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年重大事件回眸

改革開放30年重大事件回眸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舉行。 事實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的關鍵選擇。 1978年,他向中央建議興辦蛇口工業區。

概述

作 者: 何東君

叢 書 名:
出 版 社: 新華出版社
ISBN:9787501184125
出版時間:2008-06-01
版 次:1
頁 數:245
裝 幀:平裝
開 本:16開

編輯推薦

改革開放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史詩,有著說不完、道不盡的華美篇章……
歷史既是一個民族前行的實錄,更是一個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探索與創新是人類前進的動力,也是國家間競爭的要素。改革開放就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探索創新……
讓我們在歷史中挖掘、總結、超越,飛得更高,走得更快、更遠……

內容簡介

聚焦中國:改革開放30年重大事件回眸》選取了30年間最具標誌性的上百個重大事件,真實記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包產到戶、經濟特區、企業改革等重大事件,囊括了30年間中國社會發生的所有重要新突破、新探索、新經驗,清晰再現了改革開放的歷史脈絡。同時,簡潔的評說也將給人以啟迪和思考。
該書是改革開放30年重點出版書目之一,是貫徹、學習、回顧與總結改革開放30年最具權威的學習資料。《聚焦中國:改革開放30年重大事件回眸》選取了30年間最具標誌性的上百個重大事件,真實記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包產到戶、經濟特區、企業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法制建設、反腐倡廉、精兵之路、航天成就、港澳回歸、小康社會,和諧社會、新農村建設、改善民生、社會公平等重大事件,囊括了30年間中國社會發生的所有重要新突破、新探索、新經驗,清晰再現了改革開放的歷史脈絡,極具史料價值。簡潔的評說也會給人以啟迪和思考。
為便於讀者形象直觀地了解歷史,《聚焦中國:改革開放30年重大事件回眸》隨書附贈《改革開放30年經典照片集》光碟1張,收錄了大量的珍貴歷史圖片,圖文並茂,印刷精美,極具觀賞價值和珍藏價值。

目錄

精彩書摘

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序幕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舉行。這次全會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實現了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作出工作重點轉移的決策,實現了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取得了組織路線撥亂反正的最重要成果;恢復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優良傳統,提出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的重要任務;審查和解決歷史上遺留的一批重大問題和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開始了系統清理重大歷史是非的撥亂反正。會議還提出要正確對待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
全會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開始了中國從“以階級鬥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從封閉半封閉到對外開放的歷史性轉變。自此,改革開放經歷了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體制到各方面體制,從對內搞活到對外開放的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改革開放,開闢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事實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的關鍵選擇。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小崗村——引燃大包乾的星星之火
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位村民代表秘密簽下一份契約,其主要內容是不再搞“乾好乾壞一個樣”的“大鍋飯”,把屬於集體的土地承包到農戶,由農民自主決定種植品種、種植結構。按照承包土地的數量,每戶保證完成全年上交和公糧,不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
小崗村實行“大包乾”一年就大變樣:不僅結束了20多年吃“救濟糧”的歷史,而且上交國家糧食3200多公斤。小崗村實行大包乾後,一度受到外界質疑,但包產到戶模式由於其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不久便在全國廣大農村推廣。之後,小崗村的經濟發展不斷跨上新台階。2005年,小崗村根據本村實際制定了“開發現代農業、發展旅遊業、招商引資發展村級工業”的三大產業發展戰略。2006年,小崗村人均收入達到5000元。
“大包乾”是一個偉大的創舉,這個大包乾協定,揭開了我國農村改革的序幕。大包乾如星星之火,第二年就燃遍了近5000萬人口的安徽省大部分地區。此後,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命名的中國農村改革迅速在全國推開,給中國農村帶來了舉世公認的變化。
為了記錄這段歷史,大包乾紀念館(新館)於2005年6月19日建成開放。紀念館通過文字、圖片、音像、實物、群雕等多種手段,真實再現了當年大包乾從醞釀到發生、發展的歷史過程,客觀記錄黨和國家領導人、各級各界人士對大包乾的關注和支持。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係
1972年2月,毛澤東主席與尼克森總統橫跨太平洋的握手,打破了中美凍結20餘年的堅冰。然而,尚未來得及實現中美關係正常化,尼克森就因“水門事件”提前下台。繼任美國總統福特由於各種原因,也未能實現中美關係的新突破。
1977年,卡特入主白宮,就任第39任美國總統。美國政府明確把同中國建交作為一個戰略目標。
雙方於1978年7月初在北京開始建交談判。台灣問題是談判的關鍵問題。經過近半年的談判,雙方終於達成下述協定:一、美國承認中國關於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立場,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範圍內,美國人民將同台灣人民保持文化、商務和其他非官方關係;二、在中美關係正常化之際,美國政府宣布立即斷絕同台灣的“外交關係”,在1979年4月1日以前從台灣和台灣海峽完全撤出美國軍事力量和軍事設施,並通知台灣當局終止《共同防禦條約》;三、從1979年1月1日起,中美雙方互相承認並建立外交關係,3月1日互派大使,建立大使館。在這些協定的基礎上,雙方於1978年12月16日晚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關於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1979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正式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
中美建交使世界格局為之發生了大變化。中國所處的國際環境由此得到了改善,為進行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利條件。
鄧小平訪美
1979年1月28日至2月4日,鄧小平應美國總統卡特邀請訪問美國。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暨中美建交後中國領導人第一次對美國的訪問。
卡特在白宮歡迎鄧小平時說:“我聽說,在這新年之際,你們向慈善的神靈打開了所有的門窗。這是忘記家庭爭吵的時刻,也是團聚與和解的時刻。對於我們兩國來說,今天是團聚和開始新的歷程的時刻,是久已關閉的窗戶重新打開的時刻。”隨後,兩位領導人並肩走進白宮,在陽台上向人們揮手致意。
鄧小平同卡特總統就國際形勢和中美關係深入交換了意見。談到台灣問題時,鄧小平說,中國是願意用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的,但不能承諾不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義務,因為那樣反而不利於台灣問題的和平解決。
在甘迺迪中心,卡特為鄧小平安排了一場盛大的演出,最後一個節目是約200名美國兒童用中文合唱《我愛北京天安門》。聽罷,鄧小平與夫人卓琳走上舞台,熱情擁抱和親吻了這些美國孩子,此舉讓許多美國人流下了激動的眼淚。
訪問期間,中美雙方簽署了科技合作協定和文化協定,在教育、商業、空間方面進行合作的協定,以及建立領事關係和互設總領館的協定。
鄧小平訪美展示了中國領導人的魅力和風采,受到了美國人民最熱烈的歡迎。
大碗茶成就大事業
1979年,北京大柵欄街道辦事處供銷組長尹盛喜,帶領20名待業青年,靠借貸的1000元錢,在前門擺茶攤,賣“兩分錢”大碗茶起家。歷經8個春秋,他們已發展成了“北京大碗茶商貿集團公司”。公司在北京、深圳和海南都建起了自己的分公司。兩分錢的大碗茶几乎成了改革開放和艱苦創業的代名詞。
酷愛京劇藝術和京味文化的尹盛喜於1988年決定進軍文化產業。他創辦的老舍茶館就是以作家老舍及他的作品《茶館》命名,是大陸改革開放後北京城裡第一家茶館,前身就是大碗茶攤。
在老舍茶館可以品嘗南北各地名茶、北京風味小吃、宮廷細點和特色茶宴,還能欣賞到傳統的曲藝表演。京劇名角梅葆玖,相聲名家馬三立等都曾在此登台。
這家充滿傳統文化味的茶館,填補了首都文化旅遊市場的一項空白,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文化產業的“經營”之路。老舍茶館每年演出活動達600場,接待中外賓客10多萬人次。他們用商業化模式,完成了一個文化產業的整合。用老舍夫人的話說:“大茶館除了它的商業性質和經濟效益之外,還有它的文化性質、傳統色彩、地方風格、旅遊因素——它是一個高層次的文化視窗。”
至今,老舍茶館已累計接待海內外賓客200多萬人次。
從第一條廣告到“世界廣告明日之星”
1979年1月28日,上海電視台播出了上海藥材公司的參桂補酒廣告,這是撥亂反正之後,國內的第一條電視廣告。這標誌著中國廣告業的復甦,在此之前,廣告還被視為資本主義的產物。自此,中國廣告業逐步進入全面發展軌道。
1982年2月,國務院正式發布了《廣告管理暫行條例》。同年,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發布了《廣告管理暫行條例實施細則》。1987年10月國務院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正式頒布了《廣告管理條例》,1988年1月,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發布了《施行細則》。1995年2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正式實施,逐漸與國際廣告接軌。
以鄧小平南巡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確立為標誌,我國廣告業進入快速成長階段;以中國加入WTO面對機遇和挑戰為標誌,我國廣告業進人深化發展階段;以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召開為標誌,我國廣告業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進入持續穩定發展階段。2006年,我國廣告行業在繼續調整的走勢中實現增長。這一年,全國廣告經營額達1573億元,同比增長11.1%;全國共有廣告經營單位14.3萬戶,同比增長14.1%;廣告從業人員104萬餘人,同比增長10.6%;全國廣告公司經營額達631.3億元,同比增長2.6%;電視、報紙、廣播、雜誌四大傳統媒體廣告經營額為797.9億元,同比增長18.2%。廣告業的迅速發展,為我國經濟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目前,我國廣告市場已處於世界前列,中國已成為“世界廣告界的明日之星”。
袁庚——引爆改革開放第一炮
說起深圳就不能不提到蛇口,而談蛇口就不能不提及袁庚。
袁庚,1917年生於廣東寶安縣。1978年,做了大半輩子軍事、外交工作的袁庚,以六十花甲之年改行搞經濟,被派到香港招商局擔任副董事長。
招商局是清朝北洋大臣李鴻章於1872年創辦的。從李鴻章算起,袁庚是第29代掌門人。
1978年,他向中央建議興辦蛇口工業區。蛇口工業區自1979年成立以來,率先在人事改革、住房改革、以企代政、對外經貿等方面“試水”,培養了平安保險、招商銀行等一批優秀企業,迅速成長為服裝、玩具等產品加工出口的基地,並很快帶動起深圳特區的發展。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句口號出自蛇口管委會主任袁庚之口。1984年1月,鄧小平視察深圳蛇口,袁庚向總設計師第一次說出這一句口號,隨即得到鄧小平的認可與讚賞。幾天后,在一次重要的講話中,鄧小平引述了這句話。
1992年底,袁庚離任,留下身價200億元的蛇口工業區,以及三個在國內大名鼎鼎的國有股份制公司:赤灣港、招商銀行和平安保險。
深圳——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
1979年1月,國務院批准在廣東省寶安縣與香港交界的地方選點興辦工業區。交通部香港招商局選定了蛇口,他們籌資改善投資環境,向外商投資企業收取出讓土地使用費,用“滾雪球”的辦法,不斷開發新區。這種開發模式,成為經濟特區的雛形。
創辦經濟特區為我國對外開放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在1979年4月中央工作會議期間,鄧小平採納了廣東省委負責人關於在毗鄰港澳的深圳、珠海和僑鄉汕頭開辦出口加工區的建議,當即表示:還是辦特區好,過去陝甘寧就是特區嘛,中央沒有錢,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中央工作會議討論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劃出一定的地區單獨進行管理,作為華僑和港澳商人的投資場所。兩個多月後,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對廣東、福建兩省的對外經濟活動給以更多的自主權,擴大對外貿易,同時決定在深圳、珠海劃出部分地區試辦出口特區。
1980年8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式頒布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宣告了中國經濟特區正式誕生。
深圳特區從誕生起,以“摸著石頭過河”和“敢闖敢試”的精神,衝出了舊計畫經濟體制的重重藩籬,不斷改革創新,率先改革勞動用工制度、率先發行股票、率先取消“票證”放開價格、率先拍賣國有土地使用權、率先提出“時間就是金錢,效益就是生命”的市場經濟觀念、……這些“率先”為深圳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動力,也為全國的改革開放提供了經驗。它的成功實踐證明了中國改革開放的道路不僅能走得通,而且能走得好。
改革開放後第一家合資企業
1980年4月10日,中外合資企業——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被批准成立,5月1日公司在北京正式掛牌。這是改革開放後全國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取得了國家外資委發放的中外合資企業第“001號”。首批被批准的中外合資企業還有中國迅達電梯有限公司、新疆天山毛紡織品有限公司、北京建國飯店、北京長城飯店、天津王朝葡萄酒公司等企業。
北航食品公司的前身是北京機場的配餐間。1979年,中國第一部《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出台後,香港企業家伍淑清看準航空配餐這塊陣地,申請到祖國大陸投資辦企業。1980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投資管理委員會批准了京港合資經營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誕生了。它的成立填補了中國民航航空食品生產空白,開啟了中國引進外資和興辦三資企業的序幕。
伍淑清,祖籍廣東台山,香港知名愛國企業家和社會活動家。她當選過全國政協常委、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諮詢委員、國務院港事顧問等。她曾被授予“香港十大傑出青年”、第二屆十大拿破崙“商業奇才”及銀紫荊星章。
陳春先——中關村第一人
陳春先,四川成都人。曾在前蘇聯莫斯科大學物理系留學,代表中方留學生在畢業典禮上發表畢業演講,並受到當時蘇共總書記赫魯雪夫的接見。他是我國著名的等離子物理學家。
1980年,年近半百的陳春先被美國“矽谷”現象深深觸動,大膽提出在中關村打造“中國矽谷”的構想。他提出“不要國家編制,不要國家投資,自籌資金、自負盈虧、自擔風險”的民辦企業原則,並提出“新技術擴散”的概念,還建議把海淀區建成“新技術擴散區”。他領導的“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1981年開始運營。由於“中國矽谷”和“先進技術服務部”事件在中科院引發了爭論,1983年1月,多位中央領導同志在新華社反映陳春先情況的內參上批示,肯定了“陳春先的大方向是正確的”。此舉大大推進了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並導致後來北京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和中關村園區的成立。
北京民營科技實業家協會會長紀世瀛曾與陳春先一道創業。他說:“從此,中國的科技金字塔在中關村開始裂變,並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紀世瀛回憶道,陳春先開創的民營科技事業很快在中關村掀起一股股熱浪:1984年中關村民營科技企業40多家,1985年400多家……2004年,中關村的民營科技企業已經數以萬計。以民營科技為主體的中關村每年創造財富超過2000多億元。陳春先點燃了科技人員“下海”的火種,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由此而起,中國高新技術企業由此而生。“中關村第一人”的稱譽,陳春先受之無愧。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