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封顯佑伯行宮

敕封顯佑伯行宮

在宿城區通靈街(今財神廟東街)北端,有一座造型別致、古色古香的舊式建築,青磚、小瓦典致,滾脊、瓦當精雅,坐北朝南,三開間,上下兩層,上層為戲台,下層中廳為出入通道,兩側為耳房,南立面入口處的門上方鑲嵌一高約50公分,寬約150公分的石刻橫額,橫額之上端楷陽文:“敕封顯佑伯行宮”。

文化淵源

“行宮”是指供皇帝出京後居住之用而建的宮殿,或臨時寓居的處所。但“敕封顯佑伯行宮”說明它不是皇帝的行宮,而是皇帝“敕封”於他人的“行宮”。許多人對此名稱不理解,就連長期居住在周邊的居民也誤認為是某皇帝的行宮。事實並非如此。為何取名“敕封顯佑伯行宮”?這要從宿遷城市的變遷談起,據文獻記載和考古證明,宿遷最早的縣城建於秦代,因位處相水下游,故名下相縣,地望在原古城居委會(今義烏商貿城)。東晉時設宿預縣,地望在現在的鄭樓鎮古城村。唐代中葉宿預縣城(這時已改名宿遷)因受黃水威脅,宿遷城被迫遷至原下相城的位置。南宋時該城被金兵占領,為逃避兵災,宿遷城又移至現在的項王故里附近。明代萬曆年間宿遷縣城再次遭到黃水的衝擊,不得不將縣城遷至馬陵山麓原宿城鎮的位置上。

敕封顯佑伯行宮 敕封顯佑伯行宮

“顯佑伯”三字的含義據《禮記·王制》載:“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伯”本為古代爵位名稱,為五等爵位的第三等,直至清代仍沿用;“顯”有顯揚彰明之意;“佑”即“佐助”保佑之意。“顯佑伯”大約是褒揚庇護邦土神靈的爵號,為皇帝所封贈。但皇帝究竟把爵號敕封給哪位神靈呢?官修的《宿遷縣誌》均查不到“敕封顯佑伯行宮”字樣。但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宿遷老秀才張忭私撰的《宿遷縣誌》中,卻有“康熙年創建城隍行宮於城東,俗名鬼神壇”的記載,對照其地理位置,正是“敕封顯佑伯行宮”。在清宣統時期的《宿遷縣誌》“縣城圖”中,在財神廟東側向北路頭也標有一建築“厲壇”,其地址也正是“敕封顯佑伯行宮”。這就是說“顯佑伯”是皇帝對城隍神的封爵,“城隍行宮”也叫“鬼神壇”亦即“厲壇”。所以今日的“敕封顯佑伯行宮”,被老百姓訛傳為“鬼台”。

在中國歷史上,一般的城市中都建有城隍廟以供奉城隍神。城隍作為精神統治者的化身,其名稱始於周代,古義是護城之神。由於百姓對保家衛國的城隍又敬又愛,便把祭祀城隍列入祀典。城隍正式被認為是一個“神”,始於南北朝時期。隋唐以後,崇拜之風逐漸流行。唐代清泰年間,朝廷開始封城隍為王爵。到了宋代,各府、州、縣都立城隍廟奉祀。元代時,城隍神被封到佑聖王位置。明代的崇拜風達到極盛。至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當“遊方和尚”時曾棲身於城隍廟,當其稱帝後,為報城隍神之恩,將城隍神大行封賞,“顯佑伯”即為城隍神的封號,因是皇帝所封,故名“敕封”。為什麼又叫“行宮”呢,前文所述南宋宿遷城北遷後,城隍廟沒有隨城而遷。為了方便新城區的善男信女進廟拜神,就在新城區另建一座城隍廟,相當於老城隍廟的分廟。每年中元節這一天,即農曆七月十五(民間稱鬼節),老城隍廟的僧眾抬著城隍神的木雕像進城巡遊,而新建的城隍廟就成為城隍神進城巡遊臨時休息的場所,故稱為“行宮”。通俗地說,它就是城隍神的行宮。這一天,縣城內外,四里八鄉的民眾都聚集城內列隊迎接城隍神,行宮內更是熱鬧非凡,燒香拜神、祀禱平安的善男信女擁擠不堪,戲台上連台大戲從早唱到晚。《宿遷民風竹枝詞一百首》中有一首詩就是對這種民俗民風活動的真實描寫:“七月城隍又出巡,一般魍魎也迎神,大頭和尚頭真大,兩眼睜睜看女人”。

城隍神的原始職責是保護本城百姓的安全,唐代發展到兼理陰司冥籍。明代又增有監察和糾正陽世官員功過之責。至明、清兩代,府、州、縣的官員每逢上任,例必尊排儀仗前往拜祭城隍,以示自己決心清正為官,不負朝廷和百姓重託,否則將遭到城隍神的譴責和制裁。

歷史人文

敕封顯佑伯行宮 敕封顯佑伯行宮

據相關史料記載,明太祖朱元璋當遊方和尚時,曾棲身於該城隍廟內。其登基後大行封賞,將城隍廟建如衙門,且按行政建制稱呼。顯佑伯為城隍神的封號,因是皇帝所封,故名敕封。宿遷城隍神為王爵的第三等級,和上海城隍神同一級別。加上行宮現存門樓二樓帶有戲台,頂部木雕百鳥朝鳳,兼有戲台和出入通道兩種功能,在中國建築史上較為少見,故被視為宿遷境內重要的古建遺存之一。

建築布局

顯佑伯行宮的建築布局,前為山門,面闊3間10米,進深5檁5.5米,脊高6米。磚木結構,硬山頂。山門分上、下兩層,上為戲台,下為出入大門。門正面上方嵌石匾一塊,上書端楷大字:“ 敕封顯佑伯行宮”。這種門樓上面帶戲台的建築,今已罕見,因此文物專家稱:宿遷的 敕封顯佑伯行宮,對研究古廟宇和戲台建築有一定價值。進山門,迎面的便是行宮的主體建築正殿。正殿為3間,磚木結構,石階高1米。殿內塑有供奉的主神城隍像和判官、皂隸像。殿前設有平台,供看戲用。正殿東側有附樓3間,西側有附樓6間,供接待地方長官和看管人員寢食之用。

修繕保護

宿遷縣城圖 宿遷縣城圖

解放後,由於封建思想被破除,顯佑伯行宮隨之空置並長年失修。2004年秋,按照省文物專家的建議,市政府籌資修復了顯佑伯行宮山門,拆除了附屬違章建築,為 保護宿遷老城的歷史古蹟,力爭儘快地恢復老城歷史風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