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文體與潛文本:重讀英美經典短篇小說

敘事、文體與潛文本:重讀英美經典短篇小說

《敘事、文體與潛文本:重讀英美經典短篇小說》是2009年9月1日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申丹。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申丹,北京大學學士、英國愛丁堡大學博士,現為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學人文學部副主任和歐美文學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敘事學分會會長、中國修辭學會文體學研究會會長、英國Languageand Literature期刊編委、歐美JLS:Journal of Literary Semantics期刊編委、英美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Narnative Theory顧問編委。出版《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文學文體學與小說翻譯》、《英美小說敘事理論研究》(合著,第一作者)等專著,《解讀敘事》、《當代敘事理論指南》(合譯,第一譯者)等譯著,在北美、歐洲,以及國內CSSCI源刊發表論文近百篇(在歐美發表的論文有20多篇被A&HCI收錄),多次獲省部級以上科研獎。

內容簡介

《敘事、文體與潛文本:重讀英美經典短篇小說》分上下兩篇。上篇為理論探討,梳理敘事學和文體學之間既相異又互補的複雜關係,揭示敘事學核心概念和分析模式的實質性內涵,廓清涉及的不同分類與研究視角,為文本分析做出銪墊。下篇為《敘事、文體與潛文本:重讀英美經典短篇小說》重點,聚焦於作品闡釋,選擇有代表性的英美經典短篇小說(美國短篇為主)進行文內、文外、文間的“整體細讀”,挖掘其中的潛藏文本或深層意義。本研究具有國際前沿性,針對國際學術界的相關探討,糾正和澄清了一些理論上的誤解和混亂,對文本做出了富有新意的重新解讀,闡釋方法也具重要參考價值。

目錄

緒論

上篇 理論概念和模式

概述

第一章 敘事學與文體學:互補與借鑑

第一節 小說的“話語”與“文體”

第二節 文體學對敘事學的借鑑

第三節 對今後研究和教學的建議

第二章 何為“隱含作者”

第一節 “隱含作者”這一概念的本義

第二節 歷史變義之一:偏向“隱含”

第三節 歷史變義之二:偏向“作者”

第四節 布思對“隱含作者”的捍衛與拓展

第五節 “隱含作者”的歷史價值與現實意義

第三章 何為“不可靠敘述”

第一節 修辭性研究方法

第二節 認知(建構)方法

第三節 “認知方法”難以取代“修辭方法”

第四節 “認知(建構)方法”對主流的偏離

第五節 “認知(建構)-修辭”方法的不可能

第六節 人物-敘述的(不)可靠性

第四章 敘述視角:界定與分類

第一節 簡要歷史回顧

第二節 “感知者”與“敘述者”

第三節 話語層還是故事層

第四節 敘述視角之分類

下篇 短篇小說的潛文本

概述

第五章 蕭邦《黛西蕾的嬰孩》中的隱含作者、結構特徵與種族政治

第一節 蕭邦作品中的不同隱含作者

第二節 深層種族政治的相反走向

第三節 真實作者、結構特徵、闡釋定見

第六章 坡《泄密的心》中的不可靠敘述、戲劇反諷與道德寓意

第一節 詩歌的唯美與短篇小說的寬廣

第二節 不可靠敘述與道德寓意

第三節 “修辭”與“認知”之分和對認知派研究的補充

第四節 不同“隱含”立場對修辭派標準的挑戰

第七章 曼斯菲爾德《唱歌課》中的視角轉換與障眼法下的性別歧視

第一節 視角轉換與尖刀置換

第二節 視角轉換與女性生存悲劇

第三節 全知視角與形象變換

第四節 障眼法與深層社會吶喊

第八章 曼斯菲爾德《啟示》中的深層顛覆與反諷置換

第一節 從表層文本走向潛藏文本

第二節 《啟示》和《序曲》:虛假自我與真實自我

第三節 《啟示》和《玩偶之家》之異同

第四節 西方批評家對《啟示》的中性解讀

第九章 蕭邦《一小時的故事》中的多重反諷與深層意義

第一節 多重反諷與非性別政治

第二節 女性主義框架中的淺讀和硬讀

第三節 影響闡釋框架的三種凶素

第十章 克萊恩《一個戰爭片段》中的藝術閹割與反戰內涵

第一節 “女性化”總體敘事策略

第二節 對敵人的置換

第三節 對主人公“尊嚴”的顛覆

第四節 對戰爭意義的解構

第十一章 海明威一短篇:平淡無味後面的多重象徵意義

第一節 “說本族語者”的解讀

第二節 基本結構與遣詞造句

第三節 描寫停頓的象徵意義

第十二章 休斯《在路上》的及物性系統與深層意義

第一節 內部對照與雙重解碼

第二節 文體分析與文學批評

第三節 隱含作者與真實作者

引用文獻

人名索引

後記

附錄1 語境敘事學與形式敘事學緣何相互依存

附錄2 關於西方敘事理論新進展的思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