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概述
教學文化是,它是師生教學實踐賴以展開的前提、背景和氛圍;教學文化是一種活動的文化,它、傳遞信息、理解知識、發展能力或生成新知識等方面的行動和變化;教學文化是一種關係的文化,它通過一定的活動建立課堂內外的師生、生生、家校之間的關係,營造了教學主體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也反映了教學情境中時代變遷與教學者和學習者的關係;教學文化是一種顯性與隱性交融的文化,它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也傳承、改造或創新了其特有的文化。因此,教學文化是一種持久成形的教學傳統、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的類型或範式,是教學背景下師生的課堂生活方式。
課堂文化
一般來說,文化往往被理解為與相對穩定的環境有關的生活方式。而教學實踐常常是在一個相對固定的環境下進行的,這個環境我們稱為課堂。而課堂是由一定數量的師生人數所構成的,有一定的課堂風氣和氛圍,各人之間構成了一定的社會關係以及相互接納的情感和把自己融入這個集體當中的意願。因此,課堂本身也是一種營造班級文化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每個成員都扮演一定的角色,遵守一定的規範,確立共同追求的願景,形成一定相互影響的氛圍。這種氛圍也許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但經過這種氛圍浸潤的學生,會有這個課堂影響而成的本色,因為這種課堂實際上就是一種文化、一種傳統,或多或少對學生心理打下深刻的烙印,教學的力量主要是通過這種環境或氛圍而改變學生的。
只有在課堂環境裡,教學活動才能開展,教師才能安排一定的方式,分配活動的角色和責任,制定恰當的規則,利用教學的資源和教具。如課堂組織就是一種文化的體現:如何擺放桌椅,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方式,如何使用課程資源和教學方法,等等,不僅反映一個民族、一個地方的教學特色,也反映了某個教師自己的教學理念和個人風格。如在教室里的桌椅究竟是秧田式排列,還是按照馬蹄型、新月型、方型、圓型、模組型排列,可能取決於一個地方的傳統,也可能有賴於教師的教學觀念。
一個好的教學文化;意味著給予教學者和學習者一種積極的期望、熱情、鼓勵、責任感、認同、肯定、成功的機會以及促使他們萌生生生不息的創意;意味著幫助學生髮展積極的學習態度、價值觀和自我概念。而一種壞的教學文化,則使教學者提不起教學的興趣和激情,體驗到的不是教育的成功、智慧和幸福,而是無奈、艱辛和挫折;使學生嘗到的不是求知的樂趣、成功的喜悅和關愛的情懷,而是學習的枯燥、無味、痛苦、自卑和失望。可見,教學文化是一種課堂文化,它是師生教學實踐賴以展開的前提、背景和氛圍。
活動文化
教學是指教的人指導學的人以一定文化為對象進行學習的活動。也就是說教學是師生雙邊或多邊的課堂實踐活動,而這種活動中體現著的不僅是一種信息的傳遞、知識的增長、認知的進步和能力的提高,而且是一種情感的陶冶與態度、價值觀和信念的影響。不同的信念、態度和價值觀,其課堂活動可以完全不一樣。因此,教學文化不應該用同一的視角和觀點來思考,而應該紮根於師生的活動和從屬於這個課堂中集體的文化。教學文化與具體課堂實踐活動是分不開的,因為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需要對自己所要完成的任務有充分的理解,同時又必須通過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而表現其文化的差異,而這種差異往往又是與頗具特色的具體教學活動聯繫在一起的。例如,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活動與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活動就表現出不同的教學文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文化強調學生把自己的知識、技能、態度、情感、價值觀帶進課堂,並獲得大家的關注和認同;而教師需要有意識地了解學生的家庭、社區文化、學生常用的語言等,並把這些信息結合到教學中(如講述他們的故事並設法與教學內容結合起來)。因為學生的話語常常表達了多種意圖或聲音。在學生的敘述和爭論中,他們表達的不僅具有科學內涵,而且也有社會內涵。前者反映出學生所提供論據支持他們的論點,後者則說明學生把自己作為某特定群體中的人來討論(如有道德的、值得信賴的、誠實的等)。因此,教師要意識到:學生從上學的那一天起,就把自己的需要、經驗、信念、理解、思維方式、為人處事習慣以及其他文化特徵帶到課堂,並且在課堂學習活動中不斷建構賦予自己意義的知識。教學文化是在教學主體活動的面對面中習得的,在無意中學會的,在交流中形成的,如教學語言、行為、習慣的形成等。因此,我們是採用學習的方式還是習得方式掌握語言,就會形成不同的文化風格,自然教學的效果也就大不一樣,如習得的語言更方便靈活運用,而學習的語言更有利於考試。因此,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與以知識為中心的教學活動各自演繹著不同的教學文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文化雖然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合作意識、歸納推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並不一定有助於學生獲得立足社會的知識和技能,而這些知識和技能的掌握還得有賴於以知識為中心的教學活動。後者的目的不僅為了教給學生一套基本的普適性知識和通用型技能,而且為他們將來具有成功者或專家型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能力奠定基礎。因此,這種教學文化的作用在於讓學生學習一套組織得很好的知識,有助於他們能夠在今後的學習和工作中進行有條不紊的思考和解決問題。
真正的知識中心教學文化強調學生理解學習對象的意義,設法通過解碼而賦予新信息的意義,要求學生使用邏輯的方法對新知識加以整理,幫助他們學會反思,質疑現存的問題,超越原來的學科界限,從跨學科的視野進行學習。如對待數學課程的教學,這種文化批判傳統的數學教學過分拘泥於按照一套固定的程式計算和推演結果,整個過程局限在某種思維的方式而沒有為創造性思維、猜想、探究、發現留有發展的空間,沒有真正滿足學生髮展的需要。而相應的對策是使學生在理解的前提下學習,鼓勵他們尋找數學的意義,如“發展性建模”就是對策之一。這種策略從學生已有的非常規想法開始,逐漸使他們看清這些想法是如何得到轉換和建模的,並以此為基礎,最後學會以結構化的方式去建構這門學科的概念、原理、規則、方法以至整個知識體系。學生能否在不同層次概念、原理、規則之間穿梭迂迴,建立相關的聯繫,主要取決於問題情境以及所涉及的數學知識(如有人研究證明:一個簡單的數學套用題,甚至會涉及五種知識)。而真正落實這種教學文化有效的途徑之一就是設定“學習場景”,鼓勵學生學會在不同環境中生存:如向周圍的世界學習,了解什麼樣的資源可以利用,認識如何利用這些資源才會讓自己的活動變得既富有成效又充滿樂趣。當然這種教學文化也面臨一個難題,就是怎樣在為理解而設計的教學活動與為提高技能的熟練程度而設計的活動之間保持平衡。
教學文化
這種文化認為課堂活動應該包括設計、教學、評價等重要環節,而評價的意義在於提供反饋和回顧的機會,使評價的內容與教學目標一致。不同的教學文化在評價的方式上也有不同的取向。有的只使用終結性評價(即主要測量學生在某些學習活動結束時已經學到了什麼);而有的不僅使用終結性評價,而且更強調形成性評價(即經常在課堂情景中將評價作為改進教學,反饋信息的來源和手段)。前者試圖對學習結果進行測量,對試卷、作業、練習、作文等打分,當學生知道自己的分數之後,其教學又轉向另一學科或主題的學習,整天為考試成績而忙碌;後者強調將在教學過程中所觀察的結果反饋給學生或老師,並理解其包含的意義,可以通過討論、論文、測驗觀察等途徑推測和判斷他們思維的發展水平或狀況。學生只有在學習某個主題或單元中能夠利用反饋來提高或修正他們自己的思維時,反饋才顯得更有價值,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增加遷移的可能性。形成性評價可以有多種評價方式,如理解性評價和檔案袋評價等。當然,這種教學文化也面臨這樣一個難題:如何把學習與評價聯繫起來,真正實現能夠測量學生的推理、理解、解決複雜問題等能力的目標。可見,教學文化是一種活動文化,它激活和創造了師生之間分享資源、傳遞信息、理解知識、發展能力或生成新知識等方面的行動和變化。 學科文化主要是基於教師個體、學習共同體對學科知識的鑽研、理解、熱愛;教學文化則是超越學科知識本身,在教學活動中師生互動形成的規範、價值觀念、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的整合。教學文化展示周活動的開展是從學校管理、校園文化、學習共同體的建設、豐富學科文化內涵、探究教學方法策略、師生情感溝通、家校互動等各個方面,教師們結合自身教育教學來共同思考基於學科文化的理解到創生“教學文化”的實踐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