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實施計畫

教學實施計畫

從廣義的角度來講,教學實施計畫是指各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學校、教師規範實施教學,為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而制訂的指導性檔案;從狹義的角度來講,教學實施計畫是基於教學設計方案實施教學的文檔說明。

思想

數學猶如自然的黃昏一樣深奧 數學猶如自然的黃昏一樣深奧

不斷深化新課程改革,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與效益,全面貫徹落實 《有效教學系列活動實施方案》和縣局有關檔案精神,讓教學管理制度更加科學、規範和精細,以向課堂教學要效益為核心,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完善教學管理機制,最佳化課堂教學模式,提高校本教研能力,強化科研課題引領,促進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全面和諧發展,讓教學效果和效率實現最最佳化。

總體目標

1、構建合理有效的教學管理體系,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有效教育教學管理模式。

2、通過專家講座、校內外教師教育教學交流、組織教師學習有關教學理論等方式,提高廣大教師對有效教學的認識和理解;集中分析排查課堂教學活動中“無效低效教學行為”。

3、加強對“有效課堂教學”的研究,樹立正確的有效教學理念,形成“關注課堂,講究效益,提高質量”的價值取向,推進有效教學過程管理,整合校內一切資源,推動有效教學的深入開展。

4、注重有效教學環節的組織與落實。認真做好備課、上課、練習、作業批改與輔導和檢測“五有效”的管理,突出有效性、互動性、全員性和差異性特徵。明確有效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對所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方案,著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5、著力研究有效課堂教學的準備工作,落實集體教學研究活動制度,強化集體備課,充分發揮教研組骨幹教師的引領示範作用,有效利用各類教育資源,注重對教材、教法和學法的研究。

6、提高教師個體發展水平,建立一支積極推進有效教學的一線教師隊伍,促進廣大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保證教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

7、反思、總結、改進,推進有效教學活動的深入開展。

實施原則

1、理論實踐相結合原則:將研究活動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努力在教學研究中發現問題並將研究的成果套用於教學實踐活動中去,在實踐中領悟,在領悟中升華。

2、互助學習原則:以學科教研組為單位,以教研組教學研究活動為平台,組織教師形成學習共同體,積極營造互相聽課、評課、平等研討的氛圍,構建互動的研究方式,在思維碰撞中形成共識。

3、自我評價反思原則:教師個體通過集體備課、教後感、聽後感等形式,及時反思課堂教學行為,總結問題,找出方法,提高能力。

計畫的科學性

無論做什麼計畫都必須遵循客觀要求,符合事物本身發展的規律,不能脫離了現實條件任意杜撰,隨意想像。從事計畫工作,就是通過管理者的精心規劃和主觀能動作用的發揮,使那些本來不可能發生的事成為可能,使那些可能發生的事成為現實。因此,從事計畫工作,一是必須要有求實的科學態度,一切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二是必須有可靠的科學依據,包括準確的信息,完整的數據資料等;三是必須有正確的科學方法,如科學預測、系統分析、綜合平衡、方案最佳化等。這樣才能使整體計畫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既富有創造性,又具有可行性。

計畫的有效性

計畫不僅要確保組織目標的實現,而且要從眾多的方案中選擇最優的方案,以求得合理利用資源和提高效率。因此,計畫要追求效率。計畫的效率,可以用計畫對組織的目標的貢獻來衡量。貢獻是指實現的組織目標及所得到的利益,扣除制定和實施這個計畫所需要的費用和其他因素後,能得到的剩餘。在計畫所要完成的目標確定的情況下,同樣可以用制定和實施計畫的成本及其他連帶成本(如計畫實施帶來的損失、計畫執行的風險等)來衡量效率。如果計畫能得到最大的剩餘,或者如果計畫按合理的代價實現目標,這樣的計畫是有效率的。特別要注意的是,在衡量代價時,不僅要用時間、金錢或者生產來衡量,而且還要衡量個人和集體的滿意程度。

準備工作

(一)教研室在教學間隙期間,根據本學科特點和實際情況,應指定人員修訂教材、補充器材教具、總結教學經驗、收集教學病例、培養與提高師資,進行有關教學的實驗研究與技術革新等工作。

(二)教研室成立教學組時,應召集科室人員進行動員布置,做到任務明確,認識統一,措施具體,以便齊心協力,圓滿完成教學任務。

(三)按照軍委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和“211”工程兩個標桿的要求,教研室要認真研究制訂教改方案,採取切實可行的改革措施,努力組織實施,並認真總結經驗,提高教改質量。同時,根據教學重點和難點,積極開發研製計算機多媒體教學軟體,採用錄相、投影、幻燈等電教手段。

(四)教學組長應於開課前一個月,根據教學大綱和教學實施計畫,擬定本課程實施措施和教學進度日曆,具體安排講課與實驗實習。包括五定:定時間(周次、月、日、星期、節次),定次數(課次、班次),定內容(章節、課題),定方式(講課或實驗實習、學時數),定人員(主、輔講),經主任審核後報醫教部備課。

(五)教學組應於開課兩周前,通過有關教研室或學員隊了解學員情況,包括學員來源、思想情況、入學情況、外文水平、前期課程學習情況等。

(六)開課前應召集師生見面會和課代表會,介紹教學組織、本課程的性質、難點與重點、對學員的要求、學習方法等,以指導學員學習。

(七)開課前一周,教學組和供應組檢查教學準備工作,包括儀器設備、藥品器材、教學病例、教學資料、電教器材、實習分組、座談編號、學習園地等。

(八)教學必須以教學大綱為依據,以教材為基本內容,結合學員具體情況,做到“四備”(備內容、備方法、備對象、備教具),寫好教案。教案的內容包括對上次課的提高或複習、本次課的課題、教學目的與要求、講授或實驗的組織方法、教具、電教教材、課時分配、本次課小結,課外作業等。

(九)在個人充分備課的基礎上,根據需要,組織集體備課。新教員講課,老教員講新課和重點難點的課題,應組織預講。

(十)在開課前,教研室主任(或副主任)應檢查教學準備工作情況,參加必要的集體備課與預講,抽查教案,並保證任課教員有充分的備課時間,一般講課與備課比為1:6~8。

實施計畫

教學實施計畫由抽象到具體的層次分

哈羅德·孔茨和海因·韋里克從抽象到具體,把計畫劃分為:目的或使命、目標、戰略、政策、程式、規則、方案,以及預算。

1)目的或使命

它指明一定的組織機構在社會上應起的作用,所處的地位。它決定組織的性質,決定此組織區別於彼組織的標誌。各種有組織的活動,如果要使它有意義的話,至少應該有自己的目的或使命。比如,大學的使命是教書育人和科學研究,研究院所的使命是科學研究,醫院的使命是治病救人,法院的使命是解釋和執行法律,企業的目的是生產和分配商品和服務。

2)目標

組織的目的或使命往往太抽象,太原則化,它需要進一步具體為組織一定時期的目標和各部門的目標。組織的使命支配著組織各個時期的目標和各個部門的目標。而且組織各個時期的目標和各部門的目標是圍繞組織存在的使命所制定的,並為完成組織使命而努力的。雖然教書育人和科學研究是一所大學的使命,但一所大學在完成自己使命時會進一步具體化不同時期的目標和各院系的目標。

3)戰略

戰略是為了達到組織總目標而採取的行動和利用資源的總計畫,其目的是通過一系列的主要目標和政策去決定和傳達一個組織期望自己成為什麼樣的組織。戰略並不打算確切地概述組織怎樣去完成它的目標,這是無數主要的和次要的支持性計畫的任務。

4)政策

政策是指導或溝通決策思想的全面的陳述書或理解書。但不是所有政策都是陳述書,政策也常常會從主管人員的行 計畫動中含蓄地反映出來。比如,主管人員處理某問題的習慣方式往往會被下屬作為處理該類問題的模式,這也許是一種含蓄的、潛在的政策。政策能幫助事先決定問題處理方法,這一方面減少對某些例行問題時間上處理的成本,另一方面把其他計畫統一起來了。政策支持了分權,同時也支持了上級主管對該項分權的控制。政策允許對某些事情處理的自由,一方面我們切不可把政策當作規則,另一方面我們又必須把這種自由限制在一定的範圍內。自由處理的許可權大小一方面取決於政策本身,另一方面取決於主管人員的管理藝術。

5)程式

程式是制定處理未來活動的一種必需方法的計畫。它詳細列出必須完成某類活動的切實方式,並按時間順序對必要的活動進行排列。它與戰略不同,它是行動的指南,而非思想指南。它與政策不同,它沒有給行動者自由處理的權利。處於理論研究的考慮,我們可以把政策與程式區分開來,但在實踐工作中,程式往往表現為組織的政策。比如,一家製造企業的處理定單程式、財務部門批准給客戶信用的程式、會計部門記載往來業務的程式等,都表現為企業的政策。組織中每個部門都有程式,並且在基層,程式更加具體化、數量更多。

6)規則

規則沒有酌情處理的餘地。它詳細、明確地闡明必需行動或無需行動,其本質是一種管理決策。規則通常是最簡單形式的計畫。 規則不同於程式。其一,規則指導行動但不說明時間順序;其二,可以把程式看作是一系列的規則,但是一條規則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程式的組成部分。比如, “禁止吸菸”是一條規則,但和程式沒有任何聯繫;而一個規定為顧客服務的程式可能表現為一些規則,如在接到顧客需要服務的信息後 30 分鐘內必須給予答覆。

規則也不等於政策。政策的目的是指導行動,並給執行人員留有酌情處理的餘地;而規則雖然也起指導作用,但是在運用規則時,執行人員沒有自行處理之權。

必須注意的是,就其性質而言,規則和程式均旨在約束思想;因此只有在不需要組織成員使用自行處理權時,才使用規則和程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