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發現:鍾啟泉教育思想訪談錄

教育的發現:鍾啟泉教育思想訪談錄

《教育的發現:鍾啟泉教育思想訪談錄》內容為:鍾啟泉教授專注於課程論研究領域,為我國課程研究的發展作出了奠基性的貢獻。在學者雲集的當代中國教育學界,鍾啟泉教授以其開闊的理論視野、深厚的學術造詣和鮮明的性格特徵而獨樹一幟。作為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鍾啟泉教授一直關注兩個研究領域,一個是比較教育研究領域,另一個是課程論研究領域。圍繞這兩個領域,他辛勤工作了數十個春秋,其開創性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國內這兩個領域的研究基礎。作為一代學術宗師,其豐富的教育思想值得深入挖掘。為了讓讀者更好地理解他的教育思想,《教育的發現:鍾啟泉教育思想訪談錄》運用“對話”這種古老的教育傳統,帶領讀者去追蹤鍾啟泉教授的教育思想之旅,從而獲得智慧的啟迪。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教育的發現:鍾啟泉教育思想訪談錄》為教育名家訪談錄叢書之一。

作者簡介

鍾啟泉,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我國著名課程理論專家、比較教育專家。現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所長,華東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所長,教育部華東師範大學課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兼職有: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全國教師教育課程資源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比較教育學會會長,國際課程研究促進協會(IAACS)執行委員會亞洲區執行委員,《全球教育展望》雜誌社社長、主編。

圖書目錄

上篇
1.多元智力與課程改革
2.雙語教學的內涵及實踐策略
3.課程領導:從“行政權威”到“專業權威”
4.“整體教育”語境中的學校變革
5.建構主義視野下的教與學
6.學校文化和課程文化
7.後現代課程的理論脈絡
8.批判性思維的教育價值
中篇
9.教師專業化的實踐困境及超越
10.教學的理論內涵與教學文本的詮釋
11.綜合實踐活動的理論旨趣與實踐價值
12.學力理論的發展與新學力觀的確立
13.變革的力量:課程改革的路徑與訴求
14.審視重點校政策:追問與反思
15.素質教育的使命與教學革新
16.知識觀的轉型與學習概念的重建
下篇
17.讓改革的進行曲更加嘹亮
18.學校,為造就人性化的教育服務
19.教育評價的改革理念與實踐取向
20.國外的教師教育研究及啟示
21.關於實踐性知識的探問
22.英語學科與英語素養
23.怎樣理解《歷史課程標準》
24.“一綱多本”:教育民主的體現
25.關於教科書政策的訪談
後記

文摘

上篇
3.課程領導:從“行政權威”到“專業權威”
楊明全:我們知道,在推進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學校是實施國家課程改革的最基層單位。學校如何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來落實新課程的舉措,這對於實現改革目標具有關鍵性的意義。在國內外學術界,有關這方面的討論有兩個重要的術語:一個是“課程管理”,另一個是“課程領導”。從課程管理到課程領導代表了一種新的轉型。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學校的領導尤其是校長應該如何轉變領導和管理的職能呢?
鍾啟泉:“課程管理”的術語其實是比較陳舊的,新近在美國多用“課程領導”一詞。這個術語之所以“新”,主要表現為它意在擺脫歷來的“管理”模式,即自上而下的官僚體制的“監控”、“管制”。也就是說,改變學校接受上級行政部門的指令之後才開始圍繞學校的課程展開活動和運作的作法,改變行政和管理是由學校的外部因素提供驅動力的觀念。從根本上改變這種模式,學校就必須強調訴諸自身的創意與創造力,自律地、自主地拓展組織本身的內涵。這意味著要實現從“課程管理”到“課程領導”的根本轉型:學校本身要把日常的課程實踐活動作為自身的東西加以自主地、創造性地實施。不過,考慮到約定俗成等諸多原因,這裡依然使用了“課程管理”的術語,但對其內涵應做全新的理解。
所謂學校的“課程管理”,廣義地說,不僅限於課程內容如何(課程內容論),而且意味著推進課程內容的計畫、編制(P)→實施、展開(D)→評價(S)這-過程中所進行的種種組織、運營上的條件創造(條件整頓)。費里森(K.V.Feyereisen)等人把作為學校課程之前提的學校經營組織,視為接受來自學校“周遭環境的輸入-返迴環境的輸出”這樣一個開放循環系統。他們關注學校組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過程中所發生的系統內的阻力與張力。日本教育學者高野桂一把課程管理的P-S的功能發揮過程及其相應的學校管理條件之關係結構,建構成了一個理論模型。
課程管理的P-D-S過程也就是所謂的課程計畫、編制(P)→實施、展開(D)→評價(S)的流程及其反饋的循環系統。不過,其中D環節課程的管理方式,與課程的展開——廣義的教學管理方式是同義的。因為,學校所有場景中具體展開的教學管理是學校課程管理的一環,各自依靠專業的教師或教師集體,擁有其相對獨立性和個性。在這一點上,不同於其他方面,這是因為“教學管理”本身也擁有固有的P-D-S系統。
這種分析表明存在兩種對立的學校(課程)組織研究。一種是“封閉

後記

提到鍾啟泉教授的名字,相信教育研究領域的學者都會熟悉。他是一位身體略顯消瘦但精神矍鑠的長者,戴著一副眼鏡,不經意間目光從眼鏡片的邊緣射出,顯得睿智而又深邃。我在本科期間就學習教育學專業,老師們授課時往往會列舉國內教育學界知名的學者,當然鍾先生的名字總是在他們列舉的範圍之內。我最初對先生的了解,就是從我的大學老師的口中知道的。
2000年9月我開始在先生門下攻讀博士學位,自然也對他有了更多的了解。先生給我的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博聞強記、知識淵博。在學術界,他是以學識而確立自己學術地位的人。他勤奮好學,即使在花甲之年也仍然堅持閱讀、筆耕不輟。這種對學術的執著和探求真理的精神,確實讓人景仰。作為他的弟子和學術晚輩,我有幸有更多的機會向先生學習和請教,儘管現在早已從先生門下畢業,自己也開始了教書育人的工作,但先生的教誨是我不能忘懷的珍貴的回憶。
很高興有機會通過訪談的形式將先生的一些理論觀點進行梳理和闡發,很高興能夠成為訪談者和資料的整理者。當然,篇幅所限,這本訪談錄並不能涵蓋先生所涉足的所有研究課題,也不可能窮盡他所有的理論觀點。我想,窺一斑而知全豹,相信讀者們必定能經由本書而窺見鍾啟泉教授的思想光芒。倘能如此,那也算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最後,感謝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編輯閆景女士,她的策劃和嚴謹。的工作態度是本書得以面世的前提。責任編輯李慧平女士為書稿付出了大量心血,她出色的編輯工作保證了本書的出版質量。出版社的其他同人也為本書的出版做了大量工作,在此一併表示衷心的感謝!

序言

在學者雲集的當代中國教育學界,鍾啟泉教授以其開闊的理論視野、深厚的學術造詣和鮮明的性格特徵而獨樹一幟。作為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鍾啟泉教授一直關注兩個研究領域:一個是比較教育研究領域,另一個是課程論研究領域。圍繞這兩個領域,他辛勤工作了數十個春秋,其開創性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國內這兩個領域的研究基礎。作為一代學術宗師,其豐富的教育思想值得深入挖掘。為了讓讀者更好地理解他的教育思想,我們對其學術觀點和理論視角進行了簡要勾勒,這些都是訪談中涉及的基本內容。
以開闊的視野關注前沿課題是鍾啟泉教授多年來一直堅持的學術理念,用他的話來說,就是“國際視野,本土行動”。什麼是“國際視野,本土行動”呢?鍾啟泉教授曾說過:“優質的教育需要國際教育的視野,需要比較教育研究。比較教育研究曾經為教育改革作出了重要貢獻。優質的教育離不開紮根本土的教育創新,比較教育研究應該直接介入我國的教育改革實踐,與教育第一線的教師們一道進行研究。”這些話很好地詮釋了他對這一理念的理解。在比較教育研究中,國際視野是不可或缺的,因為只有具備了國際視野,才能追蹤國際教育理論的前沿課題,借鑑和吸收先進的教育理論和思想;這些理論和思想又反過來滋養本土化的教育研究,為本土化的教育改革帶來啟示。多年來鍾啟泉教授所關注的學術領域很好地驗證了他的這一理念。例如,他很早就關注國外有關學力問題的討論,並根據我國國情對學力結構問題進行了探討,這為我國素質教育改革的推進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參照。再如,教育的發展離不開高素質的教師,對此,他引入了教師專業化的理論框架來分析如何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問題。還有,他積極地把建構主義的思想引入我國的教育研究領域,這對於推進我國的教學創新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他敏銳地意識到我國重點校政策存在的問題,對重點校政策進行剖析和批判,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重點校政策的走向,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