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履歷
學習工作經歷
1916年5月12日 出生於陝西省鹹陽市秦都區呂村。
1931-1934年 在陝西省第一師範學校學習。
1934-1937年 在陝西省西安高中學習。
1937-1942年 在西北農學院學習。
1942-1944年 在陝西省農業改進所工作。
1944-1945年 在陝西省戶縣師範任教。
1945-1949年 在西北農學院附設高級農業職業學校任教等。
具體經歷
吳守仁,1916年5月12日生於陝西鹹陽市秦都區呂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
父親吳景文以望子成龍的心愿於1925年送他在村塾開始讀書。
1931年考入省城陝西省第一師範學校。入學後不久就發生了日本侵略軍侵占我東北的九一八事變,全國救亡運動如火如荼,他也積極地投身到這一鬥爭中,接受了進步思想的影響和薰陶,逐漸認識到只有共產黨才能帶領全國人民取得抗日鬥爭的勝利。他參加了摧毀國民黨陝西省黨部、推翻戴季陶和1946年冬的一二·九遊行示威等進步活動。
1937年他中學畢業後,不久就發生了日本侵略軍企圖侵吞我中華民族的七七事變,在這關係到國家民族生死存亡之際,他抱著發展農業生產、支援前線的決心,考入西北農專(西北農業大學前身)。
1944年畢業後立即投身到良種推廣工作中。
1945年在西北農學院附設高級農業職業學校(陝西省農業學校前身)任教。開始了教學生涯,並繼續從事抗日救亡的宣傳與鼓動工作,鼓勵有志之士參加抗日救亡運動。
1946年抗戰勝利後國民黨反動派向各解放區發動了瘋狂進攻,同時在蔣管區出現經濟危機,通貨膨脹達到驚人的程度。當時學校里的國民黨黨棍、特務橫行,吳守仁同廣大師生團結一起同反動勢力進行了堅決鬥爭。
1948年春,中國人民解放軍向西府地區進行猛烈進攻,反動當局企圖將西農遷往四川,他為維護教育事業和國家財產,以西農附高領導人之一的合法身份參加由地下黨領導成立的西北農學院“應變委員會”,是該會的委員,同反動當局進行面對面的鬥爭,為阻止遷校和保護學校財產作出了貢獻。
1949年2月他光榮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的地下組織,立志要為共產主義奮鬥終生。1949年8月,吳守仁調入西北農學院農業化學系任教,並受院黨委的委託,在虞宏正、蘭夢九等老一輩農業化學家的直接指導下著力於教學改革,帶領同學投入到生產實踐中,走理論聯繫實際的辦學道路。
1950年在蘭夢九教授指導下,編輯了一本《米丘林學術論文集》,收集了當時社會上有關米丘林學說和威廉斯有關土壤學方面的短篇論文。
1954年去北京參加威廉斯土壤學習班,提高和充實他的學術造詣。此後,他被推選為中國土壤學會理事和《土壤通報》編委。他在教學過程中,堅持帶領同學深入農村和農場進行生產實習和調查研究,撰寫了許多極具實用價值的科學報告。對大荔、銀川等地鹽鹼土的形成及改良提出了建議,制定了周至地區潛育土改良規劃等等,這些都為提高糧食生產起到巨大作用,倍受民眾的歡迎。
1957-1960年他赴前蘇聯季米里亞捷夫農學院進修學習。
1962年他同研究生一起從事塿土水分狀況的研究,從理論上分析並總結出我國農業生產中實行耕作保墒的傳統經驗。
1974 年他帶領西北農學院部分師生深入到寶雞市進行測土施肥的試點及田間試驗等工作,制定出氮、磷、鉀的豐缺指標和“因地定產、計畫用肥”的科學施肥方案,獲陝西省科學進步三等獎。
1979年吳守仁赴美國、印度等國進行旱地農業的科學考察,回國後對收集的資料進行了深入細緻分析,發表了自己獨特的見解,撰寫了具有很高學術水平的論文和教材。
1986-1990年他身患癌症,曾兩次進行手術切除和長達近兩年的化療,可他從沒有因此而停止教學和科研工作,堅持與病魔作鬥爭,如期完成了他承擔的國家重點課題《有機肥對作物營養和土壤肥力作用機理的研究》和研究生的培養工作。該課題獲浙江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吳守仁是陝西省土壤學會籌建人之一,並歷任一、二、三屆副理事長和全國土壤學會理事、陝西省科協第二屆委員、西北農業大學校務委員和校學術委員會委員,也是西北農業大學土壤農化系創始人之一,曾任該系系主任20餘年。
1989年離休後,仍堅持整理多年積累的科研資料,同時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關心國家大事,堅持學習黨的方針政策,為黨的事業獻計獻策,鞠躬盡瘁,從不休止。吳守仁在他80餘年的生涯中,總是以兢兢業業,敬業愛崗,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奮鬥不息的精神贏得人們稱頌。
學術成就
主要貢獻
陝西關中渭水一帶、山西晉南、甘肅隴東等地屬於黃土高原的乾旱半乾旱氣候條件,水分條件往往成為農業生產的主要限制因子。我國勞動人民在同自然作鬥爭的過程中,總結出了一套為保蓄天然降水的“蓄墒、保墒、提墒”旱地耕作法,在農業生產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為了揭示“三墒”旱地耕作法的科學機理,吳守仁在1961-1965年期間對關中塿土的蓄水保墒動態變化,進行了4年的田間連續測定,總結出了在180厘米的土層範圍內可貯蓄水分穩定在480毫米左右,其中對農作物生長的有效水分約占一半。在一般情況下,土層中這些貯水量可以保證作物抵禦60天左右的連續乾旱,並可能獲得300~350千克的中等產量。此外,他認為只要在180厘米範圍內,蓄水達田間持水量狀態,再採取麥糠或秸稈覆蓋抑制土壤蒸發,土層中的貯水就可基本保證一季作物全生育期的正常生長發育之需要,這一重要科學論斷已被生產實踐得到了充分證實。
關於耙耱等中耕措施所創造的疏鬆土幕是否能減少或防止毛管懸著水的蒸發,在國際上曾存在著幾種不同的看法。吳守仁在分析我國農業生產經驗的基礎上,在1961-1987年期間,對這個問題進行全面地研究,認為休閒的裸地如不採取耕作保墒措施,土壤水分的蒸發損失非常強烈,可占到同期降水量的50%以上;疏鬆表土能顯著抑制蒸發,表面上蓋沙,效果更好;當土壤含水量降低到14%(接近於萎蔫濕度)時液態水的流動還仍在進行,故採用中耕鬆土能及時的阻止下層水分向上的移動,達到抑制地面直接蒸發的目的,鬆土後在上下層間形成了一定溫差,使上層蒸氣壓增高,促使水蒸氣向下層移動並在下層凝結,濕潤下層;而且上面乾土層形成,使土壤導熱性能降低,乾土層起到了“涼棚”作用,大大的降低了土層水分的蒸發損失。他通過用土柱模擬蒸發試驗,得到了同樣結果。
吳守仁還以在大型滲漏計中的實驗資料,提出灌溉地區,在播前可一次性深灌,並採用表面覆蓋技術可保證單季作物豐收的節水灌溉技術。上述這些科學論斷不僅豐富了土壤物理學基本理論,而且對旱作農業進行巨觀決策提供了理論依據,在生產實踐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主要著作
吳守仁.《農業土壤學》.西北農學院,1964
吳守仁.《土壤普查及作物營養診斷》.陝西省土壤普查辦公室,1975年初版,1976年再版.
吳守仁.《岐山縣馬江公社土壤普查試驗簡結》.寶雞農業科技.土壤普查專集.1975
吳守仁.《戶縣城關公社土壤養分普查試驗簡結》.鹹陽農業科技.1976,(2)
吳守仁.《土壤磷素豐缺指標與磷肥肥效之研究》.見:中國土壤學會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暨1979年學術年會論文集.1979,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