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現代化[教育學術語]

教育現代化[教育學術語]

教育現代化,就是用現代先進教育思想和科學技術武裝人們,使教育思想觀念,教育內容、方法與手段以及校舍與設備,逐步提高到現代的世界先進水平,培養出適應參與國際經濟競爭和綜合國力競爭的新型勞動者和高素質人才的過程。具體包括教育觀念現代化、教育內容現代化、教育裝備現代化、師資隊伍現代化、教育管理現代化等。

基本信息

意義

教育現代化是一個國家教育發展的較高水平狀態。

1.

教育現代化是一個國家教育發展的較高水平狀態。

2.教育現代化是對傳統教育的超越,是傳統教育在現代社會的轉化。

3.教育現代化是一種教育整體轉換運動。

4.教育現代化的核心是實現人的現代化。

定義

由於教育現代化的研究僅有短短的30年時間,因此,很多問題尚在探討之中,教育現代化的定義及主要內容一直存在仁智互見現象。我國台灣省學者黃政傑認為,所謂教育現代化從字面來看,是指讓教育從傳統邁向現代,而與現代社會同步之義。教育現代化隱藏的假定是教育不夠現代,它是老舊的,是需要更新的。由於現代化社會的特質是自由化、民主化、多元化、人本化、科技化、本土化。國際化及未來化,因此,教育現代化應當以這些特質作為努力的方向。台灣省另一位學者楊國賜認為,教育現代化乃是配合國家社會的需要,產生許多新的措施,使教育事業在國家建設的過程中,發揮積極的觸媒作用,進而加速推動國家的進步與社會的發展。

教育現代化的評估 教育現代化的評估

我國大陸學者馮增俊認為,應針對教育現代化的不同範圍及模型來作出幾種定義:世界教育現代化、國家教育現代化、早發內生型教育現代化、後發外生型教育現代化。例如國家教育現代化是指落後國家如何變革教育,使之實現現代化,趕上已開發國家的進程,重點解決不同區域之間的差異問題。我國還有的學者認為,教育現代化就是教育“現代性”的實現,這種教育“現代性”是一種時代精神的體現,是一種教育的情懷、理想和終極追求,如“教育要使所有的人得到充分、自由的發展”。

另一些學者認為,教育現代化不僅是指教育現代性的實現,更重要的是指教育形態的不斷變遷相伴隨的教育現代性的不斷增長的過程,如教育的世俗化、國家化等。還有人認為,教育現代化是社會現代化的一部分,是教育活動適應社會轉型(變遷)時期的各種客觀需要,在“硬體”和“軟體”上同時不斷變革、創新和完善的過程。

特徵

(1)教育的普及化:教育的普及化要求有較高的教育普及率和較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2)教育的終生化:教育的終身化要求具有終生教育的體制和條件。

(3)教育的個性化: 教育的個性化強調要培養既全面發展又有個性特長的創造型人才。

(4)教育的國際化:教育的國際化要求加強與各國的教育交流,具有教育國際交流的能力。

(5)教育的信息化:教育的信息化要求在教育領域中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以保證擴大教育規模,為教育終身化、個性化和國際化提供保證。

基本內容

(一)強調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重視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有機結合。

用自然經濟的傳統教育觀來看,教育並不是社會再生產體系中的一個內在環節,而不過是“文化人”的社會點綴。自然經濟的非經濟核算的通病,與傳統教育恥於經濟效益分析及自命清高的痼疾相輔相成。現代化教育打破“教育是非生產部門”的陳腐觀念,從教育--專門勞動力的投入--產出這一關係的角度來把握,把教育納入社會再生產體系的內容結構之中。現代化的教育觀認為,教育能生產出人的勞動能力,教育是現代化大生產的必要組成部分,教育投資是生產性投資。因此,現代化教育無論在數量上--發展規模和速度上,還是在質量上--培養規格、課程設定和教材內容上,都要和現代生產的要求相適應。

(二)現代化教育是一個多樣的、開放的大系統。

視察區域教育現代化 視察區域教育現代化

耗散結構理論認為,只有開放系統才可能走向有序(進化),封閉系統只可能走向無序(退化)。一個社會系統只有與外界不斷交換物質、能量、信息,才能得到進步與發展。現代化教育的開放性表現在:①教育向全體勞動者開放,打破國小--中學--大學這種單一縱向的學校教育體系。各級、各類教育更多地向企業、向社會招生,更多地通過縱橫交織的渠道來擴大教育場。②對受教育者的考核方式和評價標準向實踐效益開放,向社會經濟效益開放。③教育經費來源從圍家財政單一渠道向多渠道開放。除義務教育階段外,國家無償性的財政撥款,將逐步改為有償的價值補償。學校是智力資源密集的場所,應該是信息吞吐量最大和流動頻率最高的地方。教育要做到“三個面向”,就必須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實行開放辦學。開放式辦學就是在信息上與外界交流,有吸收也有輸出。

進程

作為一個歷史進程,世界範圍內的教育現代化起始於19世紀中葉,它是大工業革命的產物。當時,為使教育適應工業化生產的需要,歐洲一些國家,如英國、法國等紛紛進行教育改革,從體制到課程、從教育規模到教育投入等各個方面都經歷了重大變革。例如課程方面,以自然科學為主體的學科體系得以確立,理化、生物等學科首次取代了傳統的人文學科(如拉丁語、希臘語等)成為學科體系中的“高地位知識”;與此同時,現代國語、現代外語也成為重要學科,這一切都是為適應當時工業化大生產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之需要而出現的變革。

19世紀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這段時期,世界教育現代化進入第二個發展階段。德國、美國、日本等國家先後進行大規模教育改革,為現代化教育體制的確立奠定了基礎。例如美國,在杜威經驗主義課程觀的影響下,20世紀初的課程是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經驗為中心而編制的,其中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怎樣才能使學校與家庭、社會的生活關係密切,怎樣根據兒童的實際需要來編制課程。經驗主義課程觀一直影響美國的課程改革,德國在本世紀初出現的“合科教學”運動也出於適應科技革命時代的迫切需要。

本世紀扣年代以後,世界教育現代化進入第三個發展階段。這一階段以信息革命為標誌,高科技含量空前之高是任何時期所無法比擬的。60年代發端於美國、而後波及世界已開發國家(如英、法、德。日等國)的課程改革運動就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經典性教育現代化運動。此次運動以“教學內容現代化”為中心,著眼於充分反映當代科學成就,強調科學的基本概念與掌握科學的方法的課程設計。例如美國高中理科課程改革在美國科學財團和產業界的巨額資助下,設計出了PSSC物理、CBA化學、ESCP地球科學、BSCS生物等具有“現代化”內涵的課程。80年代以後,世界各國,特別是第三世界國家,如拉美、東南亞一些新興的工業化國家在經濟發展獲得成功以後,開始著手進行教育現代化運動,從教育設施的改善到教育規模的擴大、從多媒體輔助教學到遠程教育的開播等等,教育水平已發展到一個新高度。

國家政策

2010年7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

胡錦濤強調,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按照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工作方針,切實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確保到2020年我國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十三五”規劃)在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中明確提出“教育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年限明顯增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