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漢語成語]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漢語成語]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佛教認為,人皆有佛性,作惡之人棄惡從善,即可成佛。後來發展成為勸導作惡之人停止作惡。

解釋

詞目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發音

fàng xià tú dāo,lì dì chéng fó

釋義

[正音] 佛;不能讀作“fú”。

[辨形] 屠;不能寫作“署”。

[近義] 痛改前非

[反義] 死不改悔 屢教不改

[用法]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單用作“放下屠刀”或“立地在佛”。一般作謂語。

[結構] 複句式。

[例句] 由於本性所決定;侵略者絕不會~。

解析

佛門的“放下屠刀”,並非指的是真正殺人的屠刀。

這裡的“屠刀”,指的是惡意、惡言、惡行及一切妄想、妄念、迷惑、顛倒、分別、執著。

還有阿羅漢,含有殺賊之義,殺賊不是真的把賊給殺了,殺賊是殺盡煩惱之賊的意思。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句話的意思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是佛!

“屠刀”的本質就是“人對自身”的迷惑;

人使自我痴迷,並痴迷於自我,因此人才是成佛的最後一道障礙;

只有超脫了人,捨棄了人,不再是人,才能是佛。

出處

五燈會元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五十三:“廣額正是個殺人不眨眼底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示例】 從來說:“孽海茫茫,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一回)

【用法】作謂語、分句;可以分開使用

【翻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1. A killer becomes a Buddha at the moment he drops the kinfe to kill. 2 .A wrongdoer may become a man of virtue once he does good.

佛祖統紀卷

長安京姓本為屠。因善導和上勸人念佛。滿城斷肉京嫉之持刀入寺。興殺害意。導指示西方現淨土相即回心發願上高樹念佛。墮樹而終。眾見化佛引天童子從其頂門而出(天童即其識神)。

白話:唐朝長安京姓人,原為屠夫。因善導大師在長安弘法布教,勸人深信因果、改惡向善,念佛求生西方,漸漸百姓家家戶戶斷肉食素念佛;京姓屠夫眼見攤上的肉一天比一天難賣出去,心裡不覺莫名其妙,跟人打聽,才知道原來城裡人是受一個名叫善導的僧人的勸化而紛紛吃素了,心生忿恨之意,提刀闖到寺院,要殺善導大師。善導大師心知對方得度之緣已經成熟,慈悲地為屠夫開示並勸其念佛往生西方淨土。大師以其道力遙指西方天空,空中立現極樂淨土莊嚴景象。屠夫不由心中升起極深極切的厭離心,當即發願舍壽往生,於是爬上寺院旁一棵樹,合掌高聲唱佛,墮地往生。當時圍觀的眾人皆見阿彌陀佛親來接引,屠戶的神識從頂門出而隨佛西去。(節錄自百度百科:善導大師)

放下屠刀

(雜語)山堂肆考。屠兒在涅盤會上。放下屠刀。立便成佛。言改過為善之速也。

FROM:【《佛學大辭典》 【丁福保 編】】

來源

佛教語,謂停止作惡,立成正果。後成為一句勸人改惡從善的俗諺。如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夫佛法廣大,容人懺悔,一切惡業,應念皆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汝不聞之乎?”原來,在宋代的禪宗“燈錄”中,已經廣泛引用這句俗諺了。最初,《景德傳燈錄》卷二五謂“拋下操刀,便證阿羅漢果。”到了《續傳燈錄》和《五燈會元》中,改成了“颺下屠刀,立地成佛。”意義升格了。其實,“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北涼譯出的《涅盤經·梵行品》:“波羅倷國有屠兒名曰廣額,於日日中殺無量羊。見舍利弗,即受八戒,經一日一夜。以是因緣,命終得為北方天王毗沙門之子。”“八戒”中的第一戒為“不殺生”。佛教認為殺生屬於應受地獄報應的最大惡業之一。放下屠刀就是不殺生,亦泛指不造一切惡業。不造一切惡業,就能得到種種福報,進而擺脫輪迴,直至成佛。禪宗好談立地成佛,同惠能所傳頓悟之法有關。“立地”是唐宋時的口語,猶言立刻,當下。現代也有運用於文章的,如魯迅《準風月談》:“古時候雖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人,但因為也有‘放下官印,立地念佛’而終於又‘放下念珠,立地做官’的人,這一種玩意兒,實在已不足以昭大信於天下。”(李明權)

FROM:【俗語佛源(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立地成佛

趙玄壇菩薩造型 趙玄壇菩薩造型

趙玄壇菩薩手持鐵鐧,威武英勇,將軍造型,畫像經常在雲和各地的道場前方兩邊懸掛,與華光菩薩並排。華光菩薩又稱靈官馬元帥、三眼靈光等,系道教護法四聖之一。在很多寺廟裡,趙玄壇菩薩則是身騎虎背,右手高舉鐵鐧,左手扯虎鬃毛,樣子更加威武。處州各地的善男信女對趙玄壇菩薩十分敬仰,在碧湖、松陽等地,尚存許多趙玄壇菩薩廟。相傳,該菩薩是在雲和大源鄉的一個老和尚庵升天成佛的,該和尚庵位於香菇寮自然村與方山嶺自然村之間,現存的一塊平地就是老庵基。在這裡,曾經上演了雲和本土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個兇惡的地方官吏,名叫趙玄壇,負責地方官府的錢糧徵收,他為人歹毒,每到一戶人家,就要該戶殺雞給他吃,不然,就要多收錢糧,並拳腳相加,百姓對他敢怒不敢言。一日,他來到大源鄉橋頭村,進入一戶人家,要求殺雞給他吃,可是該戶人家只有一隻母雞帶一窩小雞,他認為母雞無法吃,也只好作罷。於是該戶人家開始在小風爐里煮竹筍給他吃,正當竹筍下鍋的時候,突然母雞飛上風爐,將鍋打翻,趙玄壇想吃筍也不成,母雞也被火燒去了許多雞毛。趙玄壇非常納悶,風爐上生了火,母雞敢冒著生命危險打翻鍋子,感覺此事有蹊蹺,於是問主家筍從何來。主家帶他來到挖筍的竹林,找到了出筍的地方,只見一條蘄蛇(本地最毒之蛇)盤在原處。他當即淚雨如飛,對天而跪,仰嘆道:“天要亡我,又何救我!”原來,老天有意要滅他這凶神惡煞般的錢糧官,派出蘄蛇來咬竹筍,噴上特別的毒液,欲置他於死地,可母雞不計前嫌,大仁大義,奮不顧身,救了他一命。

從此以後,他辭去了錢糧官一職,決心遁入空門,修心為善。他來到位於香菇寮村與方山嶺村之間的一個小庵,此庵原有一老和尚,非常清貧,對徒弟也非常嚴格,規定需七天才燒一次飯,七天只能吃一餐,趙玄壇就這樣跟著師傅度過了(三七)二十一年,嚴守清規,替周圍的村民做了不少好事。一天早上,又到了做飯的日子,山中大霧瀰漫,由於多日未生火,已無火種,只好到方山嶺村借火種。來到方山嶺村,由於多日未吃飯,村民看到趙玄壇師傅身體虛弱,給了他一團糯米飯,並借給了火種,讓他回庵里去。但他首先想到老和尚已多日未吃,快要餓死了,就快步返回,當他在近庵處,忽然見一隻老虎撲面而來。人說,向佛之人不怕虎,果如其然,他平靜地對老虎道:“畜生,汝若食我即張嘴,待將飯食與了師傅,自會鑽入汝之大口。”虎搖頭,又道:“畜生,汝若作我之座騎即伏,待將飯食與了師傅,即來騎。”當即,虎伏下,點頭。趙玄壇師傅快速將糯米飯給了師傅,並生了火,來到老虎身邊,騎上了老虎。頓時,霧氣騰升,光芒四射,老虎騰空而起,升入天空,爾後,不見蹤影。其師傅來到門外,對著天空:阿彌陀佛!終於度你成佛了。

此後,村民們為了紀念趙玄壇師傅,各處設立小廟,佛像都是持鐧或是騎虎的,並命名:處州橋頭趙玄壇菩薩。正是:萬惡做盡雞不究,化得善心水長流,七日一食遁空門,騎虎成佛天共久。

趙玄壇又稱趙公明,史上有幾種記載,包括道門典籍與小說作品

1. 最早見於晉代,時為督鬼之神人。

晉乾寶《搜神記》曰:“上帝以三將軍趙公明、鍾士季,各督鬼下取人”。

晉陶潛《搜神後記》載:“趙玄壇,秦代人,得道於終南山”。

同時是五方瘟神之一

梁朝陶弘景《真誥。協昌期》有:“天帝告土下冢中直氣五方諸神趙公明等,某國公位甲乙年如千歲,生值清真之氣,死管神宮,翦身冥冥潛寧沖虛,辟斥諸禁忌,不得妄為害氣”。

明代《列仙全傳》云:“趙公明為八部鬼帥,周行人間,暴殺萬民,太上老君命張天師治之”。

2.元明時期,趙公明演變為財神

元明時《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云:“趙公明,終南山人,頭戴鐵冠,手執鐵鞭,面如黑炭,鬍鬚四張。跨黑虎,授正一玄壇元帥。能驅雷役電,呼風喚雨,除瘟剪瘧,祛病禳災。如遇訟冤伸抑,能解釋公平,買賣求財,宜利合和,無不如意”。

明代陸西星《封神演義》之趙公明出現於第四十六回“廣成子破金光陣”。太乙真人破解聞太師之“化血陣”,聞太師無計可施。忽憶起峨嵋山羅浮洞趙公明。乃親自乘騎黑麒麟,掛金鞭,往羅浮洞來。邀其前來助陣。趙公明遂下山助紂抗周。雖公明武藝高強,法力無邊,終為太公所殺。滅商後太公封公明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主管“迎祥納福”,統帥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和利市仙官,統管人間一切金銀財寶。

3. 影響最廣的

《典籍實錄》:趙公明乃“日之精”。上古時,天上現十日,堯命羿射九日。八日落入青城之內為鬼王,發病害人。唯一日幻化成人,騎黑虎,執銀鞭,隱居蜀中,乃趙公明也。後正一天師道祖天師張道陵讓其守護丹室,丹成之後得一份,變化無窮,法力大增。天師又使其護玄壇,故以“正一玄壇元帥”稱之。天師升天后向天庭保舉,封其為“天將”。

明初寧波知府王璡《琅琊金石輯注》曰:“財神者,姓趙名朗,字公明,琅琊古來有之。昔者天上生十日,帝命羿射九日。其八墜海為仙,海上八仙是也。餘一隕於天台,其身為石,太陽石是也,其精為人,趙公明是也。既長成,至峨眉山修煉,得神仙之術。商周交兵,遂受聞太師之邀下山助商,失利為太公所殺。太公岐山封神,郎受封玄壇真君,日精再歸天台,遂真陽附石,神體合一。轄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利市仙官,專司人間迎祥納福之責。此後石下有廟供真君之位,天台山亦易名財山焉。

民間信仰

漢族民間對財神之信仰遠早於《封神榜》。有“財神者,姓趙名朗,字公明,琅琊古來有之。”

然對財神之普遍崇拜應在《封神榜》問世之後。

考各地漢族民俗,民間信仰之財神為太公封神時所封之趙公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