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工業

文化工業

文化工業是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的學者西奧多·阿多諾及馬克斯·霍克海姆等人提出的概念,用以批判資本主義社會下大眾文化的商品化及標準化。這個概念是阿多諾的哲學理論的中心,它首次出現於阿多諾的《啟蒙辯證法》。在這部著作中阿多諾稱文化工業是從上向下“有意識地結合其消費者”。這部著作標誌著批判理論早期的結束。

基本信息

文化工業,即大眾文化產品的標準化、齊一化、程式化。一般把“文化工業”術語的發明權歸於阿多諾和霍克海默。阿多諾1975年回憶說:“‘文化工業’(culture industry)這個術語可能是在《啟蒙辯證法》這本書中首先使用的。霍克海默和我於1947年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出版了該書。”(註:阿多諾:《文化工業再思考》,《文化研究》,第1輯天津社科,第198頁。)

文化工業產品都表現出標準化、齊一化、程式化。 大眾文化在現代發達工業社會中的生產完全是類似於工業生產流程的方式方法進行生產。

法蘭克福學派將文化工業所呈現的這種生產方式稱為標準化、齊一化或程式化。所謂的標準化就是一種缺少獨特的內容與風格,但適合按照一定的標準、程式批量生產、機械複製。程式代替了一切,雷同代替了個性,平庸代替了高雅,低俗代替了崇高。整個文化工業把人類塑造成能夠在每個產品中都可以進行不斷再生產的類型,個人在不知不覺中就被消融到文化產品的程式化和齊一化模式的表現中,每一個體極富有生活情趣的個性特點以及創造性都因順從這種齊一化模式而變成了泡影,取而代之的是大眾媒介極力推崇的樣板生活的拷貝。藝術作品被徹底世俗化、均質化、商業化。

後來阿多諾用文化工業這個詞來描述文化事件和產品對社會的影響。阿多諾希望以此找到下面這個問題的答案:為什麼從馬克思主義的、對立的文化角度來看自相矛盾的資本主義社會是穩定的。他的答案是文化工業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社會膠”,它是統治和結合的工具。文化工業的結合作用在於其產品不斷地調節著消費。這個調節作用不但是物質的,同時也是精神的。而文化工業本身就有相當高的物質性的趨勢。

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工業論”提供了一種有典型意義的大眾文化批判模式。這種模式把文化工業所操縱的文化活動的標準化、模式化、商業化、單面性、操縱性、強制性看作是當代工業社會文化藝術的根本性特徵。法蘭克福學派詳盡揭露了大眾文化的消極作用 ,對大眾文化的平民化趨向採取激烈的拒斥態度 ,有觀點認為這是一種誓死捍衛所謂精英文化的愚頑氣 ,骨子裡充滿一種守舊意識和貴族式傲慢。

文化工業特徵

根據阿多諾的闡述,文化工業具有以下特徵:

1、藝術生產的工廠化、工藝化或製作化,因此可量身定做、機械複製、批量生產,藝術不再是馬克思所說的“自由的精神生產”;

2、藝術作品的商品化、消費化,因而藝術從精神領域蛻化成只具使用價值的器物,從而剝奪藝術本應具有的任何反抗和批判功能;

3、文化工業的大眾傳播形式使其傳輸給大眾的信息具有兩重性,表層信息往往是自由、平等、幸福,反抗不公和極權主義等等,深層隱藏的信息卻傳播給大眾適應與接受現實秩序的必然性;

4、文化工業的升華是偽升華,它不斷地供應文化快感和幸福承諾,用偽審美假升華遮蔽人性壓抑的真實,無限期地延長支付它開出的快樂支票。“文化工業不是純化願望,而是壓抑願望。”(註: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啟蒙辯證法》,重慶出版社,1990年版,第131頁。)

5、文化工業還具有偽個性主義特徵。“個性化”是它傾銷文化商品的典型伎倆,大眾常常被款待得像主人一樣,似乎它的產品只為您一個人生產。而且它總是給文化商品打上天才的獨創性和獨特個性的迷人光輝,以掩飾其情感與形式的標準化、格式化以及風格的千篇一律性。

文化工業的偽個性主義,不僅是由於生產方式的標準化,更是由其意識形態本質所決定的。它按照社會所喜歡所需要的樣子塑造所謂的個性,“個性被歸結為普遍的能力,偶然性,只有當它完全具有普遍的特性時才能存在下去。”1967年阿多諾說得更直截了當:“文化工業的絕對規則不再與自由有任何共同之點。它宣示於眾的是:你應該循規蹈矩,即使是在未被告之任何規矩的情況下;應該與任何已經存在的東西保持一致。像其他任何人那樣思考。”(註:《文化工業再思考》,《文化研究》第1輯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第204。)

6、文化工業使工具理性完全凌駕於價值理性,使使用價值徹底臣服於交換價值。在後期資本主義社會中,文化商品要保持純粹使用價值的幻想,就必須被純粹的交換價值所取代。文化工業不僅把對於效用的精確計算放在首位,而且充分利用拜物教使文化商品籠罩上一層厚厚的偶像光暈。憑藉偶像化這一最原始也最有效的手段,在文化商品的交換過程中達到最大限度的價值增值。

商品化

綜述

三個基本特徵:標準化、理性化、商業化。

阿多諾在分析文化產品時主要使用了兩個基本的分析商品的技術:

按照卡爾·馬克思對商品的特徵的分析分別其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

在另一方面他對比文化產品與“真正的藝術品”之間的差別

按照馬克思的理論一個物件有一個可以滿足人的需要的用途,這個用途決定著這個物件的使用價值。一個物件的使用價值是在這個物件內本來就存在的。而交換價值只有在人們對這個物件進行交換時才存在。只有在這個時候這個物件才成為商品。馬克思稱交換價值是一個商品的基本特徵。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的基礎是商品交換,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物件被生產的目的在於交換。而在另一方面,“真正的藝術品”是文化商品的一個對比。阿多諾使用這兩個技術對文化工業進行批評性的分析。阿多諾將他的分析分為兩個部分,來體現文化在文化工業出現前和出現後的不同:

市民-自由主義時期

資本主義後期

藝術和文化是解放的標誌

藝術和文化是關鍵的刺激的起點

藝術和文化對當權的敵人始終是反對的

藝術和文化相當獨立

藝術和文化能夠突出社會現實,發展創新的思想

通過文化工業文化的內容改變了

文化的獨立性大部分消失了

文化世界分裂成了兩個部分

大部分是文化工業的商品

小部分是剩下的市民階級的真正的藝術

文化工業的商品成為了市民文化的繼承人,從而成為了“真正的”藝術

按照阿多諾的看法在市民-自由主義時期藝術雖然是一個優秀階級的產物——因此阿多諾在他的啟蒙辯證法中稱之為市民藝術,從一開始它就與下層階級隔絕,但它總的來說是為整個社會的福利服務的,而且是整個社會可以接觸到的。它的刺激導致了社會的發展。但在資本主義後期它的社會的發動機的作用改變了。阿多諾認為在這個時期里本來只具有使用價值的藝術(這個使用價值體現於滿足社會的正義感)成為了一個市場商品,其價值在於它的交換次數。這個藝術喪失了它的獨立性,它的作用僅僅在於產生資本。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文化工業創造了一個全球化的網路。這個網路的基本結構在於文化生產、文化商品、及其在全世界的分售。此外它還製造了一個文化商場,這個文化商場成為了商品與其消費者之間的連線,它是這個網路中的第四個基本點。

工業化的出現、通訊技術的提高和跨地區報紙的出現使得文化機關的性質改變了。沒有這些創新文化工業是不可能的。阿多諾認為,任何文化產品,尤其傳播媒體都無法逃脫文化工業,相反地文化工業也離不開文化產品,尤其是傳播媒體。工業與產品總是分不開的,總是必須看作為一個整體。媒體與其它文化產品一樣是文化工業的一個產品。阿多諾認為文化工業的文化產品不按照其自己的需要而產生,而是按照其交換價值而被生產。整個文化工業將其利潤的需要強加在其產品的精神價值上。這樣一來文化工業的精神價值也完全成為了商品。

對象

作為商品文化當然要找到它的消費者。一個消費者只有在一個產品中看到其用處,或者以為在一個產品中看得到用處的時候才會消費這個產品。一個藝術家,或者圍繞著這個藝術家的機構必須合乎這個消費者的口味才找得到他的產品的消費,因此他必須適應他的消費者的口味。這樣一來文化就喪失了它在這會兒中的批評作用,而成為了社會的結合體。同時文化的對象對文化並不提出創新的要求,而是讓文化來為他服務。阿多諾認為這樣一來文化就成為了消遣的一部分。而消遣只不過是一個人工作過程之間的休息恢復過程,因此是工作過程的一個服務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個人應該儘量少化力氣。文化也應該在這個過程中少化人的力氣。

相互作用:對象<->大眾消費品

阿多諾相信文化工業對其消費者有操縱的作用。不過這個操縱作用並不是有目的性的、受控制的、有方向性的,而是潛伏的。雖然如此這個潛伏的操縱對整個社會施加影響。阿多諾認為這個操縱作用有兩個結果:

個人被文化工業退化為了消費者

文化工業向其消費者提供通俗的、表面的無意義的事物

因此文化工業是一個由上層階級領導的文化影響,而不是一個大眾文化,也不是一個民族文化。

阿多諾認為這個“上層社會”並不是一個陰謀的主導人。他們並不是因為文化的批評作用而想要控制文化,將文化變成陳腐的瑣事,他們是資本主義的主導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試圖將一切變成商品。

文化要成為商品必須受到其消費者的歡迎,文化工業必須向他提供他所想要的、他明白的、不使他迷惑的貨物,比如簡單的、優美的鏇律、簡單的偵探小說和電影。這是消費者與文化工業之間的相互作用。

產生文化工業的思想對社會的影響

文化工業對社會的影響不僅僅是思想上的停滯,而且還有許多其它的影響。它們可以分為:

對消費者的影響:文化工業在這裡是工業與觀眾之間的調解人。在這個作用中它也影響人的意識。不廣泛的,通過文化工業無法交換的物件無法存在

在消費者內的影響:文化工業防止人產生批評性的思想。這樣人也無法抵抗文化工業了

這樣一來文化工業穩定統治。這個穩定作用不是一個副作用,而是文化工業的本質。它向它的觀眾提供思想。通過這個方法它成為人的基本原則的定義者。

此外文化工業還使得人不再認識到關鍵點,而只注意不重要的東西。一個例子是將一場首演推進為一個社會大事。這樣一來首演的交換價值成為了看到和被看到。而首演的節目只不過是這個社會大事的原因。重要的不再是首演的節目(假如其內容是古典的話反正沒人能懂),而是在那裡和旁邊的閒談。想到的不再是藝術家想通過這個節目表達什麼,而是參加這個節目會怎樣影響到一個觀眾的社會地位,而是別人會怎樣想。這也是藝術喪失其獨立性的一個標誌。阿多諾非常尖刻地說,過去人們不允許自由思考,今天人們允許自由思考,但不會自由思考了,因為一個人只想他應該想什麼,而這個思想被感覺為自由。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