇聯土壤生物化學家M.M.科諾諾娃教授的《土壤腐殖質》一書作了較詳細的摘譯。1958年M.M.科諾諾娃來華講學時,他承擔了大部分講稿的翻譯工作,為了推動國內土壤生物化學研究工作,文啟孝還將該講稿(譯文)整理成書,並以M.M科諾諾娃的名義於1962年在國內出版發行。
60年代初期,文啟孝帶領研究小組深入江蘇省里下河地區,調查研究漚田的改良利用。當地民眾提出只要施用草木灰,就可提高漚田改為旱地後糧食作物的產量,文啟孝非常重視民眾這一經驗,但他考慮到這一經驗的推廣將受到草木灰資源匱缺的限制,因此必須從探明草木灰的作用機理入手,以尋求草木灰的代用品。通過試驗,文啟孝認為,施用草木灰之所以能增產,主要原因是草木灰中含有大量速效磷,可改善漚改旱土壤的缺磷狀況,因此他認為,施用磷肥可以替代施用草木灰。文啟孝的這一發現為改良大面積漚田解決了關鍵性的技術問題。
70年代中期,我國很多地方生產、推廣施用腐殖酸肥料,文啟孝受有關部門的委託,負責研究我國各種煤腐殖酸的化學性質和肥效,他明確指出,土壤腐殖酸不等於土壤有機質,煤腐殖酸不等於土壤腐殖酸,所以,煤腐殖質酸並不是“施到哪裡哪裡靈”的肥料,它的增產效果是有條件的,他的這一研究成果獲得了江蘇省科學技術獎。從1954年起,文啟孝先後主持或參與了多項有關我國土壤有機質組成、性質和形成等課題,以及我國水稻豐產的土壤環境、高產土壤的培育等重大項目的研究,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
40多年來,文啟孝共發表論文90餘篇,主編和與他人共同主編專著3本,參與譯著2本,多次獲得江蘇省、中國科學院和國家頒發的科技進步獎和自然科學獎。文啟孝還積極參與中國土壤學會的活動,1983-1987年任中國土壤學會秘書長期間,他重視發揮學會在推動國內學術研究和國際學術交流中的作用,把組織出版各種學術會議論文集、論著作為學會一項重要工作。為參加第十三屆國際土壤科學大會,他主持編輯了由中國土壤學者撰寫的英文論文集在會上進行了交流。他還建議創辦我國土壤學英文刊物《Pedosphere》雜誌,1991-1992年他出任該刊物的首任主編。
主要論著
1 馬溶之,文啟孝.《陝北之土壤及其利用》.土壤專報.1951(26):73~98
2 文啟孝.《水稻土的有機質狀況》.見:土壤研究所主編.水稻豐產的土壤環境.北京:科學出版社,1961.211~239
3 文啟孝,吳順齡.《江蘇省里下河地區新漚改旱田灰肥及磷肥施用問題》.土壤學報.1961,9(3-4):110~116
4 文啟孝,程勵勵,彭福泉.《土壤碳水化合物的研究》.土壤學報.1965,13(3):274~282
5 施書蓮,程勵勵,林心雄,束中立,文啟孝.《綠萍的增產和改土作用》.土壤學報.1978,15(1):54~60,等等。
主要貢獻
由於土壤有機質的複雜性,長期以來相對於土壤學的其他分支學科,這一研究領域的工作進展較為緩慢。文啟孝從50年代初期就致力於我國土壤有機質的研究,工作伊始,在初步了解我國各地帶性土壤腐殖質組成的同時,他開始考慮我國土壤有機質研究的重點應該放在哪裡的問題,他認為我國土壤類型很多,需要研究的問題雖不少,但水稻土既是我國生產糧食的主要土壤,各國對它又很少研究,因此它應該作為重點研究對象;其次,我國南方大面積的紅壤,鑒於其特殊的化學性質和巨大的生產潛力應當把它作為土壤有機質研究的第二個重點。
研究土壤有機質本性的難度是很大的,文啟孝認為難就難在它是一個非常龐雜的混合物。因此,要想在工作中獲得那怕是一丁點的進展,都要付出艱辛的勞動。他所領導的小組,針對我國水稻土形成的特點,採用比較研究法,較系統地研究了水稻土有機質的組成和性質,揭示了漬水條件下形成的腐殖質具有氧化度和腐殖化程度均較低為特徵;同時還指出,E4值和C/H值都不能作為腐殖物質芳化度的可靠指標,因為不同土壤的胡敏酸芳化度並不呈規律性的變化。文啟孝在闡明我國紅壤腐殖質的特徵時指出,我國由北向南的土壤腐殖質組成、性質的地帶性變異,是土壤pH、粘土礦物組成等各種綜合作用的結果,而並非僅由生物氣候因素所決定。文啟孝在土壤有機質組成、性質方面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認可。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研究成果常常是在研究工作條件比較困難的情況下取得的,是文啟孝對土壤科學的執著追求,沒有條件也要創造條件,把研究工作進行下去。至今,他仍在盡力完成他未了的研究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