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化生存

數位化生存

《數位化生存》可以說是二十世紀信息技術及理念發展的聖經,此書的流行和傳播對二十世紀資訊時代的啟蒙、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書深入淺出了講解了信息技術的基本概念、趨勢和套用、巨大的價值和數字時代的宏偉藍圖,闡明了信息技術、網際網路對時代和人們生活的影響和價值。作者尼葛洛龐帝成為了信息技術投資和趨勢分析領域的教父,他的知命度和因此帶來的無形價值不可估量。《數位化生存》《數位化生存》此書描繪了數字科技為人們的生活、工作、教育和娛樂帶來的各種衝擊和其中值得深思的問題,是跨入數位化新世界的最佳指南。英文版曾高居《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

基本信息

書籍作者

尼葛洛龐帝(Negroponte)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及媒體實驗室的創辦人,同時也是《連線》雜誌的專欄作家。西方媒體推崇他為電腦和傳播科技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大師之一, 1996年7月被《時代》周刊列為當代最重要的未來學家之一。

書籍內容

本書描繪了數字科技為我們的生活、工作、教育和娛樂帶來的各種衝擊和其中值得深思的問題,是跨入數位化新世界的最佳指南。英文版曾高居《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

“信息的DNA”正在迅速取代原子而成為人類生活中的基本交換物。尼葛洛龐帝向我們展示出這一變化的巨大影響。電視機與計算機螢幕的差別變得只是大小不同而已。從前所說的“大眾”傳媒正演變成個人化的雙向交流。信息不再被“推給”消費者,相反,人們或他們的數字勤務員將把他們所需要的信息“拿過來”並參與到創造它們的活動中。

信息技術的革命將把受制於鍵盤和顯示器的計算機解放出來,使之成為我們能夠與之交談,與之一道旅行,能夠撫摸甚至能夠穿戴的對象。這些發展將變革我們的學習方式、工作方式、娛樂方式—一句話,我們的生活方式。犀利的見解使尼葛洛龐帝成為wried雜誌最受歡迎的專欄作家。《數位化生存》一書充滿這種洞見,是我們每個人的必讀之書。

數位化生存是一種社會生存狀態,即以數位化形式顯現的存在狀態;是一種生存的方式,即套用數位技術,在數字空間工作、生活和學習的全新生存方式,是在數位化環境中所發生的行為的總合及其體驗和感受。

信息技術

技術特點

(1)分散權力: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數字世界逐漸擺脫傳統的中央集權的生活觀念,實現去中心化,達到權利分散。

(2)全球化:當經濟越來越全球化、網際網路也不斷壯大時,數位化辦公室將超越國界,不受地域、時間、空間的限制。

(3)追求和諧:一種前所未見的共同語誕生了,人們因此跨越國界,互相了解,對於同一個問題每個人都有機會從許多不同的角度來分析。

(4)賦予權力:數字世界的主體是年輕的公民,在數位化、網路化時代,將賦予公民更多的權利。

影響因素

數位化生存是現代社會中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新的生存方式。在數位化生存環境中,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都呈現出全新的面貌。如,生產力要素的數位化滲透、生產關係的數位化重構、經濟活動走向全面數位化,使社會的物質生產方式被打上了濃重的數位化烙印 ,人們通過數字政務、數字商務等活動體現出全新的數位化政治和經濟;通過網路學習、網聊、網路遊戲、網路購物、網路就醫等刻畫出異樣的學習、交往、生活方式。這種方式是對現實生存的模擬,更是對現實生存的延伸與超越。

數位化生存體現一種全新的社會生存狀態。當今正在形成的網際網路文化,是一種滲透到全球平民生存領域方方面面的文化形態,它將給人們帶來另類的生存體驗。在網際網路另類生存空間中人們可尋找和體驗到各種超越現實空間拘囿的生存狀態:

(1)體驗虛擬生存狀態:超越現實,實現自我;

(2)感受網路人際交流的魅力:實話實說,重在過程;

(3)體會虛擬社區的逼真:另類自我,真實呈現;

(4)嘗試新型的情感交流與體驗:擯棄物質屬性,重新學會愛人;

(5)領略網路語言千姿百態:另類語言表達,另類存在體驗。

主要優勢

1.提供更多的自由和發展的時間。數字、網路技術作為一種先進生產力, 它的廣泛套用使社會生產效率普遍提高, 生產效率的提高使得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縮短, 這意味著人們將獲得更多的自由時間。從近些年來我國居民消費結構中恩格爾係數的降低、各級各類教育事業和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可以看出, 人們正在用更多的金錢和精力開發著時間資源, 從多方面發展自己。

2.滿足自身發展的物質和精神資源的需求。隨著數字、網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套用, 人們可以更加便捷地建立跨地域、跨文化、跨社會制度的新型社會網路空間關係, 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將以更快捷、更普遍的方式聯繫, 各種資源將以更加高效的形式重新配置, 人們將以更低的成本在網路空間獲取用於自身全面發展的物質資源和精神資源。數位化和網路化不僅能更快捷地滿足人的基本需要, 還可以豐富人的需要, 並使人產生新的需要。

3.培養人的個性和創新能力, 更新觀念。數位化創造了一個虛擬空間, 它將時間轉換成人類發展的空間, 形成一種創造性的時空結構。在虛擬時空中人的發展立足於主體自身的現有條件和數位化平台, 立足於全球性的對現實性與虛擬性相互作用認識的深度與廣度, 一方面以現實實踐為前提和基礎依存於現實世界, 另一方面又使虛擬實踐與現實實踐互動發展, 使人類實踐活動不斷超越現實社會空間向虛擬空間發展, 這就為人們提供了重新進行自我塑造和多樣性發展的空間。同時虛擬空間人的個性、主體性得到張揚, 普通人的地位, 其自我意識、自由意志的表達得到提升。數位化發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開放程度高等特點將推動人們形成新思想和新觀念, 而思想解放、觀念更新有利於培養人們的效率意識、平權意識、全球意識等現代意識。數位化、網路化的多元知識功能則有利於培養社會主體健全的人格和獨立的精神, 形成新的倫理精神和道德觀念, 有利於培植當代社會所需要的開放、創新、奉獻、共享等新意識、新觀念。

挑戰因素

1.網路文化對人的發展的挑戰。首先, 由於網路文化是在一個前所未有的網路時空中發生, 又是以一種全新的界面出現在人們面前, 因此不可避免地對傳統文化範式產生劇烈的衝擊。其次, 網路文化改變著人類的文化認同和傳統倫理觀念。比如當今普遍討論的網戀、網婚等現象, 人們對此就有許多不同甚至相反的看法和觀點, 還有人從一開始“ 反對” 到後來表示“理解”、“認可” , 而贊成者、反對者或“ 態度變化者” 似乎都有充足的理由。不管如何, 它所折射出來的卻是網路文化對人類傳統文化與倫理觀念的衝擊與影響, 其對人的全面發展的影響將是廣泛而深刻的。更為值得注意的是, 網路文化對民族文化與健康人格的影響和挑戰。有著不同背景文化之間的碰撞以及它們在“ 網路空間” 中簡單化、個體化的交流與融合, 給人的發展的民族特質帶來的影響是明顯的, 人們一方面生活在現實的本國度的經驗世界裡, 秉承著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底蘊, 人格中最深厚的部分凝結並透露著民族特色, 另一方面在網路中又深受異域文化和價值觀念的衝擊和影響, 不同文化非線形的全方位接觸與碰撞, 可能給民族國家的安全造成不利影響, 也可能使個人的精神世界、價值追求發生扭曲。

2.數字依賴、網路成癮對人的發展的制約。隨著人們在使用數字、網路技術中得到的好處與快感的增多, 一些人慢慢形成了數字依賴和網路沉迷, 以致於現實生活中許多人一離開數碼學習機、電子詞典、電腦等, 就無法工作、學習, 就感到生活索然寡味。特別是“ 網路成癮者”對網路的強烈依賴與沉迷及其產生的一系列後果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 並嚴重影響和制約人的健康、全面發展。“ 網路成癮者” 對網路的強烈依戀, 致使他們的注意和興趣單一, 工作、學習的熱情與動力減弱, 導致生活質量下降。同時,“ 網路成癮者”與網友關係密切, 而對自己身邊的人甚至包括親人則比較冷漠, 他們有困惑不向家人和朋友表露, 而是在網上傾吐, 致使人際交往範圍變窄。他們希望得到較高的社會讚許, 但在現實生活的社會交往中卻遇到困難, 從而產生社交焦慮。這些後果都將制約人的健康和全面發展

發展前景

網際網路對印刷媒介的衝擊

一種新媒介的出現, 必然會使客群的信息接收渠道和可支配時間得以重新劃分, 也必然導致傳播媒介市場的重新劃分。由於網路傳媒的諸多優勢, 傳統的印刷媒介不可避免受到了影響。一些報刊在網路化的風潮下已停出印刷版。網際網路對傳統印刷媒介構成的強勁的衝擊,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1) 讀者分流。對許多人來說, 網上閱讀和以往的讀報完全不同, 能帶來一種全新的感受。你只需鍵入關鍵字, 然後滑鼠輕輕一點, 你所感興趣的事件就會立即呈現在面前, 節省了不少時間和精力, 方便又快捷, 適應了現代社會人們對信息的需求。( 2) 發行量下降。報紙發行量的大小是衡量其實力的標準之一。計算機的普及和通信費用的降低, 使網路媒體的成本越來越低。在美國, 每月只需交付19 美元就可以無限制地上網, 在我國, 電信資費的不斷下調也在使上網費用逐步下降。對於報紙來說, 由於多了印刷和發行兩個渠道, 成本顯然高於網路傳媒。( 3) 廣告份額減少。由於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 五光十色的多維立體廣告蜂擁輻射到全球各個角落。與傳統媒體不同, 網路廣告在策劃與設計方面都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網路互動廣告由於其位置引人注目( 一般在頁面的最上方) 而被商家普遍重視, 如果製成動畫, 廣告的趣味性、說服力更會明顯增強。在網上可以虛擬嘗試體驗產品的性能, 想購買則可以馬上通過網路採取行動。( 4) 報紙的權威受到影響。人們如果想在報紙上發表自己的看法, 就得通過讀者來信的方式或打電話到編輯部, 費時費力且不一定有結果, 而網路媒體的出現大大改變了這一局面。事實上, 每個人都有對某一事件發表評論或提出看法的權利, 在網路媒體上人們可以自由地行使話語權, 報紙的權威性受到挑戰,把關人的影響減小。

報紙如何實現數位化生存

面對網路媒體的強勁衝擊, 人們不禁要問, 傳統的印刷報紙果真要成為網路時代的犧牲品——信息高速公路上的恐龍嗎? 答案是否定的。至少在近二三十年內, 印刷報紙還將或多或少地以目前的形式存在。這主要是因為: 其一, 報紙體積小, 分量輕, 便於攜帶、閱讀、查閱, 容易保存, 人們可以隨時在街頭報攤買到, 隨時閱讀, 這樣的方便性、隨意性目前的網路媒體尚不具備。其二, 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和地域的限制, 我國還有相當數量的地區和家庭不具備上網的條件, 傳統的報紙仍然是他們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其三, 受閱讀習慣的影響及人們對精美版面的依戀, 報紙不可能在短期內消亡

既然報紙目前還有其生存的理由, 那么該如何走出一條全新的報業發展之路呢?

(1)轉變從業人員的觀念。所謂媒體,即是專業人員從事新聞及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通過某種傳播形態或傳播平台將內容產品傳播(銷售)出去,產生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機構。說到底,報社的最主要角色是內容生產者和內容提供者。采編業務是報業核心競爭力之所在。在過去的長期發展中,報業集團均建立了各自的專業化采編隊伍,並積累了豐富的信息採集、加工的經驗,這成為集團轉型為信息供應商的基礎。在數字時代,報社的角色則成為 “數字內容提供者”,其內容產品可以通過多種媒介和渠道(如光碟、網際網路、廣電網、電信網)進行傳播及銷售,而客群則可以通過多種終端(如計算機、數位電視機、數字收音機、eBook閱讀器、PDA、手機等)進行接受和消費。在數字時代,報紙媒體內容生產者的本質並未改變,關鍵報紙自身是否具有川劇中 “變臉 ”的能力,根據傳播格局和媒介市場此消彼長的變化,以不同的內容產品形態(當然也包括紙質媒介印刷形態)產生效益。

(2)掌握先進的技術。“渠道為先,內容為王”。隨著傳播渠道和終端的多樣化,數字內容產業將繼續以一路高歌猛進的勢頭,不斷擴大市場,取得良好收益,這就是大趨勢。數位技術改變了以往報紙僅提供單一媒體信息及產品的能力。因此,在數字時代,報社尤其是報業集團需要不斷用先進的技術裝備自己,從而提高報導時效性、擴大讀者復蓋面、開拓新的經營領域、保持和提升自己的傳播影響力。

在傳統報媒的數位化轉型,需掌握先進的技術中不能不提的是資料庫。因為資料庫建設是數位化行銷技術基礎。這是 20世紀 90年代在西方興起的一種方興未艾的企業行銷形式,著重於給企業顧客提供全方位持續的服務,從而和市場建立長期穩定的關係。而資料庫建設,正是企業顧客資源管理的基礎性工作。企業行銷的關鍵是爭取和留住顧客,滿足消費者個性化的需求,和顧客建立互相信任的穩定的雙向溝通的互動關係。因此,建立以顧客為中心的運營體系、追求顧客終身價值,並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網路技術充分建設和利用強大的客戶資料庫系統支持,已經成為當前眾多國際大企業新的戰略發展方向。

報業資料庫的建設,這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系統工程,從全面管理角度看,所涉及的子系統繁多,不僅要涵蓋新聞資源、讀者資源和廣告客戶資源等生產、經營子系統,還要包括財務、人力資源、業績考評等管理子系統,而其中最關鍵的兩個子系統就是新聞資源資料庫和讀者資源資料庫。網際網路等新技術為報業擴充讀者資料庫的規模和功能、增強與讀者互動提供了有效途徑,目前各報社的網站在這方面的功能還運遠沒有開發出來。

(3)構建新的經營戰略。近幾年,在報業數位化轉型的經營戰略層面,“藍海戰略 ”和“長尾理論 ”備受關注。這一方面是因為報業管理者們已經意識到,傳統的報紙市場上存在著來自新老媒體和報業自身的激烈競爭,想要在這方面有所作為存在難度,不如借力數位化轉型的春風,打造報業的新增長點;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讓報業更夠更多的關注 “碎片化 ”語境下客群的不同的要求,從而開拓異質化的市場空間,為報業的發展提供潛在的可能。報業考慮 “藍海戰略 ”這是商業模式的創新,即整合在資源,打造新的產品和服務,實現從 “價值鏈 到“價值網 ”的轉變。學者楊樹弘支出應該實現傳統傳媒與數字產品等的多元品牌延伸,占領和拓展新的市場。一是要挖掘資源特質,延續傳統傳媒生命;二是要生產數位化產品,促進報刊等傳統媒介在生產方式上的徹底轉型;三是多品牌延伸,是傳統傳媒利用自身品牌優勢,開闢更大的活動空間。數位化轉型戰略實現離不開信息化管理系統、網路新媒體、移動新媒體。

(4)創新管理體制。目前,我國報業集團的性質是:“事業性質,企業化管理”。即在歸口上必須服從黨和政府的領導,在管理中採取企業方法。每個報業集團都實行的是以黨報為主導,下設不同的子報子刊,每種報刊都有自己的一套班子,從新聞的采寫到出版、發行甚至廣告業務也各自為政,自為一體。要實現傳統報媒的數位化生存,需報社內部資源整合,應該通過部門整合撤併,對目前的媒介管理部門進行職能和責任重新規劃,建立合署辦公的新型管理部門,統一對新聞產品的生產、流通等各個環節進行巨觀管理,此外,還應該著眼於報業巨觀管理體制的創新,對不同功能定位的報紙、報社實行區別化管理

創作過程

尼葛洛龐帝在2004年接受水均益專訪時說:

《數位化生存》《數位化生存》

“我的這本《數位化生存》六個星期內就寫完了,一個筆記都沒有做,也沒有做任何的調研,也沒有相關的背景,就這么把書寫出來了。這本書內容就是基於我個人的經歷,不管是私人生活還是在實驗室裡面的經歷,這其實就是一本闡釋我們所做的事情的書,也許有一些描述是有前瞻性的,所以這跟所謂的未來學家還是有區別的。” “最開始的那些十多篇文章都很好寫,我半個小時就能寫一篇,也許是45分鐘。後面的十篇文章開始花幾個小時,最後的十篇文章要花五六個小時才能寫好。這個時候也許就該收手了,因為對我來說花五六個小時寫文章就是很長的時間了。後來我們把雜誌賣了,然後我停筆了,我很高興我做了這樣的決定。因為會有一段時間你做一件事情做的很順手,當時時機也對,但是人生最難的事情就是知道什麼時候要收手,因為你確實想以你自己的方式做事,而當時確實是收手的最好時機。”

“書寫成的時間要比出版的時間要早幾年,因為這個期間你還要做相應出版和翻譯的工作。所以這本書寫成的時候,甚至連網際網路的瀏覽器還沒有出現。網景公司當時甚至都沒有成立。當時使用網際網路的人都跟我差不多,就像是在騎一匹沒有鞍的馬。後來發生的事情隨後改變了網際網路。當時這本書出現的時機,我想能被稱為巧合是因為這個時機占盡了天時地利。另外我想這也是因為這本書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我不知道中譯本是怎么樣的,但是英文的版本所使用的語言都是非常簡單的,這本書我是為我的媽媽寫的,也就是對那些很聰明但是對技術方面不是很熟悉的人寫的,所以讀起來你不需要有一個特殊的背景才能讀懂。這也是這本書暢銷的原因吧,就像滾雪球一樣。當網際網路便的更加普及的時候,也會帶動這方面的因素。”

1991年的一天,

《數位化生存》《數位化生存》

《連線》雜誌的發起人走進在阿姆斯特的一家酒吧,他的《連線》雜誌瀕臨倒閉,為了籌集資金他已經遭遇了無數冷遇。在這間酒吧里他遇到了麻省理工學院的一位教授,儘管心灰意冷,但他還是向這個陌生人介紹了自己的《連線》雜誌。讓他喜出望外的是,幾天后,這位教授決定對雜誌進行投資。這位雪中送炭的投資者就是尼葛洛龐帝。 尼葛洛龐帝明確表示為了投資安全、提高雜誌品質,要求在最後一頁開闢自己的個人專欄。然而就是尼葛洛龐帝的這個個人專欄使《連線》勢如破竹,颳起了媒體鏇風。

1995年,《連線》初期的18篇文章集結成書出版,這就是著名的《數位化生存》。然而即使是當初的編輯也沒有想到,這個一開始只謹慎地印刷了10萬冊的書會大獲成功,被譯成三十多種文字在全球廣泛發行。

中文版本

《數位化生存》《數位化生存》

《數位化生存》是尼葛洛龐帝這個技術專家寫的關於未來學的書,他的描述是基於自己在MIT(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整天玩的那些東西,比如多媒體電腦,比如圖形化界面。促使胡泳一眼就看上這本書的關鍵是他提出的“比特和原子”的關係。尼葛洛龐帝講了個故事,說他過海關,帶了一張光碟。海關的工作人員仔細檢查了他包里的其他東西,但對這張光碟視而不見。他說其實海關的人不知道光碟是什麼,光碟里裝的內容反而可能比那些爆炸物更危險。由此說明比特可以穿越原子構成的物質障礙,建構現代社會的基本要素將由原子變成比特。而原子的世界又會拚命限制比特世界的發展,今天人們看到很多有關網際網路的立法非常荒謬,這就是原子世界相對於比特世界的滯後。尼葛洛龐帝有個很形象的比喻,說法律就像被撈上岸拚命撲騰的魚,離開了水,再怎么撲騰也沒有生命力。 胡泳還清楚地記得第一次上網。

《數位化生存》《數位化生存》

那是在清華大學。當時校園裡已經有網際網路了,社會上還基本不知道網際網路是什麼東西。1995年的時候北京電報局可能有3000個網際網路用戶,但在校園裡已經有了E-mail、bbs等。1995年10月,第一次去清華大學上網,在一個bbs上大家在討論台灣問題。這樣一個媒體形態給胡泳特別大的震驚。因為這在那個做媒體的時代是絕對不能想像的。胡泳那時在做《三聯生活周刊》,當時中國沒有生活周刊,大量模仿美國的《時代周刊》。與讀者互動唯一的通道就是在前面做讀者來信,這在當時是個新鮮的東西,覺得和讀者拉近距離了,增強互動了,但這種互動和網際網路相比太蒼白了。所以胡泳當時特別震驚,覺得網際網路一定會超越所有的媒體。那次上網經歷改變了胡泳,從那以後胡泳到處蒐集網際網路的材料,我上網,凡是有Internet字樣的東西就拷下來,琢磨它。在這個過程中,胡泳就想寫本書。在找材料的過程中,翻譯了《數位化生存》。這個書本意不是想趕時髦,因為網際網路它本身表層的東西或者說是塵土飛揚的東西特別多。 1996年胡泳在著作權代理公司看到這本《BeingDigital》的英文樣書時,胡泳的直覺就是,這本書會成為九十年代的《第三次浪潮》。恰好在中國需要網際網路啟蒙的時候出現了這本書,這種歷史的轉折點不是輕易會有的。當時胡泳正在寫作《網路為王》,但立刻決定停下自己的寫作來翻譯它。出版社開始要仿效台灣的譯法叫它《數位革命》,胡泳堅持用《數位化生存》。這本書出版後一時洛陽紙貴,最後變成一個“羊群效應”,人們覺得好像不看這個書就落後於時代了,但估計很多人買了也沒有真正看下去。

社會影響

1997年,

《數位化生存》《數位化生存》

尼葛洛龐帝第一次來到中國大陸,但是早在一年之前,他的《數位化生存》中譯本已經先於他在中國登入了。隨著這本書的推出,幾乎一夜之間,凡是對計算機網際網路感興趣的中國人都記住了這個拗口的名字: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在那些對網路還懵懵懂懂的人來說,這本書也成為了跨入數位化奇妙新世界的最佳指南。 在《數位化生存》的前言中,尼葛洛龐帝曾開宗明義地寫道:“計算不再只和計算機有關,它決定我們的生存。”1996年的時候,中國的網際網路就像一片沙漠,差不多就是一個夢想國,人們對這個沒有什麼概念。也不知道網際網路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中國網際網路網民雖然號稱有62萬,但其實大多數都是計算機從業者,網路速度不僅緩慢,而且非常不穩定。

《數位化生存》中文譯者胡泳:“96年當時的狀況,網際網路幾乎沒有商用化,所以,這個書所處的那個時期,我個人覺得就是一個從象牙塔到十字街頭的一個關鍵的時刻,這本書出現。”

相關內容

《數位化生存》作者後悔:沒投資網遊

幾年前,一本《數位化生存》風靡中國,它的翻譯出版曾經引發中國人對未來信息世界的狂熱激情和無盡夢想,這幾乎被視為中國網際網路的啟蒙運動的開始。該書在中國正式翻譯出版8年後,中國的網際網路剛剛經歷一個走出泡沫,走向理性的時代。

2004年04月14日《數位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龐帝再次訪華。在媒體見面會上,他向記者坦言,8年以前,他並沒有預見到中國的網路遊戲發展得如此迅猛,並開玩笑地說,後悔當初沒有投資一家網路遊戲公司。

中國網際網路最大的機會:無線寬頻

被西方媒體推崇為“電腦和傳播科技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大師之一”的尼葛洛龐帝先生,一直倡導利用數位化技術來促進社會生活轉型,1996年7月被<時代>周刊列為當代最重要的未來學家之一。在昨天的媒體見面會上,他表示,中國以及全球網際網路最大的機會,在於無線寬頻技術的發展,所以未來的網路公司將無一不靠此賺錢。而尼葛洛龐帝所指的無線寬頻將基於PtoP(peertopeer),他形象地描述,PtoP技術將使整個世界變成一個沒有發射塔和開關的網路。

尼葛洛龐帝介紹,現在,不同於網際網路的信息都存儲在幾個中央單元上,而“PtoP”技術使存儲在每台個人電腦上未經鎖定的檔案和數據連線到網際網路上在理論上成為可能。在“PtoP”系統中,比如說屬於兩個網際網路用戶的兩台電腦,可以不通過像“Yahoo”這樣的大型網站而直接連線。而這樣的寬頻技術並不是遙遠的夢,它可能很快使你的網路生活意想不到的便捷。

1996年8月,張朝陽博士得到尼葛洛龐帝先生的天使投資支持而創辦搜狐公司。而在回答記者如何看待當今中國的網路遊戲熱潮時,尼葛洛龐帝開玩笑地說,8年前,他並沒有先知先覺到網路遊戲在中國的迅猛發展,如果當初就預見到了,他一定當時就投資一個網路遊戲公司。“那將是一個人一輩子千載難逢的機會。”尼葛洛龐帝說。

中國網際網路普及的最大障礙:成本高昂

是什麼阻礙了中國網際網路以更快的速度普及?尼葛洛龐帝的答案是,PC高昂的價格。

一個貧窮的高棉農村,有一天得到了尼葛洛龐帝的一筆慈善捐助,使這個地區的孩子們第一次接觸到了PC和寬頻,“他們第一個學會的詞是GOOGLE”,尼葛洛龐帝說。他告訴記者這如同在貧困地區給孩子們打開了一扇窗戶。而更多的中國農村地區的孩子並沒有這樣一個視窗。

尼葛洛龐帝說,PC普遍的高價格是中國網際網路普及的最大障礙,而PC的成本本應該更低。據悉,尼葛洛龐帝現在正致力於在世界範圍內推動一個全新項目,那就是製造一個100美元、全螢幕全彩的筆記本。如果筆記本的價格能夠做到低廉,那么台式機的普及速度將更快。

中國網際網路最大的風險:標準滯後

當問到目前中國網際網路最大的風險是什麼的時候,尼葛洛龐帝毫不猶豫地回答,是中國的無線標準與國際的不融合。這將對中國網際網路的利益造成損害。尼葛洛龐帝說,當前關於中國無線標準的爭論是以貿易為基礎的,是一個屬於WTO的問題。在無線領域,中國本來最明智的選擇是跳過3G,推動Wi-Fi並開發新一代通信技術,但是這個時機已經錯過。不過,中國仍可在教育市場中,憑藉開放源硬體成為網際網路世界的領導者。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