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書名:政府與市場的博弈:20世紀70年代以來金融的勝利與美國的衰落書號:978-7-111-41632-6
作者:(美)傑夫·馬德里克
譯者:李春梅、朱潔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3.3
頁數:388頁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內容簡介
《政府與市場的博弈》堪稱一部歷史故事,它時間跨度大,涉及面廣,內容涵蓋美國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方面。它生動講述了過去40年來美國是如何走到今天的。政府監管的尺度在哪裡?自由市場的尺度在哪裡?一群商界、金融業、政壇、學界的鬥士紛紛從自己的利益和信念出發,力圖找尋一條通往繁榮的道路。
作者簡介
傑夫·馬德里克Jeff Madrick
《紐約書評》定期撰稿人,曾任《紐約時報》的經濟專欄作家,是《挑戰》雜誌的編輯。他還兼任庫柏聯合學院的教授、羅斯福研究院以及新學院施瓦茨中心經濟政策分析的高級研究員。
著有《富裕的終結》《收購美國》。同時,他一直為《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機構投資者》《民族報》和《美國展望》撰寫文章。
馬德里克目前居住在紐約。
目錄
前言第一部分 變革
序幕 劉易斯·尤勒
忠實信徒 //2
尤勒從沒放棄自己的願景,他成立了專門組織,支持其他州類似的體制整改運動。最終,他取得了超乎自己期望的成功。1989年,尤勒出版著作《設限:對政府的體制控制》。直至生命盡頭都給予尤勒不懈支持的米爾頓·弗里德曼為該書寫了一篇熱情洋溢的序文。
沃爾特·里斯頓
監管革命 //9
里斯頓樂此不疲地挑戰著聯邦政府對金融業的管束,不斷打破傳統束縛,將他的競爭者們吸引到自由派的陣營中。在他的任期內,他總是處於每一場金融風暴的中心。幾十年來,花旗在里斯頓的領導下經歷了起起落落,曾經獲得過巨大利潤,也曾遭遇慘重的損失。最終商業發展敗於虛榮與貪婪。
米爾頓·弗里德曼
始作俑者 //24
這就是弗里德曼—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掀起意識形態革命的知識領袖。時機恰當時,他的觀點從以往的默默無聞和備受嘲笑中脫穎而出。這些觀點對社會做出的貢獻超過了同時代其他知識分子中的大多數。籠統地說,在他的影響下,民眾變得與政府對立,這大概是他最引以為豪的成就。
理察·尼克森和阿瑟·伯恩斯
權宜之計 //47
尼克森曾經承諾儘快結束越南戰爭,但諾言沒有兌現,加上水門事件的醜聞,尼克森比之前的任何一屆總統都更深地破壞了美國人對自己祖國的信任與自豪。他不僅為懲罰性滯脹創造了條件,還讓美國陷入了對政府管理前所未有的不信任,由此為一個不受聯邦政府監管的貪婪年代打下了基礎。
喬·弗洛姆
惡意收購 //64
在州際和聯邦法律不斷更換時,法律界掀起了一場場論戰,而報價投標也變得更加激烈。市場上出現了對手之間密集的公關大戰,互相揭短。這些好鬥的行為說明了惡意收購的環境變得多么強勢,也許各家公司尋求的就是在這一團混亂中爭做主角的刺激。
伊凡·博斯基
全都想要 //78
博斯基在華爾街很不受待見,這不僅是因為他的強勢和高調。他將外人引進風險套利的世界中,將一個別人寧願在黑暗中進行的交易放到了陽光下。他確實是一個強盜。雖然他鋃鐺入獄,強盜行為卻從未離開華爾街,即使博斯基一案已經引起有關當局的高度重視。同時,在越來越寬鬆的監管之下,許多金融破壞行為依然在明處發生。
沃爾特·里斯頓
拯救花旗 //87
里根總統邀請里斯頓擔任財政部部長,但他謝絕了。1974年福特當政期間,他也回絕過這一職位。他知道,局外人比局內人擁有的權力更大。事實上,他雖是局外人,但與局內人無異。
羅納德·里根
意識形態 //99
1981年,就在里根70歲生日前不久,他成了至少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美國政治上最保守的總統。里根一次又一次告訴人們政府已經成為他們實現個人成就的主要障礙。他在美國人的心中植入了對政府根深蒂固的厭惡,在很多人面前替失控的個人主義和貪婪辯護,甚至使其成為一種道德。
特德·特納、山姆·沃爾頓和史蒂夫·羅斯
規模策略 //113
山姆·沃爾頓不僅將折扣零售店沃爾瑪打造成了美國最大的公司以及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商之一,他還利用計算機技術有效進行存貨管理和分配。史蒂夫·羅斯將傳播娛樂業推向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度,並把時代華納傳播公司打造成了本領域最有魄力的一家公司。特德·特納創辦了新型、新穎、見解獨立、全天候24小時滾動播送新聞的CNN新聞頻道。
吉米·卡特
無奈屈服 //130
在美國政壇,吉米·卡特是個新面孔。有些人覺得,他對當時的經濟形勢自有良方,而華盛頓的那些老派專家們卻沒有這樣的本事。他信心滿滿,多次放言只要在辦公室里就可以對各種正反兩方面的政策建議進行評估,並且找出正確的答案。
霍華德·賈維斯和傑克·肯普
利用憤怒 //140
隨著美國公眾對稅收制度普遍失去幻想,另一位既有主見又有說服力的政治人物橫空出世,他的主要目標就是減稅。這個人名叫傑克·肯普,是一位英俊的前美式橄欖球四分衛明星球員。
保羅·沃爾克、吉米·卡特和羅納德·里根
徹底革命 //145
反政府態度非常強烈,儘管美國已經厭煩了里根—在他的第二任期結束時,他的人氣不像從前那樣高—這種態度又持續了兩個年代,產生了嚴重的後果。儘管如此,一種新的意識形態已經被裡根植入,而且一些強烈的反對派將不會將其解除。意識形態革命徹底完成了。
第二部分 新守衛
湯姆·彼得斯和傑克·韋爾奇
打破承諾 //162
在前進的途中,傑克·韋爾奇相信彼得斯的理論—像企業家或者所有者一樣去管理、堅守你的業務領域、珍視工人、不過分強調市場份額和規模。當彼得斯和沃特曼表揚韋爾奇是他們最欽佩的“勇士”之一的時候,後者已經證明了自己是一個反叛的中層管理者,他可以顛覆公司的官僚主義,創造出令人振奮的新產品並將其投入市場。
麥可·米爾肯
傑出之士 //183
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經濟衰退之時,為有風險的公司募集資金是特別困難的事。一位具有獨立思想的年輕人麥可·米爾肯挺身而出為這樣的公司提供資金,之後在20世紀80年代,他成了這個年代最大型的收購競賽中起關鍵作用的金融家。
艾倫·格林斯潘
思想理論 //202
2008年國會聽證會期間,在面對由亨利·維克斯曼領導的一個眾議院委員會時,格林斯潘表明他“犯了一個錯誤,就是相信這些組織尤其是銀行等機構的自身利益能夠使它們很好地保護股東和它們在公司的股權……我震驚了,因為在四十多年裡,我一直認為有重要的證據證明一切都運行得異常良好。”
喬治·索羅斯和約翰·梅里韋瑟
錢權矛盾 //225
儘管出現了梅里韋瑟成功以及急劇失敗的例子,索羅斯依然是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初期最具魅力的人,這部分要歸功於他那種矛盾的性格。他的政治價值幾乎同他的財富一樣為他本人下了定義。一方面,他是金融過度的始作俑者。另一方面,他又是華爾街的“良心”,這是對那些使他變得富有而又具有相同價值觀和行為的人的嚴厲批評。
桑迪·韋爾
世界之王 //260
韋爾是這個時代典型的代表人物,他建立企業的方式不是通過創新方法、新產品或是創業智慧來實現的,而是通過與更大的公司合併來實現的。最受尊崇的諮詢公司推崇一種“策略”,它們認為這種“策略”是管理當代巨型企業的正確方法,韋爾的例子便是對這種“策略”的最佳詮釋。
傑克·格魯布曼、弗蘭克–奎特隆、肯尼斯·萊和桑迪·韋爾
十年騙局 //290
韋爾已經創建了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公司,它幾乎被捲入了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前十年每一場大型欺詐案中。在21世紀前十年中期它依然處於欺詐行為的最前端,儘管現在由於其巨大的規模,它本身就可以將經濟拖垮。
安傑洛·莫茲羅
美國悲劇 //320
關於莫茲羅有一件頗具諷刺意味的事,那就是他曾經十分強烈地批判傳統的華爾街銀行家的貪婪,而他作為其中的一個,將不會利用次級貸款剝削購房者。但是當有機會可以變得非常富有的時候—或者更準確地說,當他的競爭對手都在瓜分他的市場份額的時候,莫茲羅把他的顧慮拋到了一邊。
吉米·凱恩、理察·福爾德、斯坦·奧尼爾和查克·普林斯
面臨崩潰 //339
2008年的崩潰不是系統性失敗,而是一小撮人無節制的貪婪所致,也是40年來華爾街登上權力之巔,而政府的力量被削弱所致。而這一小撮人如今仍然大權在握,貪婪的時代仍在繼續。
後記 //364
致謝 //371
譯者後記 //373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