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育消費

所謂文化教育消費,就是指居民對文化教育服務的消費,包括接受學校教育、成人教育、崗位培訓等各種形式的教育,也包括參與各種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學習活動。

作用

“文化教育是第一消費力” 。現代經濟文化的發展,向人們提出挑戰:在新的條件下,勞動力能否駕馭日益提高的生產力?消費者能否更好地享受日益豐富的物質、文化消費品?應對這兩大挑戰,就要發展文化教育。文化教育是“發展生產力和消費力的結合點” 。通過文化教育,可以從根本上提高人們的素質,是迎接知識經濟的根本條件。

1.大力發展文化教育消費是提高勞動力素質從而不斷提高生產力的極為重要的途徑

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舒爾茨認為,人們的文化教育消費具有消費與投資兩種意義。人通過文化教育消費而提高了自身的素質,從而提高了自身勞動力的價值。因此,文化教育上的消費支出,也就是一種“人力資本”的投資。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世紀,是知識爆炸的世紀。要想成為一個合格的勞動者,要求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就更高了。為了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要求每個勞動者不僅要接受起碼的學校教育,而且就算是熟練工人,高級技術人員,也必須不斷接受繼續教育,或者通過各種文化活動,學術研究活動,擴充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進行“人力資本”的投資,為自己“充電”,才能使自己不致落伍。

2.發展文化教育消費是提高消費者消費能力尤其是消費高層次消費資料能力的有效手段

在21世紀人才是關鍵,而對人才的培養就是關鍵的關鍵。知識經濟把科技和人才教育作為兩大支柱。經濟、社會的發展要靠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技術的發展,最重要的是要有掌握科學技術的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已經越來越體現為人們對知識的了解、掌握、運用與創新的程度。鄧小平同志指出,“教育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四化建設的實現要靠知識、靠人才 。”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經濟快速發展,超過以往幾百年,原因之一就在於重視了高等教育的發展。

3.文化教育消費活動的開展利於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文明程度的提高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人作為勞動者,必須具有一定的素質,掌握必要的基礎理論、基本技能和操作方法,這就要求勞動者接受必要的文化教育。文化教育消費可以使人們獲得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術技能,提高人們認識和駕馭客觀規律的能力,勞動越複雜,要求勞動者所接受的教育程度也越高。馬克思說:“要改變一般人的本性,使它獲得一定勞動部門的技能和技巧,成為發達的和專門的勞動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訓練” 。“教育會生產勞動能力” 。

4.文化教育消費的擴大,直接推動內需的擴大。

近年來,居民家庭對於子女的上學欲望在持續攀升。成人教育、終身教育也發展較快。科技的飛速發展給人們提出了更高的職業技能要求,為了知識更新,人們在緊張工作和生活之餘,接受各種再教育。因此,文化教育消費將是我國一個長時期內的消費熱點。我國人口多,其中直接的教育人口達3至4億。而根據終身教育的觀點,每個人口都是教育人口,所以教育產業的服務對象(消費者),是所有國民。這是一個巨大的潛在市場。如果將居民文化教育消費熱點的能量釋放出來,那將大大擴大國內有效需求。

5.文化教育產業也是創利和就業的重要領域。

文化教育行業屬於第三產業,包括的範圍很廣,除了教育,還包括其他許多文化部門,如廣播、電視、電影、新聞、出版、報紙、信息、通訊、娛樂、文學、戲劇、美術、音樂、體育、旅遊等部門,這些部門在第三產業中占了很大的比重。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已經證明,第三產業在經濟的國民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其比重是不斷上升的,它在現代社會經濟中的創利、容納就業的能力,遠遠超過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文化教育消費的發展,必然帶來文化教育產業的繁榮,因而進一步帶來創利和就業的擴大。據美國商務部和工業數據,1996年美國的軟體和娛樂產品在國際上的銷售額高達602億美元,超過美國其他任何行業。迪斯尼娛樂業等旅遊文化產業,1998年也已進入世界企業第6名,產值高達322.8億美元 。文化產業和發展潛力由此可以略見一斑。我國有著12億多人口的文化需求市場,進一步發展文化產業,也必定會創造高額回報。

6.發展文化教育消費,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必不可少的條件。

文化教育消費促進社會精神文明的發展,這是文化教育消費的本來作用。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消費,會給我們“放射出人類崇高的精神之光” ,會大大煥發人們的高層次的消費能力,提高消費者的科學文化水平修養,藝術修養和思想觀念修養,提高消費者的文明水平。文化教育消費所帶來的人的思想覺悟的提高,是生產力發展、社會進步的強大精神動力。新文化、新觀念,總是促使人們不斷去攀登一個又一個新高峰。美國社會學家英格爾斯在對6個開發中國家進行了比較調查後,得出結論:一個國家,只有當它的人民是現代人,它的國民從心理和行為上都轉變為現代人,它現代政治、經濟和文化管理中的工作人員都獲得了某種與現代化發展相適應的現代性,這樣的國家才可真正稱之為現代化的國家,否則,高速穩定的經濟發展和有效的管理,都不會得以實現。即使經濟已經開始起飛,也不會持續增長。

對策

根據發展文化教育消費的重大作用,我們應當將文化教育消費作為我國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長抓不懈。根據我國的國情,採取行之有效的對策。

主要問題

(1)文化教育消費的總體水平偏低

我國總的文化教育消費的滿足程度不高。比如,1998年我國國中畢業生為1603.1萬人,而當年高中招生812.2萬人,升學率只有50.7%;大學招生人數為108萬,只占高中招生人數的13%,按高中招生人數推算,高中生有87%不能升入大學學習。

(2)文化教育消費的發展明顯不平衡

我國文化教育消費發展也不平衡。這主要表現在城鄉之間、地區之間文化教育消費的差別。從城鄉差別來說,城鎮居民的文化教育消費水平高於農村居民。城鎮是政治、文化的中心,城鎮居民所平均擁有的教育手段多一些,受教育的機會也比農村居民多一些,總體文化教育消費力也相應高一些。從地區差別來說,東部沿海地區居民的文化教育消費也遠遠高於中、西部居民。這也是一種不平衡。如今東部地區的辦學條件已經有了極大的提高,無論從師資力量、學校管理,還是從教室、校舍、圖書資料、教學儀器、教學設備等“硬體條件”,都明顯高於西部地區。西部的一些地區,許多學校如今還沒有一所像樣的校舍,一間像樣的圖書室和資料室。

(3)文化教育的投入不足或滯後,不能滿足居民文化教育消費需求增長的需要

我國文化教育投入長期落後,不僅低於已開發國家,而且甚至低於一些開發中國家。這也是造成我國居民文化教育消費落後的重要原因。我國文化教育消費的“硬體”近年來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總體上也處於較低水平上。我們現在一些文化、娛樂設施,還很落後,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消費需要。主要問題也是投入太低。

(4)文化教育消費存在產品質量、市場秩序等方面的問題

我國精神產品目前還存在許多問題,應當引起人們的充分注意。一方面,文化市場缺少高質量的精品,另一方面,卻有不少格調不高的精神文化產品充斥市場,如一些影視劇目,肆意宣揚一些非科學的東西,滿螢屏不是言情劇,就是帝王戲、武打片,裡邊甚至包含糟粕,格調低下。在音像產品,影視產品,包含著許多宣揚封建迷信、低級趣味的東西,有的甚至是暴力、血腥、兇殺、色情等文化垃圾的內容,毒害人的靈魂、尤其是對青少年的毒害更深。

對策措施

(1)弘揚先進文化,端正價值導向,倡導科學的精神文化消費

要發展文化教育消費,首先就要用先進的文化來引導,要端正價值導向。要通過價值導向,使人們真正認識到:人生的目的何在?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何在?什麼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享受?什麼樣的消費行為是合理的、有意義的、值得追求的;什麼樣的消費行為是不合理的、沒有意義的、不值得追求的;什麼樣的消費行為是科學的、文明的、文化含量高的;什麼樣的消費行為是不科學、不文明、文化含量低的;什麼樣的消費行為是反科學、反文明、反文化的。市場經濟越發展,越要強調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越要“提高民眾精神文化生活的質量”。越要端正價值導向。高科技必須與高文化相結合,我們既要發揚科技理性,又要發插價值理性,“防止價值體系的扭曲”;既要提高消費中的科技含量,更要提高消費中的文化含量,體現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這是我們一項重要的任務。

(2)創新制度,拓寬渠道,改善供給,加快文化教育的發展

發展文化教育消費,最根本的措施就是要加大教育的發展力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發展正規教育。目前,正規教育仍然是我國教育系統的主力,發展文化教育消費的重點也主要在這裡。除了發展正規教育,也要積極發展職業教育、成人教育、遠程教育和其他多種教育形式。成人教育、二次教育、職業教育、終身教育,遠程教育、網路教育,這些都是當前世界範圍內的消費熱點,

(3)保障中低收入居民收入穩步增長,提高其文化教育消費能力

要提高居民收入。這除了發展高科技、最佳化產業結構、從根本上提高生產力水平外。還必須改善分配結構,逐步提高城鎮職工工資。提高收入水平、消費水平;特別要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加速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大搞農副產品加工增值,大搞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小城鎮,發展農村第三產業,增加農村勞動力就業。通過發展農村經濟,不斷增加農民收入。城鄉居民收入提高了,消費需求必然擴大。消費水平和消費質量也就提高了。

(4)嚴格文化教育消費領域的行政與法制管理。

對文化市場的管理要常抓不懈。要堅持對非法出版物的打擊,打擊非法出版物是一項長期持久的鬥爭,還加強對文化市場的監管力度,文化生產與流通企業內部,也應加強管理,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從而達到文化市場管理制度化、規範化。在新的條件下,我們在進一步發展文化教育消費的同時,也要進一步加強對管理文化教育消費市場的法律、法規的建設。由於文化教育消費領域新的情況會不斷湧現,許多新的問題需要解決,只有不斷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加強執法的力度,才能有效地管理與引導文化教育消費走向正確的方向。

產業化

所謂文化教育產業化,是指在發展文化教育的時候,引進產業機制,在一定程度上按市場規則來運行。1992年中央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將文化教育視為“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包括文化衛生事業,科學研究事業、教育事業,信息業和各類技術服務業等,將這些都劃歸第三產業。認為文化教育產業是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全局性、先導性影響的基礎行業,應該主要由國家辦,但也要引入競爭機制,在統一規劃、統一管理下,動員地方、部門和集體經濟力量興辦,最佳化國民經濟結構,緩解社會經濟生活中深層次矛盾。

對文化教育產業化涵義的理解

(1)文化教育具有事業與產業的雙重屬性是文化教育產業化的依據;

教育部門的產業性質,也是存在的。教育的產業屬性,是指教育具有產業的特徵,即教育具有對有形產品和精神文化等無形產品的生產過程,並能獲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特徵。產業特徵的基本要素應該包括市場需求、產業資本、產業產品、產品質量、成本核算、社會經濟效益等。教育也具有這些產業的基本要素。教育的經濟效益可以圖示為:教育投資→培養人才→參與物質生產→產生經濟效益。根據國際經驗,我們有必要承認文化教育的產業屬性的一方面。

自1992年以來,我國的文化教育事業已經在產業化的道路上邁出了較大的步伐,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到1998年,社會辦的文化產業的機構總數就已經達到文化系統的2.7倍,從業人員達到1.5倍。同時,原有的各種文化機構也經歷了深刻的市場化轉型。如報業的運作,就為了順應市場化的挑戰,進行了一系列報業集團的組建。這種集團化、集約化的新的文化產業機制也在其他文化領域中發展,如各地出版集團、廣電集團的組建等都體現了適應市場化運作的努力。就總體而言,文化的生產和消費已經由國家自上而下全面地支配和管理轉型為市場化條件下的多元形態。由不同文化領域的市場構築的文化市場的體系業已形成。

(2)文化教育產業化並不是文化教育的完全市場化、商品化、企業化。

在肯定文化教育部門的產業性的時候,也不能忽視它的事業性的一方面,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再拿教育來說。我們在教育產業化中必須看到,教育部門是培養人才的特殊性部門,產業化決不能抹殺它的這一基本功能。所以,文化教育的產業化並非完全市場化、企業化、商品化,而是遵循人才培養自身的發展規律,適當引入市場機制,按照適合教育發展的內在規律來運行。第一,強調產業化並不否定國家仍然是辦教育的主體。第二,教育不能通過市場運作來追求利潤最大化。第三,我國教育的發展,主要還是根據國家巨觀計畫。

總之,我們一方面要看到教育的公益性,另一方面,又不要將教育“鎖”在公益性的盒子裡,要看到它的產業性。教育的發展趨勢和教育市場是難以封閉的,教育市場的國際化競爭,也迫使各國教育都十分注重其產業性。這種發展策略被有關人士稱為是對內強調公益性、對外強調產業性。

文化教育產業化的意義

(1)實現文化教育產業化,可以增強文化教育部門自我發展的活力;

以產業化為方向,建立充滿活力的自我發展機制,對包括文化教育產業在內的第三產業,堅持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的原則。這就給了文化教育產業自我發展的活力。

學校是培養“人力資本”的地方,也是擁有最雄厚的“人力資本”的地方。“人力資本”,尤其是“人才資本”是當代經濟發展中最寶貴的資源。在現代經濟成長中,決定的因素是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勞動力素質越高,“人力資本”就越大。例如,學校匯集了很多的學科、很多的專業人才,智力資源最為豐富。正是這種智力優勢,使得教育產業可以站在高科技的最前沿,使科學技術生產力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通過教育的產業化,學校完全可以充分發揮“人力資本”庫的優勢,通過發展自己的相關科技產業,增加自我造血功能,進一步促進學校的發展。在已開發國家,學校利用自己的科研優勢,發展科學園區經濟,用高科技帶動產業的發展,已經十分普遍。最早有美國的斯坦福研究園(矽谷)和前蘇聯的新西伯利亞科學城等就是例證。

(2)實現文化教育產業化,可以廣泛吸收投資,解決文化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的問題;

我國人口多,底子薄,一直存在“窮國辦大教育”、“窮國辦大新聞出版”、“窮國辦大廣播電視”等等矛盾,嚴重製約了文化和教育的發展。許多邊遠地區的居民,至今還難以接受足夠的文化教育,難以與外界進行正常的文化溝通。教育必須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生存環境,告別計畫經濟形成的封閉式辦學模式,開放於社會、服務於社會,適度依照市場導向確定教育增長速度、調節文化教育供求關係;適度引進市場機制吸納教育資源、推進教育發展水平;適度學習經濟管理和企業經營方式提高辦學效益;適度利用競爭法則促進學校主動面向社會、自主辦學。因此,文化教育產業化的積極意義,在於促進文化教育工作進一步關注社會需求、把握市場導向、完善服務體系、樹立效益觀念、規範競爭秩序,實現文化教育發展機制的根本轉變。

(3)實現文化教育產業化,可以促進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的更好交流,促進國內外教育資源的最佳化配置。

在經濟全球化和中國加入WTO的條件下,我們必須用全球化的眼光來看待發展文化教育產業。我們發展文化產業不僅要面向全國,而且必須要面向世界。我們要把中國豐富的、獨特的、珍貴的文化資源加以開發、包裝,使它轉化為全世界億萬人享受的文化。可以把中國的文化、中國的價值觀、審美觀傳播到全世界,弘揚中國優秀的民族文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