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論[印度哲學派別]

數論[印度哲學派別]

數論,印度哲學的一個派別,被認為是最古老和最重要的流派之一。

簡介

數論,印度哲學的一個派別,被認為是最古老和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佛教稱其為“迦毗羅論”或“雨眾外道”、“雨際外道”。但數論並不屬於早期佛典常提及的六師外道。六師外道為沙門思潮興起的產物,其共同特點是反對吠陀及其壟斷者婆羅門。而數論恰恰相反,它承認吠陀的權威,被視為正統的六派哲學之一(六派哲學分別是最占主流地位的吠檀多和數論、勝論、正理論、彌曼差、瑜伽)。數論的正統性可以從這一點看出來,即早期數論的思想被薄伽梵歌大量引用,而薄伽梵歌是迄今最具影響力的印度哲學著作之一。

理論

根據傳統說法,數論的創始人是迦毗羅仙人(因此又被稱為“迦毗羅論”)。但是,沒有任何可靠的證據能證明這一點。數論的核心思想是,宇宙由兩大本原組成:補盧沙(最高精神)和原質(原初物質)。補盧沙,或稱為神我,也就是梨俱吠陀中著名的《原人歌》里的原人。原人歌中說原人是宇宙的本原,但眾天神(提婆)卻用他作了祭祀的犧牲,於是從他的軀體產生世間萬物(尤其是四個種姓)。這實際上是反映了祭祀萬能的思想。原質,按數論的觀點,由所謂“三德”組成。三德分別是薩埵(喜),羅闍(憂)和答磨(暗)。根據《瑜伽勝論》,三德具有互相矛盾(或制約)的屬性。“薩埵”傾向於探究事物的本原,“羅闍”傾向於運動、貪婪和嗔怒,“答磨”傾向於惰性和不敏感。

一切事物都是原質在三德的作用下產生的。數論哲學又進一步把事物歸類為“二十五諦”。二十五諦分別為:原質(或稱為非顯)、覺(菩提)、我慢、眼、耳、鼻、舌、皮膚(以上五種合稱為五知根)、手、口、足、生殖器、排泄器官(以上五種合稱為五作根;五知根與五作根又合稱為十根)、心、聲、色、香、味、觸(以上五種合稱為五根境)、地、水、火、風、以太(以上五種合稱為五大)、補盧沙(神我)。數論哲學認為,補盧沙是不動的,原質是運動的。人不是能動者,而只是原質的三種基本屬性即三德的互相作用與活動的投影。三德就是包圍“我”(個體靈魂)的束縛物,只有擺脫三德,才能實現解脫。但是因為人不是能動的,數論主張捨棄有為,專注於自我,通過認識自己的方法從三德中解脫出來。

早期數論(或稱為“史詩數論”)與上面介紹的古典數論有所不同。兩者都屬於二元論,且術語和概念大多是一致的。不過早期數論接近於無神論,認為原質就是物質世界的根源;物質世界不依賴於補盧沙(宇宙精神)而單獨存在,在三德的作用下是運動變化的,並且否定有可以脫離肉體的靈魂。但是後來它受到了吠檀多派哲學的嚴重影響,逐漸失去了這種特點。薄伽梵歌中引用的眾多數論派觀點實際上屬於早期數論。

數論派最重要的經典是《數論頌》與《數論經》。前者是現存最古老的數論派文獻,其中文譯本名為《金七十論》,係數論破斥佛教的論書。據說此書(至少其偈頌部分)的作者是數論派學者自在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