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教學

整體教學法,是一種以“教學整體”為工具,利用其與教學內容間的相似性,控制教學內容,把握教學進度,完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的自我價值的展示為基本動力,以教師的啟發、點撥與質疑為激活方式。  

基本信息

整體教學法的定義

整體教學法是一種以“教學整體”為工具,利用“教學整體”的知識性與功能性相統一的特徵,規範學生的思維模式,幫助學生體驗人生,把握科學知識,控制學習進度,達成學習目標,完成學習任務,構建能力素養,形成科學理念的一種教學方法。整體教學法,也可以表述為:教師向學生提供學習工具,引導學生運用學習工具,開展自主、有序、高效學習的教學方法。

整體教學法簡介

整體教學法,是一種以“教學整體”為工具,利用其與教學內容間的相似性,控制教學內容,把握教學進度,完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方法。

整體教學法的指導思想,是以學生的認知結構的構建為核心目標,以學生的自我價值的展示為基本動力,以教師的啟發、點撥與質疑為激活方式。

整體教學法基本的課堂模式,可以概括為“三四六三”。

“三四六三”中的第一個“三”為該模式的三大特點:“模型化、層次化、生活化。”所謂“模型化”是指,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始終是以思維模型作為切入點。先解決結構良好領域的問題,後解決結構不良領域的問題。使知識永遠在結構中存在。學習內容始終是功能、結構與知識要素的統一體。所謂“層次化”是指,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模型和教師的引導模型有層次變化。學生的思維模型要經過從一般範式到特殊範式的若干層次的過渡,教師引導模型也要經過支架式教學、拋錨式教學和隨機進入教學依次變換。所謂“生活化”是指,在學習的過程中,課堂氣氛情境化;學習內容通俗化;感悟方式立體化;認知效果實用化。學習是生活的一種特殊方式。

“三四六三”中的“四”為該模式的四個模組。這四個模組分別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內化、評價完善。所謂“自主探究”,是指學生在“教學整體”的啟發引導下,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所謂“合作交流”,是指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對同一學習任務進行合作交流、取長補短的過程;所謂“反思內化”,是指學生對合作交流中所展示出來的問題和成功,進行自我反思總結的過程;所謂“評價完善”,是指教師在每一學習過程完成後,根據科學的評價標準,對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情況進行評價和指導的過程。

“三四六三”中的“六”為該模式的六個環節。這六個環節分別是:感性導入、理性激活、內容透析、功能整合、交流提升、反饋沉澱。所謂“感性導入”,是指學生調動自己的所有感官,形成對教學內容初始影像、創設教學情境的過程;所謂“理性激活”,是指學生把教學內容從生活中剝離,對教學內容進行外延定位的過程;所謂“內容透析”,是指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內涵進行評價、剖析的過程;所謂“功能整合”,是指學生在“教學整體”的啟發和引導下,對學習任務進行有機化組合的過程;所謂“交流提升”,是指學生在自主完成教學內容的功能整合後,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相互補充與完善的過程;所謂“最佳化沉澱”,是指教師對學生通過教學評價所得到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進行歸納、提煉、強化的過程。也即是學生實現“意義建構”的過程。

“三四六三”中的第二“三”為該模式的三大層次。本教學模式始終表現為三個層次:不論是學段教學,還是文體教學,甚至是每一個具體問題解決的教學,始終如一。第一個層次是“支架式教學”,第二個層次是“拋錨式教學”,第三個層次是“隨機式教學”。三個層次的順序一般是不變的,但“教學整體”可以變化。在這三個層次中,教師的作用是不盡相同的。在第一個層次中,以啟發誘導為主;在第二個層次中,以點撥激活為主;第三個層次中,以質疑觸動為主。

整體教學相關情況

根據國家教育部所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對功能與知識的要求,以及現代中國小學生的實際狀況,我們認為語文教學整體應該分三個層次類型。第一層次為最低一級,而第三層次為最高一級。 一級整體模型

一板塊:文章背景連結。初識文章與生活的關係。感悟文章反映生活,是這一板塊的核心任務。第二板塊:文章字詞疏通。完成閱讀的熱身。為間接認識生活準備條件。動手與動心結合起來,是這一板塊的核心任務第三板塊:文章作者。認識生活的表達者。認識表達生活楷模。強化示範價值,是這一板塊的核心任務。第四板塊:文章內容與結構認知。閱讀文章的思想與表達形式。建立起表達體系,是這一板塊的核心任務。第五板塊:文章的歸類與分析。初步建立科學與人文理念。開始培養良好的思維方式與思維習慣。為更高層次的閱讀準備條件。對表達的分類作出引導,是這一板塊的核心任務。第六板塊:記憶與套用。內化知識,是這一板塊的核心任務。

二級整體模型:

記敘文模型:第一板塊:這一板塊是在上一級整體模型第五板塊的基礎上,明確區分思想感情類型的板塊。這一板塊主要的任務是,解決文章所表述的思想感情的類型問題。對文章所表述的思想感情初步條理化。判定文章的體裁類型。第二板塊:這一板塊為進一步分析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並使之與其結構、材料形成統一的板塊。在這一板塊主要的任務是,解決作者的創作意圖的問題。第三板塊:這一板塊為明確文章的題材的板塊。在這一板塊主要的任務是,明確作者在實現創作意圖的過程中,套用了哪些具體的語言材料。主要解決的是創作中選材的問題。第四板塊:這一板塊為明確文章的結構布局的板塊。在這個板塊中,主要的任務是,解決文章結構布局的特點及其合理性的問題。主要解決的是創作中組材的問題。第五板塊:這一板塊為機動調整板塊。在這個板塊中,主要的任務是,探究文章的特點、難點和亮點的問題。記敘文知識與修辭是不可或缺的內容。第六板塊:這一板塊為記憶套用板塊。在這個板塊中,主要的任務是,吸收文章的營養,轉化內在素質的問題。

說明文模型:第一板塊:這一板塊是在上一級整體模型第五板塊的基礎上,明確區分思想感情類型的板塊。這一板塊主要的任務是,解決文章所表述的思想感情的類型的問題。對文章所表述的思想感情初步條理化。判定文章的體裁類型。

第二板塊:這一板塊是對說明內容進行明確定位的板塊。在這一板塊中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文章說明事物的問題。第三板塊:這一板塊是明確說明事物特徵的板塊。在這個板塊中,主要的任務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發現文章的靈魂,文章的核心。第四板塊:這一板塊是明確文章安排說明事物材料的順序的板塊。這一板塊的主要任務是,解決文章的結構與布局的問題。第五板塊:這一板塊是進一步明確文章的材料事物特徵關係的板塊。這一板塊的主要任務是,解決文章的局部與整體之間的關係問題。第六板塊:這一板塊是明確文章的說明技巧和說明方法的板塊。這一板塊的主要任務是,解決文章的材料支撐問題。第七板塊:這一板塊是選材與表達科學板塊。這一板塊的主要任務是,解決文章選材的科學性、代表性和準確性的問題,以及詞語表達的準確性、形象性的問題。

議論文模型:第一板塊:這一板塊是在上一級整體模型第五板塊的基礎上,明確區分思想感情類型的板塊。這一板塊主要的任務是,解決文章所表述的思想感情的類型的問題。對文章所表述的思想感情初步條理化。判定文章的體裁類型。第二板塊:這一板塊是準備論說文理解鑰匙的板塊。闡明議論文的“三要素”,是這一板塊的中心任務。第三板塊:這一板塊是尋找文章論點的板塊。在龐雜的語言材料中辨明文章的論點,是這一板塊的核心任務。第四板塊:這一板塊是尋找文章論據的板塊。在龐雜的語言材料中辨明支撐文章論點的論據,是這一板塊的核心任務。第五板塊:這一板塊是理解文章的邏輯模型與論證模型的板塊。認識論證的結論,是這一板塊的重要任務。第六板塊:這一板塊是尋找文章論證方法與手法的板塊。在龐雜的語言材料之間,理清文章的論證方法與手法,是這一板塊的核心任務。第七板塊:這一板塊是選材與表達科學板塊。這一板塊的主要任務是,解決文章選材的代表性、科學性和確鑿性的問題,以及詞語表達的嚴謹性和形象性的問題。第八板塊:這一板塊為記憶套用板塊。在這個板塊中,主要的任務是,吸收文章的營養,轉化內在素質的問題。

三級整體模型

文言文模型:

第一板塊:疏通文章字詞。完成閱讀的熱身。為間接認識生活準備條件。動手與動心解決閱讀障礙,是這一板塊的核心任務。第二板塊:疏通文章語句。解決文章的實詞、虛詞、通假字、文言句式,以及句子的翻譯。第三板塊:進入整體模組的第二級狀態。重點在其二、三、四模組的理解(即主題、結構與修辭板塊)。適當補充必要的背景連結。第四板塊:對基礎知識進行歸納分類,形成知識網路。第五板塊:記憶與套用。內化知識,是這一板塊的核心任務。

小說模型:

第一板塊:這一板塊是在上一級整體模型第四板塊的基礎上,明確小說的要素。第二板塊:明確人物要素。理解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塑造人物的手段,及人物的性格特徵。第三板塊:明確情節要素。理解情節內容,結構、線索。

第四板塊:明確環境要素。理解環境的類型與作用。第五板塊:文章特色的研究(難點、亮點和特點)。

詩歌模型:第一板塊:這一板塊是在上一級整體模型第一板塊的基礎上,認知文本內容,熟讀文本。第二板塊:這一板塊為進一步分析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及其形式,對文本進行分類定向。第三板塊,從局部到整體,著力在字詞、修辭、表現手法、結構特點及語言特點方面,解剖文本。第四板塊,是主題板塊。在這一板塊主要的任務是,解決作者的創作意圖的問題。第五板塊:這一板塊為記憶套用板塊。在這個板塊中,主要的任務是,吸收文章的營養,轉化內在素質的問題。在這個板塊中,主要的任務是,探究文章的特點和亮點,落實其材料價值。

局部探究模型:

一、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二、主要內容:表達情感/詮釋特徵/闡述道理;

三、表現手法:點面結合、虛實結合、動靜結合、以動寫靜、先抑後揚、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對比手法、側面烘托、白描手法、開門見山、卒章顯志、以小見大、象徵的手法、誇張手法、多感覺結合、多側面結合、夾敘夾議、想像手法、前後互應等;

四、句式特點:長短句與語氣;

五、修辭手法:比喻、借代、對比、擬人、誇張、對偶、排比、反覆、反問、設問、反語、引用等;

六、語言表達技術:(三選一)A.語言的生動與映襯(恰當性、節奏性和技巧性,以及用詞風格)B.語言的準確與關聯(副詞與代詞的運用。)C.語言的嚴謹與呼應(動詞、形容詞與副詞的運用);

七、表達效果與語言風格:明快、幽默、朦朧、沉鬱、頓挫、豪放、飄逸、婉約、綺麗、質樸、雄奇、含蓄、纏綿,風趣、平實、典雅、粗俗、自然、優美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