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放鬆銀根是指為阻止經濟衰退,通過增加信貸供給,降低貸款利率,促使投資增加,帶動經濟成長而採取的貨幣政策。即央行通過減息、降低存款準備金等一系列的措施增加貸款、增大流動資金,從而達到刺激經濟成長的目的流動性加大。放鬆銀根是通過一定的貨幣政策工具來實施,主要包括調整法定存款準備率,調整再貼現率和公開市場業務。
放鬆銀根的措施
第一,降低法定準備金率。中央銀行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商業銀行則減少上繳中央銀行的存款準備金數量,相應增加了本身的貸款規模,再通過存款倍數派生機制,以數倍規模擴大貨幣供應量,可以刺激有效需求,達到調控經濟形勢的目的。
第二,在公開市場購買債券。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又稱公開市場)上購買各種政府債券,如國庫券、公債,以及銀行機構發行的證券等,更多的現金流入市場,商業銀行相應增加了本身的貸款規模。以後的傳導機理同上。
第三,降低再貼現率。再貼現率是中央銀行在商業銀行以有價證券作抵押向商業銀行貸款時的利率。降低再貼現率可以刺激商業銀行可以向中央銀行貸更多的款,而商業銀行則可增加本身的貸款規模。以後的傳導機理同上。
放鬆銀根的方式
央行可以通過兩種方式放鬆銀根:改變貨幣價格(即利率)或改變貨幣數量。多年以來,正統的貨幣政策一直以前一個政策槓桿為中心。然而,隨著通脹率回落、短期名義利率逼近零點,從原則上說,央行可以後一種方式、即數量槓桿來實施擴張性貨幣政策。影響經濟活動的是實際利率而非名義利率。如果經濟處於通縮狀態,那么即使名義利率為零,實際利率也會保持正值。2000年日本面臨的情況就是如此--名義利率已降至零點,但在實際利率為正值的情況下,低迷的貨幣需求仍不足以令貨幣政策發揮效力。這就是過去所說的“流動性陷阱”。
央行放鬆銀根的非常規方式主要有三種:
第一,央行可以通過與外界溝通或量化寬鬆等方式,培養短期利率將長期保持低位的預期。2003年8月,美聯儲公開市場委員會在公報中稱“適應性政策將維持相當長的時間”也是此類放鬆銀根承諾的事例。
第二,央行可以擴大其資產負債表的規模,以左右通脹預期。
第三,央行可以改變其資產負債表的結構。如果投資者將不同資產視為非完全替代品,央行買進特定資產的操作就會對資產價格產生明顯影響。就此而言,最好的例子就是長期美國國債。從理論上說,美聯儲可以大規模買進美國國債,以抑制收益率上升;日本央行在實行量化寬鬆政策期間,就曾進行這種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