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理問答
基督教各派教會對初信者傳授基本教義的簡易教材。又譯要理問答、要道問答或教會問答。大都採用問答體,故在中國多以問答稱之。詞源出自希臘文Katecheo,原意為使(人)聽見,有口授的涵義。早期基督教用以向孩童或受洗前(或受浸)的成人口授教理。 6世紀後普遍實行嬰孩洗禮,遂用作對受洗後的兒童或青少年進行宗教教育的教材。中世紀已有這類著作。16世紀宗教改革時期,新教各宗派也紛紛用問答體編寫教義初階,以便於傳授本宗教義,並用作考核入教者信仰深度和教義知識程度的規範之一。
著名書籍
宗教改革後的著名教理問答,最早有馬丁·路德於1529年編寫的《小教理問答》和《大教理問答》。前者供一般信徒初學之用,內容包括十條誡命、信經、主禱文、聖禮等,至今仍為各國路德宗教會廣泛使用。後者比較艱深,用作教士學習神學和倫理學的教材。J.加爾文編寫過兩種“日內瓦教理問答”。其一為非問答體的《日內瓦教會認信文入門》(1537)。另一用法文以問答體編成(1541),有拉丁文譯本,法國和荷蘭的歸正宗教會多採用之。此外還有《海德爾堡問答》(1563),作者不詳。觀點折衷於路德與加爾文之間,曾被歐洲各國的歸正宗教會採用。1619年多爾德區會議承認其可作認信標準。在歸正宗中流行最廣的是《威斯敏斯特教理問答》,有大、小兩種,均作於1647年,次年經威斯敏斯特大會通過。其“小問答”至今仍在英語國家的加爾文宗教會中普遍使用。英國國教會的教理問答,主要為已領洗的青少年在準備領堅振禮前學道而編訂,為此而特別列在1549~1662年的《公禱書》的堅振禮文中。浸禮宗也曾編印過多種教理問答。
天主教,東正教書籍
天主教最著名的教理問答是耶穌會神學家迦尼修斯編的《基督教義大綱》,內容有211條。1558年第三版曾譯成多種文字,重印百餘次,在天主教內被廣泛採用。還有《羅馬教理問答》(1566),原名為《特蘭托公會議所頒布的教理問答》,不用問答體,是一種教義手冊,由教皇庇護五世公布。內容有信經、聖事、十誡命和主禱文等,在天主教內享有很高威信。
東正教最重要的教理問答是《菲拉列特教理問答》,為莫斯科都主教菲拉列特所作,1839年第三版被俄羅斯正教會作為法定問答,譯成多種斯拉夫語。內容有三部分:論信(信經)、論望(《主禱文》和《八福篇》)、論愛(十誡和善行)。斯拉夫語系以外的一些東正教會(主要是希臘正教)對其權威地位持保留態度。對各國東正教有廣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