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解說
教師表達能力 教師能力素質的重要內容和有機組成部分。它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科研工作,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重要工具和必備條件。教師的表達能力主要是語言,教師的課堂語言應該通俗簡潔使學生易懂;留下闖隙,便於學生思考;與書面語言基本一致,便於學生筆記;生動形象,以引起學生興趣;抑揚頓挫,以吸引學生注意力。教學語言最忌拖法帶水,學生不得要領;放連珠炮,學生無法思考;過於高亢,學生精神緊張,頭腦發脹;過於低沉,學生精神分散,昏昏欲睡。語言表達能力這個基本功是必須通過刻苦的學習和實踐才能掌握的。
口語表達能力
教師的口語表達能力,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運用口頭語言講解道理和連貫地有條理地傳達教材信息、啟發學生積極思維的能力。
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是傳播人類經驗和啟智益能育德的綜合性實踐活動。由教師的教到學生的學,教師的口頭語言是媒介——教師要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講解道理,談心疏導,排疑解惑;學生要通過教師的口頭語言,理解、接受知識,懂得做人的道理。離開教師的口頭語言,固然無法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無法完成教育教學任務;教師口頭語言表達能力不強,也會影響教育教學任務的完成。對教師口頭語言表達的重要性,比利時學者德朗舍爾說:“在我們的教學形式中,教師的口頭語言行為表示了他所做的全部事情和他要學生做的全部事情。”(<對課堂中口頭語言互動的分析>,見《外國教育資料)1992年第3期)蘇霍姆林斯基則明確指出:“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地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
基本要求
準確簡明和富有示範性
在人際交往中,說話的第一要著,就是簡明準確。教師向學生傳授的知識,具有嚴格的科學性;只有用準確嚴密的語言表述,才能保證知識傳授的正確性、學生正確理解知識的可能性;而辭不達意或模稜兩可的含混語言,只會干擾知識的傳授,造成學生思想混亂,破壞教學氣氛,影響教學效果。為了保證課堂教學有足夠的信息量,教師說話還要簡潔明快、乾脆利落,而不能拖泥帶水,更不能信馬由韁,沒完沒了。此外,由於中國小課堂教學(特別是語文教學)還兼有對學生進行規範語言的訓導和陶冶的任務,教師平日和學生交往時,特別是在課堂教學中,還應注意自身語言的規範性和示範性,用值得學習仿效的準確簡潔的語言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教學工作的效能。
通俗生動和富有幽默感
由於教材是用規範的書面語言表達嚴整的知識體系,不少句段內蘊繁富,教師讀過或學生看過未必能理解、記住。這就要求教師能把某些概括性強的語言表述得明確、具體、通俗些,讓學生一聽就懂;儘量用直觀性強的語言,把內容描繪得生動些,將所要傳授的知識勾畫成一幅幅鮮明的圖畫,使學生形成一個個印象清晰的概念。同時,語言要幽默。一方面,幽默能增加講授內容的形象性和鮮明性,容易使大腦皮層處於興奮狀態,有助於聽者的記憶和理解;另一方面,青少年學生腦神經系統的發育還不成熟,要發展其邏輯(抽象)思維,也離不開形象思維的支持,而幽默往往是以形象思維為特徵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幽默的教學語言(特別是內含哲理的幽默語言)是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
富有條理性和層次感
思維或思想具有連貫性。表達思想的語言自然要求條理清楚、邏輯嚴密。所以,各科教師的口頭語言都應合乎語言規範,前後語意流暢貫通、明晰顯豁。而語無倫次,條理不清,是教師語言的大忌。同時,學科不同,學生(接受能力)不同,教師的語言表達也應有所不同,要體現出教師語言的層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