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主流和支流

四、“儒學復興”與文化保守主義 二、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崛起 四、開創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圖書信息

出版社: 學林出版社; 第1版 (2002年1月1日)
平裝: 276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7806683054, 9787806683057
條形碼: 9787806683057
尺寸: 20 x 13.8 x 1.6 cm
重量: 259 g

作者簡介

郭太風,1947年生,歷史學教授,東華大學社科部主任。已出版著作《王雲五評傳》、《英國史話》、《圖解世界通史》(撰寫古代卷)、《傳統文化與民族自信》(合著),譯著《軍事近代化與中國革命》,主編《中國革命史論》、《中國革命的理論與實踐》。參編《中國歷史大事年表》等書籍10餘種。發表文章100多篇,論文為主,也有散文隨筆。

內容簡介

《文化的主流和支流》內容包括當代新儒學的是非得失、新保守主義的多側面和複雜性、當代政治自由主義思潮的泛起和涌動、中國國情與馬克思主義史學觀的發展等。

媒體評論

前言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馬克思主義、中華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在中國衝撞激揚,相互之間有融合,也有排拒。這三大類文化所處的地位,同政治形勢密切相關。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的五十餘年,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在全國範圍內處於主導地位,如何對待另兩類文化,是人們感興趣的問題。 近二十年來,我國的文化研究成果頗為豐碩,出版了許多有價值的學術論著,推進了我國的思想文化建設。但“文化熱”中也存在趕浪頭和把握失度的問題。20世紀80年代批判“文化大革命”的封建性時,似乎西方文化都是反封建的良藥,從抄搬薩特存在主義到鼓吹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西方文化思潮洶湧而來。1989年那場政治風波後;中華傳統文化的救世功能又被過分“弘揚”,以抵禦西方文化的“入侵”,以致對傳統文化本身也良莠不分,從宣揚神醫異功到張揚“天下主義”,可謂無奇不有。 近些年來文化爭鳴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思想開放,多角度“反思”,關注中國的現代化和未來的命運。上個世紀末出版了好幾套文化論集,入選的論文大多撰寫於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末。選編者的興趣在於面向21世紀的中國文化建設。選編的標準除了學術性外,注重現實針對性強、觀點新、有代表性的文章。這幾套文化論集銷路不錯,閱讀層面較寬廣,其影響力越出了文化學術圈。從這幾部論集的序言看,有主張“和而不同”、“多元互補”文化觀的,有主張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前提下,“批判繼承,綜合創新”的,也有欣賞自由主義、質疑當代主流文化的。例如,《20世紀中國思想史論》的序言稱,“現代社會主流思維的科學精神,其實質不過是一種工具性理性”,“在終極的信仰層面、在意義的世界裡,完全是主觀的、非理性的,對你是神的東西,對別人可能是魔鬼。”而“自由主義在價值問題上是中立和緘默的,它寧願把信仰留給宗教而自我缺席。”在該書內容提要中特地說明:“全書各論文立論嚴謹,有衝擊力。”《知識分子立場》叢書的“編選說明”認為,“激進主義、保守主義、自由主義和民族主義給中國現代化帶來的影響已成為不爭的事實”,“這些論爭已經並將為中國思想界帶來重大影響。關注這些論爭對於我們理解現實變革和思想嬗變都有重要意義。” 在文化討論中,“主義”數以百計,無奇不有,既有華夏中心主義、天下主義,也有世界主義、後結構主義。有些論者認為,不同的文化觀點可區分為馬克思主義、保守主義、自由主義三大類。然而,對於同一“主義”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分歧。 海內外不少研究中國文化的學人喜歡用“保守主義”、“自由主義”、“激進主義”等辭彙來界定某些文化學說或流派,但運用此類辭彙的指意往往不很明確,甚至相互矛盾。“保守”兩字既有維持現狀、不思進取之意,也有保衛堅守的含義。在歐美學術界,保守是中性的概念,是對文化或政治觀點上主張穩健和維護現狀的一種表述。保守或保守主義一經用到中國,政治上是貶義的,由守舊引申為自我封閉、落後愚頑、阻礙變革等。在近些年的文化研討中,保守的概念被隨意套用,辭意含混不清。有些論者認為保守是相對革命的激進而言的,反對社會劇變和否定革命的思想文化都屬於保守主義。有些自稱為自由主義的論者將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事業視為保守的,把站在反對立場的思想言論歸為“激進”的,但他們又時常被稱為“政治保守主義”。 ……

目錄

前?言
第一章?當代新儒學的是非得失
一、當代新儒學產生的時代背景及思想淵源
二、“儒學文化圈”與東亞經濟奇蹟
三、第三代傳人推進新儒學世界化
四、“儒學復興”與文化保守主義
五、傳統文化是良莠並包的雙刃劍
第二章?新保守主義的多側面和複雜性
一、歐美新保守主義思潮與權威政治
二、新權威主義無視民權和民生
三、新保守主義的憂患意識失之於皈依傳統
四、“新左派”對社會主義的不同見解
第三章?當代政治自由主義思潮的泛起和涌動
一、從“意識危機”到“後學”匯成衝擊波
二、批判“文化激進主義”,主張“以英美為師”
三、曲解烏托邦,否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四、美化改良,否定中國革命和道路選擇
第四章?民族主義概念的誤用與辨正
一、民族主義和“天下主義”概念的辨析
二、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崛起
三、民族主義概念被誤用濫用
四、振興中華民族,與民族主義無關
五、國際民族矛盾與經濟競爭
第五章?中國國情與馬克思主義史學觀的發展
一、馬克思主義史學觀的引入和初步運用
二、辨析亞細亞生產方式科學內涵的現實意義
三、考辨中國古代社會性質,關注近代中國走向
四、史學研究與革命理論相互促進
五、跨越卡夫丁峽谷的啟示
第六章?毛澤東的文化思想體現中國氣派
一、中華文化鋪根基,馬克思主義為主幹
二、倡導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觀
三、中國氣派的革命理論
四、開創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五、“毛澤東熱”與理想主義
第七章?鄧小平理論富有時代氣息的創新
一、從毛澤東思想到鄧小平理論
二、全方位改革開放對包容性的超越
三、倡導精神文明建設意義深長
第八章?江澤民的文化思想內涵豐富
一、先進文化與時俱進
二、標本皆治,搞好黨的思想作風建設
二、正視社會問題,推行德治法治民主化
四、分清文化的主流和支流,指導思想不能搞多元化
五、發揚優秀文化傳統的現實功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