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保山·施甸

文化保山·施甸

《文化保山·施甸》內容簡介:《文化保山·施甸》這幅畫卷在你眼前徐徐展開,你將踏著輕快之履涉及她的人文山水,進一步地撩開這塊神奇多彩的紅土地上若隱若現的輕柔面紗,一覽她色彩斑斕、俊秀獨特的全貌,讓你的目光在停駐的那刻,留下讚嘆與美好。

內容簡介

《文化保山·施甸》編輯推薦:由楊傑坤、蔣燎原主編的這本書文體別致,內容樸實,設計新穎,以散文的筆法、文化的高度,描寫了保山施甸的歷史變遷、人文風物、美景地貌、飲食特色。圖文並茂、文散神聚地書寫“善洲故里和諧家園”。

圖書目錄

總序
一、觸摸滄海桑田
中國海林檎的故鄉
“姚關人”頭骨化石
遷徙史話
馬蹄聲聲夷方道
契丹覓蹤
二、日軍無法逾越的防線
滇西抗戰第一槍
營盤山反擊戰
血肉築就的滇緬路
萬民支前
龍潞抗日游擊隊
抗日軍政合署天王廟
十一集團軍指揮部子孫殿
軍民合作站
滇西抗戰施甸駐軍
怒江布防
抗戰遺址
滇西抗戰中的十八個渡口
三、文脈施甸出英傑
虎冠將軍鄧子龍
奇才徐崇岳
十縣縣長蔡學禹
護國儒將祝鴻基
治軍嚴明祝鴻恩
抗日愛國將領余建勛
統戰優秀工作者李定
赴朝英模李正英
董存瑞式戰鬥英雄李成文
黨員幹部楷模楊善洲
四、流連景觀
生態奇觀月亮田
鳳凰涅槧惠通橋
親近怒江
天下神湯——石瓢溫泉
千年櫟樹林
五彩田園施甸壩
悠悠母親河
巍巍文筆塔
傳奇東嶽廟
摩蒼古韻
雄關漫道話五關
高原明珠姊妹湖
怡情野鴨湖
隘塞明珠
攀岩勝地火星山
風雨滄桑遂通橋
雄奇雞冠山
五、多彩霓裳
土著布朗
火紅彝家
多情勐波羅
走進穆斯林
漢風古韻
六、迷人滋味
活色生香年豬飯
農家年景
金色波浪——乾欄片
火燒肉拌豆粉
人生清歡
後記

後記

善洲故里文脈施甸,一塊孕育董存瑞式戰鬥英雄李成文、黨員幹部楷模楊善洲的沃土。一塊歷史豐厚、風光奇秀、民風淳然的寶地。這裡江河縱橫。群山疊翠,四季宜人。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孕育出遮天蔽日的森林、蜿蜒峰迴的雄山秀河、幽深奇險的峽谷溶洞、風光旖旎的田園壩子和高山湖泊。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交相輝映,歷史文化和民族風情異彩紛呈。原始村落、抗戰遺址、名勝古蹟、宗教寺觀、高峽平湖、溶洞山川、飲食文化、民俗風情,如錦似絲織就了一幅幅神奇俊秀的美麗畫卷。
2012年1月,保山市委決定編撰《文化保山》叢書,作為叢書之一的《文化保山·施甸》卷的出版,是宣傳施甸,推介施甸,把這一隅獨特、豐富的文化資源用圖文並茂的形式展示於世的重要契機。此舉也是我們文化工作者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責任。施甸縣委、政府高度重視,及時召開會議,成立機構,安排必要經費,抽調得力人員組成寫作班子。寫作人員接受任務後,分別深入基層作文化資源調查,步履踏遍了家鄉的山山水水,認真收集挖掘資料,邊調查、邊撰稿,邊修改、邊校對,歷時9個月,撰寫出10餘萬字的文稿,蒐集、拍攝了5000餘張(幅)圖片,完成了本卷編撰工作。
走進施甸,置身畫卷。《文化保山·施甸》真實而唯美地展示了施甸的滄桑歲月,她將帶著你走進這塊2009平方公里的秘境,去探訪施甸多彩的自然、地理、歷史、人文和民族風情。當《文化保山·施甸》這幅畫卷在你眼前徐徐展開,你將踏著輕快之履涉及她的人文山水,進一步地撩開這塊神奇多彩的紅土地上若隱若現的輕柔面紗,一覽她色彩斑斕、俊秀獨特的全貌,讓你的目光在停駐的那刻,留下讚嘆與美好。
本書的編撰,歷時9個月,從文化定位、篇目、內容作了多次修改。參與編撰的同志、執筆作者、攝影工作者耗盡了大量精力,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和汗水,為此,對提供資料和採用了書刊內容的作者及審稿、校對的同志表示誠摯的謝意。
由於編撰時間倉促,編撰人員少,工作繁重,能力有限及作者寫作風格各異,因此書中難免有錯漏之處,敬請讀者諒解。“贏得君側目,共享一縷香”,如此,將不枉編者的良苦用心了。
《文化保山·施甸》編委會

序言

保山是雲南開發較早、歷史文化積澱較為豐富的邊疆多民族地區。20世紀90年代初,人類學家在隆陽區發現了“羊邑古猿”化石,其生存年代為晚中新世至上新世,距今約800萬年至400萬年。這一重大發現填補了中國猿、人演化進程中最關鍵時期的化石空白,證日月我國是世界人類主要發祥地之一。而蒲縹塘子溝文化遺址出土的古人類化石、動物化石、石骨角牙製品等各類可供鑑定的實物標本,古人類用火遺蹟和我國目前已知的時代最早的房屋遺蹟,說明保山這一方神奇的土地,至遲在七八千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這裡的先民們就創造了獨具區域特徵的史前人類文明,開始孕育輝耀邊地的保山文化。
文化是歷史的積累,保山文化就是在保山這塊特定的土地上,由保山各族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共同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保山歷史發展的綜合成果,具有階段性、連續性和累積性。莊子日:“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時有古今,地有南北,風俗殊異,禮儀屢遷,每一種文化都會因時間的不同和空間的差別而有內容和結構的變化,保山文化與其他任何文化一樣流轉變動、生生不息。
古哀牢國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地東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西通大秦,南交趾”(《新唐書·張柬之傳》),“分置小王,往往邑聚,散在溪谷,絕域荒外”(《後漢書·西南夷列傳》)。大量考古材料也證明至遲在戰國中期,“哀牢國”已形成了具有統治機制的部落聯盟,進入奴隸社會,其開國之王便是著名的“九隆神話”中沙壹“觸沉木若有感”而生的“龍的傳人”九隆。隨著西南絲綢之路的開通,漢文化的傳入,中原先進生產力的運用,使哀牢王深感必須與時俱進才能獲得邊地的和平與繁榮。東漢永平十二年(69年),哀牢王柳貌率邑王77名、族民5萬多戶共55萬多人內附,漢明帝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縣,並和益州西部六縣一道設定永昌郡。哀牢歸漢在當時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件,舉國歡騰。著名史學家班固在其《東都賦》中記載:“綏哀牢,開永昌。春王三朝,會同漢京……內撫諸夏,外綏百蠻……萬樂備,百禮暨,皇歡浹,群臣醉。”哀牢歸漢是當時朝野上下一心、順時應變、嚮往先進文化、積極進取的結果。
“哀牢歸漢”後建立永昌郡,因地域廣闊,各民族雜居,成為全國第二大郡。“哀牢歸漢”為保山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永昌郡的確立奠定了保山文化發展的基礎。兩個時代不可分割又各有特色,永昌郡時代爆發出前所未有的創造精神,從而完成了將漢唐文化紮根邊地的過程,把保山文化推向花團錦簇、流光溢彩的高峰。
保山地處西南邊地,踞“八關九隘”之威勢,扼“三宣六慰”之咽喉,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雍閩叛蜀,永昌功曹呂凱“執忠絕域,十年有餘”;唐時“通計南詔兵三萬,而永昌居其一”;1277年,緬甸東吳王朝集緬、印兵約五萬、象八百、馬萬匹襲境,終是大敗而去;明代兵部尚書王驥“三征麓川”,捍衛了國家領土完整與邊疆穩定;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二十萬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首開全國抗日戰爭大反攻之始,在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歷史上樹起一座英勇悲壯的戰史豐碑。戰爭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歷史現象,是政治的一種手段,更是不同文化之間的抗爭。一些文化因為戰爭消亡了,另一些文化則因戰爭得到發展。特別是戰爭對於人們思想的影響、圍繞戰爭著就的文學作品、戰爭留下的遺蹟、因為戰爭而發生的軍事科技,對於文化的演進起著特殊的作用。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居住在保山這塊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創造了風格獨具、光輝燦爛的文化。這些文化相互交流、彼此融合、競相發展。在這塊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上,流傳著數以千計的口傳文學,迴蕩著數以萬計的民歌、小調和器樂曲,飛旋著千姿百態的民族舞蹈,存活著多種古韻流風的戲劇曲藝、鮮活的民間美術和傳統工藝,承襲著風情萬種的社會習俗,屹立著巍峨清靜的寺觀廟宇,散落著精美舒適的傳統民居,少數民族節日豐富多彩。這些與自然界季節更迭、祈求豐收、崇敬英雄、民族習俗、宗教信仰等密切相關的文化,是鮮活的民族發展史,是民族生活方式的集中體現,也是民族精神的生動展示。
為發揚光大保山文化,我們編輯出版了這套《文化保山》叢書。力求以紮實確鑿的史料為根基,採取富有文采、生動流暢的散文筆法,對其進行多元觀照與文化透視,反映重大歷史、文化主題,並給予歷史闡釋和文化反思。強調知識性,但不是一般性的知識讀本;強調學術根基,但不是純粹的學術專著;強調可讀性,但不是只顧新異的鑿空立論和華而不實的遊戲筆墨。
《文化保山》叢書用大文化的視野,將抒情、敘述與思辨融為一體,從文化的角度全方位、多視點解讀保山文化里一切包含魅力的意象,詮釋邊地園林、山水、風俗、飲食、民居、市井、工藝、戲曲等文化,展現生態、形態、情態渾然天成的東方農耕文明、鄉土建築文化、社會發展文脈等山河畫卷,涉獵廣泛,內涵豐富,向讀者展示了一幅色彩斑斕、文化氣息濃郁,集文學、歷史、地理、藝術於一體的歷史文化長卷。
《文化保山》叢書採用圖文並茂的表現形式,選擇相關的、經典的圖片插入其中。圖片形象豐富,一目了然,能夠深入再現歷史現實,立體凸現每一不同歷史時期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發展變化,是文本內容的畫面直觀反映和背景補充,圖與文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其地域性。保山分屬隆陽區、施甸縣、騰衝縣、龍陵縣、昌寧縣,因地域空間的相對差異性,在保山文化這個百花園中,雖大同也存小異,從而各有特色。《文化保山》叢書除綜合卷外,分卷為《文化保山·隆陽》、《文化保山·施甸》、《文化保山·騰衝》、《文化保山·龍陵》、《文化保山·昌寧》,各為叢書中的一種,是《文化保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又具有相對獨立性。 保山不僅有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還有深邃悠久的人文景觀,與緬甸等東南亞、南亞國家友好往來,文化交流源遠流長,在區位、資源、文化、歷史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優勢,是中華文化圈與東南亞文化圈的交匯點,形成了中原文化與南洋文化、漢文化與邊地少數民族文化、現代文明與原始文明相互交融、和諧共生的多元民族文化。保山這個歷史上曾經幾度輝煌的邊陲重鎮,必將依託自己獨特的地緣優勢和悠久的商貿歷史,在不斷的交流與合作中,邁向一個輝煌的未來。
《文化保山》叢書編委會
2012年10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