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山廟
敖山廟,地處湖南省耒陽市敖河風光帶中心地帶,自耒陽城區北行13公里的大陂市墟東至芭蕉墟之間約7公里,有一寬約1500米的平地,名鰲山垌,中流一水,為潯江,又名大別山,俗稱贅河。河邊有座小山,叫敖山;敖山上有座小廟,叫敖山廟。就是這座小廟,因供奉一位名仙——敖王(後漢高祖劉知遠),便香火旺盛,名聲遠播,成為耒陽市有史記載的最古老的寺廟。敖山遊船,是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敖山廟會活動中一項民間自發的表演藝術形式。耒陽市文化局以敖山廟會、遊船等為原型,集體創作了耒陽民俗歌劇-《敖山船歌》,參加2009湖南省第三屆藝術節,獲得銀獎。
敖山廟會
節日簡介敖山廟會是比較典型的民間信仰活動,尊奉佛、道、儒和民間吉祥神(敖王、敖母)於一廟。拜佛祭神既遵佛法,又自成禮數,影響之廣涉及耒陽全境乃至衡陽、衡南、安仁、永興、常寧等地。廟會活動中的拜章、香會、唱戲、遊船、舞龍、舞獅等又保留了許多傳統的民間禮儀、工藝、舞蹈、音樂和表演藝術。對於保護民間藝術有著積極的作用;對於研究耒陽地方民俗也有較高的價值。2006年6月10日被列為首批“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節日習俗廟會實行民主自治,“敖山廟管理處”作為常設機構,主持廟會、香會的具體事務。管理處總負責人由民主推薦德高望重的長輩擔任。
敖山廟會每年舉行3次大型活動和10餘次小型活動。大的活動是:農曆正月初二遊船,二月十九觀音菩薩生日拜章,五月廿三敖王生日唱戲。
正月初二遊船 遊船是廟會的主要活動。遊船起源何時無法考證,但從殘存的古石碑中“雍正二年”(1724年)的字樣來看,至少在當時已有此活動。
遊船起源
據說,敖山搞水運的船工為保平安,春節自發出資做個小紙船到各村游巡。因為船工的規矩是農曆三十、初一不開船,所以選擇初二遊船。後來當地人把遊船當作“收瘟降毒、祈禱平安”的活動,便由“三堂”(三堂”:古時候,敖山又叫“金谷里”。以敖山為界,按敖河流向,上游的稱“金谷里上甲堡”,中游的稱“金谷里中甲堡”,下游的稱“金谷里下甲堡”。遊船活動開展後,便改“上甲堡”為“上堂”,“中甲堡”為“中堂”,“下甲堡”為“下堂”。)作東遊船。
正月初二這天,當地6個行政村沿襲舊制分為上、中、下“三堂”。每堂事先用紙紮一隻巨型船,船長5米、高1.8米、寬0.8米;楠竹做骨架;中間是彩紙糊扎的飛檐畫閣的官倉,船頭上插上“收瘟攝毒”大旗;紙船首尾分別是水手和撐舵婆;水手可在船邦前後移動。天剛蒙蒙亮,“三堂”“二十三船頭”(“二十三船頭”:剛開始遊船時,只有一隻船。一次由於中途發生糾紛,把船搶為三節,就形成“三堂”。上甲堡的人在前搶到了船頭,中甲堡的人多搶到船身,下甲堡的人少只搶到了船尾。他們把搶 到的船到各自的村莊巡遊。這樣,游到的村莊就成了該堂的成員——“船頭村”。上堂遊了6個村莊,即有6個“船頭”;中堂遊了12個村莊,即有12個“船頭”;下堂遊了5個村莊,即有5個“船頭”。於是便形成現在的“三堂二十三船頭”。各堂的“船頭村”要輪流作東,全資全力舉辦該堂的遊船活動。每游一次船大約需要1-2萬元,村子大的排場就大,因而花費多一點;村子小的擺不起大排場花費就小一點。)上千人早早趕到廟前,集體朝拜敖王。遊船開始時,先在鼓樂喧天、禮炮齊鳴中舉行儀式。各堂分別抬出各自做工精湛的紙紮工藝船,向敖王叩拜。接著,師公施法用水為船“開河”,然後吹響牛角發號令出發。三聲炮響,3隻船分成3支隊伍,旌旗高擎,號角銅鑼開道。鐵銃、鼓樂、笙簫、龍燈、獅子、高蹺、腰鼓、燈籠、繡球、花亭、妝“故事”(指化妝戲劇人物)、抬“扛花”(舊禮儀中裝三牲酒禮的用具)以及彩旗、明鏡等儀仗(儀仗:遊船活動中的所有道具、用品、儀仗都有嚴格的規定,如龍燈要分龍燈、鳳燈,燈籠多少盞,旗子多少面等)每隻船分工明確,由八人分兩班扛抬,每個紙船前後計有“壇竹”者一人,由村中福壽雙全的老人擔任、師公(道士)一人(祖傳),大鼓一面、由二人抬打,金鑼六面(一人一鑼),旌旗一面、彩旗兩面,大小螺號各兩把,大旗十二面(一人一面),排燈八盞,明鏡八舉,每根2米長的大香三十紮,香爐二十個,焚柏香的香亭二十個,放鞭炮的四至八人,鳳凰燈籠十三個,踩高蹺者十二人,舞蹈隊二十人及舞繡球者;彩紙紮戲劇人物和景致者,十二至二十抬;另由人扮戲劇故事《醉打山門》、《打漁殺家》、《梁山伯和祝英台》等數十人;此外還有腰鼓隊四十人、龍燈隊四十到八十拱不等,花亭四人、女燈十二人、男燈二十四人,東方人盞、中央黃帝黃燈十四人盞、鐵銃三百人把。另有鑼、鼓、笛子、二胡樂隊三至七個數十人等。一路浩浩蕩蕩,沿“三堂二十三船頭”規定路線到各船頭村巡演,龐大的遊船隊伍,浩浩蕩蕩、人頭攢動、槽雜一片,然而秩序井然地巡遊於垌中阡陌和灣村之中。相互叩拜,恭賀新春佳節。
遊船隊每到一村,鞭炮、號角、鐵銃齊鳴,炮聲響徹雲霄。然後由村中福壽雙全、高輩份老人將船請進村里,放在正廳堂神龕前事先預備好的高凳上;接著長輩洗手焚香叩拜“天地君親師”,迎接神船到來;道士亦“施法”為該村驅瘟祈福,把瘟疫、垃圾“裝”進船中,讓船把它帶到東洋大海里去;此時,禾坪上龍燈、獅子紛紛起舞,“妝故事”的也進行藝術表演;婦女領著兒童把祭祀用品恭敬放入紙船中,祈禱上蒼保佑平安;家家戶戶將早已準備好的菸酒、
敖山遊船作為一種民眾性自發參與的文化現象,大陂市敖山一帶的六村三堂二三萬人、歡聚一堂,載歌載舞、耍獅舞龍,規模龐大,秩序井然,極其少見。遊船活動中所扎糊的紙船、燈籠,保留了耒陽民間精悍的紙紮工藝,所扮演的戲劇故事,也保留了許多傳統的戲曲節目的同時,還保留了佛教、道教音樂,甚至還融入了一些現代的流行音樂和戲劇元素,顯示了耒陽民間文化的深厚底蘊,同時也反映了人民民眾祈求美好生活的願望和心裡嚮往,其影響作用及價值取向值得挖掘和保護。為此於2006年6月16日申報成功為耒陽的首批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耒陽以此為原型創作了耒陽民俗歌劇《敖山船歌》,獲得了2009湖南省第三屆藝術節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